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205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6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docx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一、单项选择题:

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的字母涂黑

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第1—65小题。

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卷要求。

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

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

【答案】C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主要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

机能主义: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格式塔: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2.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教育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D.临床心理学

【答案】D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心理学分支

临床心理学是以心理异常的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变态心理与变态行为的矫正与治疗,如各种神经症与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

3.右图为大脑半球分区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分别代表的是

A.额叶顶叶枕叶颞叶B.枕叶额叶颞叶顶叶

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D.颞叶顶叶额叶枕叶

【答案】A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4.当看到雄伟壮观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时,你的大脑皮层接收的是

A.眼睛传来的光波B.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神经冲动

c.“鸟巢”的形象D.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电磁波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感觉接受外界刺激并将之转化为神经冲动,人们的知觉信息是通过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大脑皮层。

5.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视差D.运动透视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知觉

线条透视是指平面上的物体因各自在视网膜上所成视角的不同,从而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显出能引起深度知觉的线索。

如,平行的两条直线看起来会在远方聚合,消失在远方的铁轨会给人聚焦的知觉。

6.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A.1秒B.3秒C.5秒D.7秒

【答案】A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时间知觉

梁宁建导论P182,研究表明,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与计时器报出的时间存在很大差异。

一般而言,人对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估计最准确。

7.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答案】D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

8.根据M勒(G.MilJ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3±2组块B.5±2组块C.7±2组块D.9±2组块

【答案】C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记忆

1956年M勒发表一篇著名论文,题为“神奇数7

2:

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

2组块。

9.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答案】C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记忆

记忆包含:

识记、保持、提取(再认和回忆)几个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选择题是再认的过程,简答题是再现的过程。

10.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将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

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

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合取概念D.人工概念

【答案】A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概念

概念包含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是按事物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的概念。

11.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

A.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B.算法策略c.逆向搜索策略D.选择性策略

【答案】A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算法策略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启发式策略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目标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类比迁移策略等。

解决“河内塔”问题如果用算法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无用步骤,一般采用的策略就是把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然后逐步完成。

12.不同的笔画和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汉字。

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

A.单词的部位信息B.正字法规则c.字词的使用频率D.字型结构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言语

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包括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词频、语音作用、语境的作用以及语义的作用等因素。

对于汉字来讲,单词的部位信息就是处在不同部位的笔画和偏旁。

正字法规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字词的使用频率是指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字词被运用的次数。

汉字的字形结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等。

汉字的正字法规就是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的组合方式。

13.下列有关内部言语的表述,错误的是

A.具有隐蔽性

B.不需要言语器官的参与

c.外部言语是内部言语产生的基础

D.在计划外部言语时,内部言语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内部言语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当人们计划外部言语时,内部言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简略性等特点,但内部言语也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

在进行内部言语时,言语器官发出的动觉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表明,出声完成任务时,在下唇或舌头上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节律是相同的。

14.“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情绪与情感

情绪包括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爆发性、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智感的是

A.探求新事物的好奇心B.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

c.对教师观点的质疑D.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

【答案】D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情绪与情感

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理智感是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中的一种,是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欣赏自然景色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美感。

16.下列关于能力发展与知识获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慢B.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快

c.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快D.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慢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能力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能帮助个体完成活动,但并不是知识一旦进入个体的头脑就有助于个体完成活动,那些经过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

获得知识较快,能力发展较慢。

17.通常认为,一般能力的核心成分是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想象能力

【答案】C

【解读】心理学导论-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抽象概括是思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过程。

18.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

他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胆汁质c.抑郁质D.黏液质

【答案】C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人格

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捷、不善交际、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19.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最典型、最概括的人格特质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答案】B

【解读】心理学导论-普心-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包含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部分。

其中首要特质是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行为。

20.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假装游戏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

【答案】D

【解读】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将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

练习性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规则游戏(7-11、12)。

假装游戏属于象征性游戏。

2-7岁对应前运算阶段。

21.伊扎德认为,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是

A.愉快和不愉快B.爱、怒和怕

C.惊奇、苦恼、厌恶、微笑和兴趣D.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愤怒和悲伤

【答案】D

【解读】发展心理学-情绪发展理论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

伊扎德确定基本情绪的标准为:

