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2569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docx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2)

一、选择题

1.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它们的引入()

A.消除了民族矛盾B.丰富了汉族生活

C.导致民族关系紧张D.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

B.

C.

D.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

“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

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8.“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10.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

13.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15.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17.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18.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孟子》B.《史记》C.《齐民要术》D.《论语》

20.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2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22.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

23.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C.八王之乱相互混战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5.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此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椅子、方凳等的引入丰富了汉族生活,故B符合题意;AC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

“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

“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地理条件较好,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D项是最主要原因;AB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故选择D。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1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以作为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故D符合题意。

历史剧《三国》、罗贯中所著的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后人所著的史学著作,可以作为第二手史料。

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主要原因。

18.C

解析:

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晋书·苻坚载记》: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

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C符合题意;④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

A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

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A不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2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符合题意;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南方政治经济发达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①②③④富二号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ABC总结原因不全,故选D。

【点睛】

此题应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25.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行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次战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D。

点睛: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需要重点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掌握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