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289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docx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doc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

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p、压强P、电流T、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

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2)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

••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

分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狙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

该实验充分说明了:

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纭I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构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己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

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1同种原了•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

%1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1.3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了模型的建立:

原了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1历程:

道尔顿原了•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卢瑟福原了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Q粒子散射实验:

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1927年一1935年)电子云模型

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了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了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

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5、对质了和中了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了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己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6、元素:

科学上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了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7、同位素:

原子中原了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8、带电的原子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

带相反电荷的离了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

高了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小结:

物质的微观构成: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高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

物质是巾元素组成的。

§1.4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物质(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4、物质的分类:

5、常见的元素符号:

%1金属元素: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铜汞银钮金(彻猛锂锻)

%1非金属:

碳硅硫磷纽氧氮氟氯漠碘

%1稀有气体:

织氮氯

6、元素的分布:

(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

、、、;

人体中:

、等;海水中、、、等。

§1.5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E再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的含义:

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1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3、表:

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项目概念涵义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了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金属单质:

Mg等

稀有气体:

He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

C、Si等

高了化合物:

NaCl等……

非金属单质:

02、H2等……

1、熟练记住常见的16种元素符号:

H、0、C、N、S、Si、Na、Fe、Cu、Cl、Ca、Ag、Al、I、K、P

§1.6表示物质的符号

I、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化学化的书写要注意规则:

%1单质化学式书写时要注意稀有气体通常用元素符号宜接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金属和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氢气氧气氮气氟气氯气浪碘

%1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通常E以根据读法来写,且要注意通常用原了个数(或离了)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化学化的读法:

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成“某化某”。

化学化所传逆的信息:

①表示某神物质;②表示该神物质的1个分了;③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④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2、离子符号:

离了符号表示时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标出该离了所带的电荷数。

带电原子团是较为复杂的离子,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所带的电荷数。

3、化合价:

%1、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

零价(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1、化合物里元素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

②、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H、K、Na、Ag、NH4为+1价;

Ca、Mg、Ba、Zn、Cu、Fe(亚铁)、Hg为+2价;

Al、Fe为+3价;

F、Cl、N03(硝酸根)、Oil(氢氧根)为一1价;

0、S、S04(硫酸根)、C03(碳酸根)为一2价;

2、化合价的计算的总原则:

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含物的化学式有三个步骤:

%1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1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1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I、相对原子质量:

涵义:

以…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得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了质量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相对原了质量不是原了的实际质量。

由于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了核上(电子的质景是质了质量的1/1834),所以: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了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o3、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1求得该物质分子的相对分了质量;

%1求得组成该物质得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1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得质量分数;

%1结合笫③神计算,在己知该物质的实际质量时,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实际质量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神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

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1密度比空气大;

%1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1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02===S0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02=====Fe30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同体(注意:

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

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纵或加热高镒酸钾或加热氮酸钾和二氧化镒混含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11202====2H20+02

2KMnO4==K2Mn()4+MnO?

+O2

2KCIO3=======2KC1+302

%1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1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

(1)本身质量;

(2)本身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I))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

(Q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b)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A+B===C

(2)分解反应:

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反应前后:

①原了种类没有变化;②原了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神类;②元素种类;③原了数目;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1表示反应的条件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了个数比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己知量=>列出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答案

四、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2)呼吸运动

吸气: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1何上IM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肺泡内气压变化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景。

(4)光含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二氧化碳

%1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1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

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水)

%1验满方法:

燃看的木条放在集气瓶曰。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态变化,其同体称干冰。

二氧化破的化学性质:

①不能供呼吸;②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与水反应:

C02+H20=H2CO3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02+Ca(0H)2=CaCO3+H20(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火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含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1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1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1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光含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六、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

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1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氯氟烷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1臭氧层的保护措施: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烷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

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七、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空气污染的种类:

①汽车尾气;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③S02④酸雨。

2、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附加:

实验室用高镒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

第一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

将高镒酸钾加入试管中。

第三步:

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曰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四步: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五步: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六步:

将导管从水糟中取出。

第七步:

熄灭酒精灯。

例题:

16克氧气和10克碳完全燃烧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

请列试计算。

第三章复习提纲

1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

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

2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七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颗粒的分类:

沙粒、粉沙粒、黏粒。

7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

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较均匀)。

8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早。

)、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1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株植物的所有根含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

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根(器官)根尖(部位)一一根毛区(区域)吸水

5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N-叶青菜P-—果实西红柿K-茎马铃薯,番薯

9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

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

爬山虎、丝瓜、箭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

输送有机物,日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

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

(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蒸腾作用强.

5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根毛一一根的导管一一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

1七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E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七壤的结构和性质。

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十.壤产生生物污染。

3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叶细胞液浓度>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七壤溶液浓度

第四章《电和磁》复习提纲

、磁现象:

1、磁性:

能够吸引铁、钻、锲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

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

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

定义: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

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

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

①定义:

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另食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1钢和软铁的磁化:

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也,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练习:

☆磁性材料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音像磁带、计算机软盘上的磁性材料就具有磁性。

(填“软”和“硬”)☆磁悬浮列车底部装有用超导体线圈饶制的电磁体,利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的上方以提高运行速度,这种相互作用是指:

作用。

☆放在条形磁铁南极附近的一根铁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铁南极的一端是。

☆用磁铁的N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儿次

钢针被磁化如图那么钢针的右端被磁化成o

二、磁场:

1、定义:

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利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

磁场对放入其111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

在磁场中的某•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1定义:

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1方向: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N

S

SNS

N

%1典型磁感线:

s

N

N

S

%1说明:

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控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

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川的磁场方向相反。

三、地磁场:

%1定义:

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I大I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1磁极: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1磁偏角:

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四、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

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该现象说明:

通电麦的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重大意义:

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右美螺旋定则)与判断。

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练习:

1、标出N、S极。

2、标出电流方向或电源的正负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