基本情绪、先天预成、不学而能,并具有分别独立的外显表情、内部体验、生理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按照这个标准,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人类具有8到11种基本情绪,它们是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和悲伤以及害羞、轻蔑和自罪感。

具体研究结果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满足、兴趣和痛苦。

6个月内,其他情绪都会从这三种情绪中衍生出来。

到三个月左右,满足变成快乐或激动。

兴趣变成惊奇。

痛苦演变成厌恶和悲伤。

22.对于14~22个月大的儿童来说,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

这种对玩具的选择体现了儿童的

A.性别认同B.性别角色认同c.性别角色标准D.性别偏爱

【答案】D

【解读】发展心理学-幼儿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性别偏爱:

是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性别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认同:

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23.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A.幼儿期和青少年期B.婴儿期和幼儿期

c.婴儿期和青少年期D.婴儿期和成年早期

【答案】C

【解读】发展心理学-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道德实在论阶段

【答案】C

【解读】发展心理学-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三阶段:

前道德阶段-无规则阶段(5岁之前)。

儿童在五岁之前处于无道德阶段,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其行为受行为结果支配,他们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想避免惩罚得到奖励。

这一阶段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年龄的增长他们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

他律道德阶段(5-8岁)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10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他们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服从权威。

道德实在论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9-11岁)是指较大儿童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认为规则是可以协商的。

道德相对论阶段。

25.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

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是A.莱文森(D.Levinson)B.哈维格斯特(R.:

Havighurst)

c.拉文格(J.Loervinger)D。

何林渥斯(H.Hollingworth)

【答案】A

【解读】发展心理学-成人发展理论

莱文森认为成人的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

26.最早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的心理学家是

A.班都拉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

【答案】B

【解读】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强化老鼠也在学习,强化决定的是表现而不是学习。

27.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

A.试误B.顿悟c.强化D.模仿

【答案】C

【解读】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调控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行为发生的概率。

当个体反应之后获得令其满意的事物,那么这一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这就是强化。

28.学生在已掌握“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

这种学习属于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

【答案】A

【解读】教育心理学-学习种类

奥苏伯尔提出原有观念一般分为三种方式对新观念进行同化,即类属学习、包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类属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类属也称下位学习;类属学习由包括:

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是一个总观念,所学新观念是它的一个特征或例证;

相关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是一个总观念,所学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加深、修饰或限定,通过同化,总观念的本质要发生变化;

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包括学习也称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既非从属也非总括,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

【答案】B

【解读】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作用并阐述了作用机制。

30.最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课堂学习形式是

A.探究学习B.竞争学习c.个体学习D.合作学习

【答案】D

【解读】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以此促进他们的学习。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必须注意改善同伴关系,而在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促进学生的交往,改善他们的同伴关系。

31.小明的母亲让孩子上午学习汉语拼音,晚上学习英文字母,结果小明经常混淆两者的发音。

这一学习迁移现象属于

A.正迁移B.负迁移C.高路迁移D.一般迁移

【答案】B

【解读】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

学习的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负面影响。

32.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A.费希纳B.赫尔姆霍茨c.斯金纳D.韦伯

【答案】C

【解读】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

小样本研究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斯金纳以老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注重了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少数被试进行各种处理,通过确定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基线、操作自变量,记录因变量的变化,撤出自变量继续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探查不同的强化物、不同强化程序对行为形成和维持的影响,形成了小样本的研究范式,斯金纳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对该方法有详细的阐述。

33.在唐德斯(F.c.:

Donders)ABC减法反应时实验中,B反应时代表的是

A.选择反应时B.辨别反应时c.简单反应时D.基线反应时

【答案】A

【解读】实验心理学-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A是指给被试呈现一个简单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就是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B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的时间。

当仅对多个刺激中某个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其他刺激出现时不予理会,此时测量的是辨别反应时C。

简单反应最简单用时最短唐德斯称之为基线时间,B反应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辨认和反应选择两种心理操作。

C反应包括基线操作和刺激辨认两种心理操作。

34.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A.联想技术B.随机化技术c.抵消技术D.平衡技术

【答案】B

【解读】实验心理学-实验变量控制

额外变量控制的方法包括:

