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401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兽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兽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兽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兽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学.docx

《兽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学.docx

兽医学

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

狂犬病(Rabies)

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

概念

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恐水症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兽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病原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不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大脑。

单股负链RNA,7个血清型(Ⅰ-Ⅶ)。

FMDV是RNA病毒。

7个主型即A、O、C、南非1(SAT1)、南非2(SAT2)、南非3(SAT3)、亚洲1型(Asia)我国主要是A、O、亚洲1型,O型最常见。

单股正链RNA,VP1基因变异最频。

传源

对人畜威胁最大的是患病的犬,及外观正常的带毒的犬和猫。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病毒的水疱皮和水疱液含毒量最多。

传播途径

(1)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带有病毒,咬伤或皮肤粘膜接触病毒而发生感染。

(2)非咬伤性的传播途径,人和动物都有经由呼吸道、消化道和胎盘感染的病例。

(不使用狂犬疫苗的发病率为30-50%,接种疫苗降至0.2-0.3%)

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

人、畜、禽、野生动物都对本病易感。

黄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等、野生动物等

临床症状

潜伏期变化很大,一般2-8周。

分为狂暴型(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和麻痹型。

1.前驱期:

精神沉郁、举动反常、瞳孔放大、吞咽困难、后躯发软。

2.兴奋期:

狂燥不安、有攻击性、无目的地奔走、意识障碍、阵发性狂暴、性欲亢进等、怕“水、光、风、声”。

3.麻痹期:

颌下垂、流涎、舌垂口外、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

病理变化:

1.口腔、蹄部或鼻端、乳房等处出现水泡及烂斑;2.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也有烂斑或溃疡;3.小肠、大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4.心肌变性或坏死而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心”。

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2)病理检查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在神经细胞浆内有“内基氏小体”。

(3)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ELISA、荧光抗体、中和试验、HI等。

(4)病毒分离:

小鼠接种法

1.临床综合诊断:

口腔及蹄部有特征性的水疱和烂斑。

死后剖检可见虎斑心和出血性胃肠炎症变。

2.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畜水痘液及水痘皮,或康复血清送检。

3.鉴别诊断:

区别牛痘、牛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

防治

1牛痘.控制消灭:

传染源对家犬免疫接种和消灭野犬。

1.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

@妥善处理伤口:

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和清水冲洗,局部再应用75%酒精或2%-3%碘酒消毒。

@用狂犬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2.免疫接种:

原代仓鼠肾细胞培养的人用狂犬病疫苗,采用5针法,即0、3、7、14、30天各肌注2ml

1.免疫与疫苗

体液免疫为主,疫苗注射后7天即可在血清中检出抗体,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是IgM,

随后是IgG最后是IgA。

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VP1多肽苗、合成肽疫苗

2.综合防治:

@一旦发生,坚决扑杀,2-3%苛性钠彻底消毒环境。

@未发病的猪群紧急预防接种(常规苗5ml/头,或高效苗3ml/头)15天后加强免疫1次;猪舍及环境全面大消毒,限制猪群移动。

@疫情较重,封锁猪场2-3个月。

@封锁期满后逐头监测血清,如果阴性连续观察14天。

再测还是阴性则可解除封锁

结核病(TB)

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

概念

是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主要由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不能运动。

分为牛、人、禽型。

β型溶血性链球菌:

G+菌,分为20个血清群(A至U缺I、J)

传染源

1.患病的畜禽和人,特别是开放性(opencases)病畜(禽)和患者。

2.其粪尿、乳汁、痰液等都带菌。

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食物、空气和环境而散扩传染。

注:

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干燥、湿热敏感,对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敏感。

同左

传播

1.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

2.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胎盘而感染。

通过口、鼻、皮肤伤口而传染。

易感动物

1.牛、家禽、野兔、猪有较强的易感性,绵羊、山羊、马极少发病。

2.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人较易感。

以猪、羊、鸡、马较常见,人链球菌病以猩红热较多见。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以新生仔猪、哺乳仔猪,为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种猪和怀孕母猪,以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达数月至数年。

1.牛结核:

常见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有时可见肠结核、生殖器结核、胸腹膜结核、全身性结核。

2.猪结核病: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多表现为淋巴结核,常见于颌下淋巴结、咽淋巴结和颈淋巴结。

@可形成拳头大小、不热不痛的硬块,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皮肤粘连,硬结化脓破溃后,可长期排出脓汁和干酪样物质。

