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249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

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原教材内容修改后的内容

1、放大镜1、放大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

5、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6、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8、微小世界和我们

单元修改说明

1、整合内容,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去。

(如删掉《放大镜下的放大倍数》)

2、增强教学活动的操作性,降低难度,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如把原教材的一些开放性探究生命世界的活动,如7、8两课,变为指导学生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把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列为教学内容。

3、重新调整和梳理对一些课的内容和小标题,使每课内容更加清晰和合理。

(如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原来的两个小标题是“昆虫王国探秘”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现改为“奇特的身体构造”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这样的改动较好地体现了本课内容的层次性。

即在指导学生对昆虫的观察活动时,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

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如《放大镜下的晶体》增加一个标题—制作晶体。

前面是观察晶体,后面是制作晶体。

《怎样放得更大》除“做个简易显微镜”外,增加一个标题—“显微镜的发展”)

4、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对原本直接介绍人类探究微小世界的成果的课--《微小世界和我们》,改为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本单元重点教学活动

1、用放大镜观察

2、用显微镜观察

3、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如何使用单元资料

本单元阅读资料的内容有“细胞的作用”、“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它们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它们。

比如:

资料1“细胞的作用”,用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中的第二部分“细胞作用”的教学。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教师讲解进行。

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和阅读单元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总结细胞的作用,并填写网状图,最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的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

资料2“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用在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的“观察、识别微生物”部分的教学。

学生观察到微生物后,大致画出它的形态图,在识别时要对照课文和单元资料中的图文资料。

1课放大镜P2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尽可能完成方框图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增加: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重点:

观察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并比较两次观察获得的不同。

体会使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了解:

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的样子。

▲放大镜的特点

观察:

放大镜的特点(问题: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了解:

类似的器具

理解:

放大镜即凸透镜。

注意:

灰框内容

删除:

自制放大镜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P5

▲奇特的身体构造

通过图片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蝴蝶的翅膀和各种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灰框内容:

鼻子)了解昆虫的身体构造。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了解蚜虫是怎样刺吸植物的汁液及观察报告。

建议找一种身边的昆虫让学生观察了解身体结构并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美丽的晶体

准备材料让学生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增加),画出放大镜下的形状。

与教材上图片进行对比。

得出晶体的概念。

了解灰框内容和教材出现的其它晶体。

▲制作晶体

4课怎样放得更大

由放大镜到显微镜

难度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学校之间多交流、交换。

或购买时提出要求。

内容没有变。

主要了解一些科学史实。

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材料:

显微镜、洋葱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制片:

教师自己安排,可老师制作好学生只观察。

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比较观察到的图像。

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观察生物细胞

熟悉灰框内容,归纳整理细胞的作用(网状图)

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建议:

4、5、6、7课的内容都涉及到显微镜。

可以进行整合。

把握以下几点:

了解显微镜有关的科学史

学会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叶片、水中的微生物

了解细胞及相关知识,结合资料库的内容。

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回顾与总结

从工具的发展来理清线索,并用流程图表示。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办小报或罗列式,让学生有所了解。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组合了原来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内容。

前概念: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

水的三态变化

木条燃烧

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变化

物理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物质是变化的

化学变化:

产生新物质

本单元的线索: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

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新物质的依据。

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P27一段话):

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其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即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世界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是否是物质?

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触角可以触摸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空气和火。

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如声音、电、光等。

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材最后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物质在变化

例举:

米——米饭字——字迹雨水——水蒸气——消失岩石——沙子

比较:

易拉罐压扁(形状发生改变)

水结冰了(液体变成固体)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态)发生变化

木条燃烧铁钉生锈有新物质产生,物体本身也在减少

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让物质发生变化

一根铁丝的变化:

形状发生改变

一杯水的变化:

液体——气体

一张纸的变化:

形状发生变化

一支蜡烛的变化:

燃烧,产生新物质(可补充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因为在五下中删除了燃烧的内容)

结论: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详细观察没有明显变化的混合和产生新物质(?

)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清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特征。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混合沙和豆子

回忆三下内容

引导得出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或“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观察白糖的变化

参与活动

观察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教材P29提供)

预测:

给白糖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提供器材和物品,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辨别白糖还是白糖吗?

整理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

化学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隐含观察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第3至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产生新物质。

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

会变味的米饭:

当口腔中的米饭出现甜味的时候,它变成了淀粉。

米饭、淀粉和碘酒:

蓝色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至于是什么新物质教材没有要求学生掌握。

淀粉与碘酒产生包(络)合反应,这是有机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见参考资料)。

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包(络)合反应的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利用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去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在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用字母表示:

AB+CD=AD+CB

“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

教材上设计了2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

燃烧的细木条和倒水一样倒这种气体。

注意:

这两个实验现象不足以判断出产生了什么气体。

因此教材上给出一段话(P33):

“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但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希望老师们引导学生体味这句话。

同时通过资料库的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答案。

5课铁生锈了

▲观察铁锈

通过观察比较铁片与铁锈的区别,寻找证据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敲击比较、磁铁吸引、导电性比较三种方法

关于铁锈能否被磁铁吸引的说明:

理论上铁片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但纯铁锈比较难找,大部分生锈的铁片中铁的含量还是很多的,如果用磁铁吸引生锈的铁片,照样能够吸住。

怎么办?

建议做演示实验,用与铁锈(氧化铁)相似的材料(硫化铁)代替铁锈做实验,也是可以的。

(考虑掉下的铁锈屑、片?

▲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自己观察记录进行。

这个实验还可以与P38页7课铁生锈的快慢实验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

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

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跃,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质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

其反应的现象是:

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绿色。

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化学方程为Fe+CuSO4=Cu+FeSO4

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

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

25℃时水中,硫酸铜的溶解度为23.05克,水溶液呈蓝色。

▲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举例说明)

改变颜色: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物: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懂得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本课承接学生第5课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