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978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专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阅读题答题顺序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

第二部分文体分析一小学阅读理解常见文体:

记叙文、说明文记叙文文体知识一、表达顺序表达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总分总等)。

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

按事情发展或者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

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

作用:

补充情节。

5.分叙:

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作用:

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二)描景的顺序:

1.空间顺序;2.观察的先后顺序;3.时间推移的顺序。

(三)状物的顺序:

景物的不同类别:

静物、动物、植物。

1.写静物一般按外形(形状、颜色、图案)→结构→用途的顺序;2.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3.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用途的顺序。

二、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起连贯作用。

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时,抓住了线索,就能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脉络清晰。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

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以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

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

(2)有几条线索的文章,往往有一条主线;(3)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

找线索的方法:

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2.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3.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4.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的记叙文。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

五官容貌、身材形态、衣着打扮、举止风度。

作用:

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

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行动描写:

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作用:

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表现在对话中。

作用:

展示人物心理、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5.动作描写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四、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五、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是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

“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

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

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八、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九、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

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

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

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

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

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阅读理解专题二:

第三部分记叙文常见题型解析一、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

1.联系语言环境;2.联系时代背景;3.联系全文。

  二、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三、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五、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六、理解句子的含义:

1.联系文章的主旨;2.结合前后文语境;3.分析修辞手法的应用。

七、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八、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  注意: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干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十一、划分段落、层次,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十二、概括段意、层意: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

完整、简洁、明确。

十三、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找出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串联文章要素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根据标题来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十五、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六、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七、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十八、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十九、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如: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十、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二十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十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十三、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

(时间+地点)+人+事+果

二十四、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2)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