@当肠道有病灶时常发生下痢。

@猪感染牛型结核菌时则呈进行性病程,常导致死亡。

3.禽结核: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临床表现消瘦体弱,不活泼,贫血,鸡冠萎缩苍白,羽毛蓬松,翅下垂,产蛋量下降或停止,或顽固性腹泻。

@病程2-3个月或更长。

病禽多因衰竭死亡,或因肝、脾病灶破裂而死亡。

@禽结核病灶多发生在肠道、肝、脾、骨骼和关节。

1.败血症型:

(1)最急性病例,停食,体温41.5-42℃以上,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往往死亡。

(2)急性型病例,精神沉郁,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汁,呼吸浅表而快。

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于耳、四肢下端、腹下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天。

(3)死后剖检呈现败血症变化,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血液增量,脾肿大,各浆膜有浆液性炎症变化等。

2.脑膜脑炎型:

(1)初期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于地,四肢游泳状划动,甚至昏迷不醒。

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病程1~2天。

(2)死后剖检,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浑浊,增量,有多量的白细胞,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

3.关节炎型:

(1)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病程2~3周。

(2)死后部检,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4.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1)多见于颌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

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

有的咳嗽,流鼻汁。

至化脓成熟,肿胀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脓带绿色、稠粘,无臭,不引起死亡。

(3)子宫炎时可发生流产与死胎。

5.肺炎型

病理变化

1.病理特征是在各组织器官发生增生性结核结节或渗出性炎症,或二者混合存在。

2.也可表现变质性炎症,即组织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肉芽肿中心为干酷样坏死或钙化。

诊断

1、细菌学检查:

对开放性病畜有意义。

生前要取痰、乳汁或粪便,死后应采取病变部位组织。

步骤—抗酸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ELISA、荧光抗体检查。

2、变态反应: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称为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类型依据制造用菌种而命名。

分为3种方法老结核菌素(oldtuberculin,O.T)、提纯蛋白衍生物结核菌素(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oftuberculin,PPD)、无蛋白合成培养基结核菌素(结核菌素活性多肽,Tuberculinactivepeptide,TAP)。

1.实验室检查:

@采取相应的病料,如脓肿,化脓灶,肝,脾,肾,血液,关节液,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制成涂片,用碱性美蓝液和革兰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见到呈革兰氏阳性单个、成对、短链或呈长链的球菌,确诊为本病。

@也可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2.鉴别诊断:

本病临诊症状和剖检较复杂,而且与急性猪丹毒、猪瘟相混淆,应注意区别。

急性猪丹毒:

采取脾,肾涂片,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紫色)小杆菌。

猪瘟:

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皮肤和肾有密集的小出血点,有化脓性结膜炎,无跛行症状,病程较长。

防治

1.畜禽结核一般不予治疗,而是采取淘汰措施。

2.人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

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坚持化疗,彻底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

3.防制: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检疫,扑杀病畜,净化污染畜群,培养健康畜群,加强畜场消毒。

1.治疗:

@不同病型进行相应治疗。

对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变软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

@对败血症型及脑膜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2.预防:

@隔离病猪,清除传染源:

用3%来苏儿或1/300的菌毒灭消毒,猪胴体经高温。

@免疫预防:

60日龄接种猪链球菌病氢氧化铝胶苗春秋各免疫一次。

@药物预防:

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克,连喂4~6周。

(1)牛瘟:

在口腔中呈坏死性病变,与口蹄疫烂斑相似,然而牛口蹄疫是在口、蹄部先出现水泡,而后出现烂斑,一般呈良性经过。

牛瘟则不然,口腔、真胃和小肠粘膜呈坏死性炎症,有剧烈的下痢,病死率极高。

(2)牛粘膜病:

在口腔粘膜有糜烂病灶,口涎增加,与牛口蹄疫口胺症状有相似之处,但牛粘膜病看不到明显的水痘过程,糜烂灶小而且浅表,不如口蹄疫严重,一般呈地方流行性,虽然感染,但不发病。

(3)牛恶性卡他热:

在口腔粘膜有糜烂病灶,量恶性卡他热在鼻腔粘膜和鼻镜上有坏死过程,角膜混浊,全身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呈散发,易与口蹄疫区别。

(4)传染性水疱性口炎:

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极少发生死亡,除感染牛、猪外,还能感染马。

(5)一般性口蹄疫与猪口蹄疫、猪水泡病、猪水泡诊及水泡性口炎鉴别。

1.牛潜伏期为2-4天,最长达1周。

(1)病牛体温上升,流涎、食欲减退。

(2)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小疱。

(3)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表现红肿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溃烂,以后干燥结痂,逐渐愈合。