随机化法、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及统计控制法。

随机化法就是采用随机的方式安排实验被试或者实验条件;

消除法就是通过一定手段或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额外变量消除掉;

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平衡法就是采取综合平衡的方式使一些不能消除和恒定的变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被试间设计同质化组技术就是采用合理安排被试的方法力图使各个被试组别的被试在各个方面是一样的,可以采用的技术就是匹配法和随机化法。

匹配法是将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匹配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中。

因为采用随机化技术时总体中的任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到任一处理组,那就可最大程度的保证各个组别的被试在总体上是同质的。

35.研究者先测量所有被试与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这种被试分组方法称为

A.匹配法B.分层抽样法C.ABA法D.ABBA法

【答案】A

【解读】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当采用匹配法进行被试分组时,虽力图使被试的各个方面都是匹配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一般先测量所有被试与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和对照组。

这样的话,虽然被试在某种属性上是配对的,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有很大差距,因此匹配法通常是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的。

36.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

A.系列回忆法B.再认法c.自由回忆法D.对偶联合法

【答案】

【解读】实验心理学-实验方法

传统记忆研究方法都是以评价记忆和学习的效果为核心的,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回忆法和再认法。

回忆法包括:

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对偶联合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对偶联合法是将学习材料中的项目成对组织,分别称为刺激项和反应项目,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对应的反应项目,检验学习记忆效果;

自由回忆法要求被试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无需回忆材料呈现的顺序。

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和没学习过的材料,让他们辨认是否先前学习过,以此来考查先前学习过的材料是否被正确的觉察出来。

37.在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时,作为等距单位的是

A.最大可觉量B.最大可觉差C.最小可觉量D.最小可觉差

【答案】D

【解读】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法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是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查差别阈限来实现的。

具体是以绝对阈限作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以此类推测定量表的刻度。

每一个差别阈限都称为一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了当前刺激强度下最细微的主观感受变化。

38.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某被试的击中率和虚报率的O值分别是0.40和0.08,则该被试的口值为

A.0.20B.0.32C.0.48D.5.00

【答案】

【解读】实验心理学-信号检测论

采用古典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无法将个体的感受性与其反应偏向加以辨别和分离,信号检测论通过信号检测的实验程序,将感受性和反应偏向加以分离并计算出具体数值。

反应偏向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β值,也叫似然比,另一种是报告标准或判断标准。

Β值计算方法是个体所选择的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反应的分界点处击中率与虚报率的纵轴比。

0。

40/0。

80=5。

00

39.在史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幂函数的指数决定按其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

当指数大于1时,曲线是

A.S型曲线B。

反S型曲线C。

正加速曲线D。

负加速曲线

【答案】D

【解读】实验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史蒂文斯提出幂定律,他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P是感觉大小,I是刺激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当n>1时,曲线是正加速曲线,n=1是一条直线,n<1是负加速曲线。

40.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后天习得观点的是

A.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B.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估实验

c.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系列实验D.哈罗(H.F.Hadow)的恒河猴依恋实验

【答案】A

【解读】实验心理学-主要情绪理论的实验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的华生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他是最早研究情绪的心理学家之一,认为人生来就有三种基本情绪,因为抚摸和拥抱而产生的爱的情绪、因为失持坠落和大声而产生的恐惧情绪、因为限制自由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其他情绪都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著名的小艾尔伯特实验验证了他的观点,他通过实验使不害怕白鼠的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恐惧情绪,该实验支持情绪是后天习得的观点。

4l.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是

A.强度差B.时间差c.速度差D.周相差

【答案】C

【解读】实验心理学-听觉实验

因为双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同一处声音抵达两耳会产生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42.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A.情绪特性B.记忆特性c.思维特性D.需要特征

【答案】

【解读】实验心理学-实验仪器

动作稳定仪是用来考查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的实验仪器。

43.在考察旁观者人数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

【答案】C

【解读】实验心理学-变量

旁观人数对救助行为的影响。

操作的自变量是旁观者人数,因变量是救助行为。

旁观者人数不是被试特点,也不是作业特点,也不是被试差异,属于环境因素。

44.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

A.复述的作用B.成熟的作用c.疲劳的作用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