(4)如饲养不良,溃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破行,蹄匣脱落。

(5)有时乳房皮肤出现水泡,烂斑、乳房炎,泌乳量减少至停乳。

(6)良性1-3周可愈,恶性口蹄疫,因心脏麻痹而死亡。

7)新生犊牛不见明显水泡,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病死率很高。

1.羊同牛类似

2.猪:

(1)病初发热,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病猪少食或拒食,常卧地。

(2)蹄冠、蹄叉、蹄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小水疱。

(3)此外,病猪口腔中舌上和腭上、鼻盘、哺乳母猪的乳房也有水疱和烂斑。

(4)蹄冠上水疱破裂后,常有出血性溃疡面,不久结成痂皮。

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

(5)严重者蹄壳脱落,此时患肢不能着地或常卧地不起或跪行。

(6)新生仔猪呈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7)断奶仔猪感染时常引起心肌炎而导致死亡。

4.人口蹄疫较少见,只有大量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条件下才发生本病。

潜伏期1-18天,一般为3-8天。

(1)常突然发病,病人发热,头晕、头痛。

(2)2-3天后,口腔内有干燥和灼热感,唇、齿龈、舌面、舌根及咽部发生水泡。

皮肤上有水泡多见于指尖,指甲基部,有时也见于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

禽病

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

传染性支气管炎(IB)

概念

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

能导致大多数鸡消化道、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又称亚洲鸡瘟、伪鸡瘟)

是由致病性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各种家禽和野生鸟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又名鸡瘟,以发热、急性败血症和呼吸道症状为主)

是由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和生殖系统疾病。

病原

NDV:

1.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2.不分节段的-ssRNA:

NP、P、M、F、HN、L;3.有囊膜和纤突,120-300nm;

4.有血凝活性:

HA与HI;5.尿囊腔接种9-10d鸡胚,强毒株30-60h死亡,弱毒株3-6d死亡,死亡鸡胚的尿囊液含毒量最高;6.60℃30min;冷冻尸体中存活>6min;7.消毒:

2%NaOH、5%漂白粉、70%酒精;20min;8.NDV毒株的致病型:

(1)速发型(velogenic):

强毒力,致所有年龄的易感鸡急性死亡

AIV:

正粘病毒科,单股负链RNA;囊膜表面2种糖蛋白多聚体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15种HA和9种NA;

分为LPAI(低致病性)和HPAI(高致病性)。

AIV对氯仿、乙醚、丙酮敏感,60度加热10分钟可使其灭活;氢氧化钠、漂白粉、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等能迅速使病毒灭活。

(2)中发型(mesogenic):

中等毒力,易感幼龄鸡致死性感染

IBV:

冠状病毒科,单股正链RNA,有囊膜和纤突;

血凝试验:

不能直接进行血凝,需要1%胰酶或磷脂酶在37℃处理3h。

IBV培养系统:

鸡胚、原代和传代细胞、20日龄胚的气管环培养。

 

(3)缓发型(lentogenic):

低或无毒力,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或无症状的肠道感染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鸡、火鸡、珠鸡、野鸭、鹌鹑、鸽均易感,鸡最易感。

人:

可感染,潜伏期48h,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

多数在7-10天自然康复,不发生“人-人传染”。

2.传染源:

病鸡、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带毒鸟类。

3.传播途径:

主要是:

呼吸道、消化道;卵、创伤、交配、非易感的野禽和鸟类、器具。

1.易感动物:

A型流感病毒壳自然感染猪、马、禽类和人,貂、海豹、鲸等也可感染。

猪:

H1N1、H3N2;流感病毒的“混合器。

马:

H7N7、H3N8。

人:

H1N1、H2N2、H3N2、H5N1。

禽:

所有HA与NA组合的亚型,多数为LPAI,只有H5、H7中的少数亚型导致HPAI。

2.传染源:

病鸡、带毒鸟类、猪。

3.传播途径:

病毒可从呼吸道、结膜、粪便中排出。

(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1.传染源:

发病鸡和带毒鸡,由于感染动物的排毒期长,容易形成持续感染。

2.传播途径:

飞沫、尘埃、饲料、饮水以及人员和设备的污染;经消化道感染。

3.易感动物:

各种龄期均易感,以雏鸡和产蛋鸡多发病。

鸡是感染IBV的唯一的禽类。

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100%;无特征性症状迅速死亡(~80%);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

2.急性型:

@体温43-44℃,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产蛋下降、停止,或产软壳蛋、畸形蛋,咳嗽、呼吸困难、粘液性鼻漏,素囊内充满液体,倒提时常从口中流出大量酸臭液体;@头、眼睑水肿,黄绿色或黄白色、水样下痢,翅、腿麻痹,体温下降,昏迷死亡(病程2-5d),1月龄内小鸡病程较短,症状不明显,死亡率较高。

3.亚急性或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的成年鸡、免疫鸡群;@初期症状与急性相似,后渐减轻;@症状不典型,仅表现呼吸道和神经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有时仅表现为产蛋下降。

1.潜伏期3-5d,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2.体温>41.5℃,拒食,昏睡;

3.冠、肉髯淡红色坏死区

4.粘液性鼻漏

5.头、颈水肿

6.呼吸道、神经症状

7.LPAI仅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8~36h。

3种类型:

1.呼吸型:

4周龄以下的幼鸡,喘气、咳嗽、打喷嚏、气管罗音和流鼻液;蛋鸡产异常蛋,蛋清稀成水样。

2.肾型:

2-4周龄的鸡,肉鸡呼吸道症状消失后,鸡群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白色稀便。

3.腺胃型(仅我国有报道):

腹泻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1)幼鸡有呼吸道症状和肾脏病变,成年鸡则表现为产蛋率下降,产畸型蛋。

(2)呼吸型和肾病型IB,在6周龄以内的鸡死亡率可达25%,6周龄以上的可以忽略不计。

(3)腺胃型的死亡率在15-80%。

病理变化

1.消化道的出血性、坏死性病变:

@腺胃粘膜水肿、乳头或乳头间出血点、溃疡或坏死;@肌胃角质层下常有出血点;@小肠到盲肠和直肠的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2.皮下、脂肪组织、心冠、内脏的浆膜面、盲肠扁桃体等有出血点。

3.鼻腔、喉头、气管内卡他性炎症。

4.产蛋鸡:

血肿卵泡、卵泡漏出,蛋性腹膜炎。

5.非化脓性脑炎:

@脑膜充血、出血;@血管套、神经细胞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1.急性病例病变常不明显。

2.点状出血:

心脏表面、肌胃周围脂肪织、体腔浆膜面、腺胃粘膜面;

3.心包:

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

4.卵巢退化、出血和卵子破裂;

5内脏的尿酸盐沉积,肾脏肿大;

6.肺充血和水肿,气囊炎,肠炎,蛋性腹膜炎;

7.神经组织眼观正常,镜检:

弥散性脑炎,可见血管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

胶质细胞增生;

8.脾细胞性淋巴结节坏死。

1.呼吸型:

幼雏鼻腔粘膜充血,有粘性分泌物,输卵管发育受阻;产蛋鸡的卵泡变形,甚至破裂。

2.肾型:

肾脏外观呈斑驳的白色网线状,俗称“花斑肾”;严重病例中,尿酸盐还会沉积在其它组织表面。

3.腺胃型(仅我国有报道):

腺胃肿大、腺胃出血性溃疡。

诊断

1.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症状、病变。

2.类症鉴别

(1)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潜伏期和病程较短;@无明显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素囊无大量积液;@皮下水肿,粘膜、浆膜和脂肪出血比ND更为明显和广泛。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主要侵害雏鸡,成年鸡表现为产蛋下降;@病毒接种鸡胚,胚胎发育受阻成侏儒胚;@无神经症状;@消化道无明显病变。

3.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

鸡胚接种;HA与HI;中和试验(SN);ELISA

1.初步诊断:

流行特点、临诊表现、病理变化

2.类症鉴别:

ND、IB、IL、禽霍乱

3.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

@HA和HI

@ELISA

@LAT

@AGID

@RT-PCR

1.病毒分离鉴定

(1)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9-10日龄鸡胚,孵育后收获尿囊液进行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

其余鸡胚继续孵化6-7天,如有IBV部分鸡胚在接种后3-5天死亡,胚体形成‘侏儒胚’

(2)干扰试验:

IBV在鸡胚中能干扰NDV-B1株产生血凝素对BIV鉴定。

2.分子生物学试验: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或RT-nestedPCR扩增特异的基因片段;核酸探针。

3.血清学诊断:

病毒中和试验(VN)、琼脂扩散试验(AGP)、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

防治

1、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biosecurity)措施,防止NDV强毒进入家禽群。

2、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1)灭活疫苗;

(2)5种活疫苗:

Ⅰ、Ⅱ、Ⅲ、Ⅳ系苗、V4弱毒苗。

1.报告疫情;2.疫区封锁、消毒;3.病禽扑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和免疫接种(3Km扑杀,3-5km免疫接种);4.个人防护

1.预防措施:

@加强鸡场的卫生消毒工作;@鸡群全进全出制;@合理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免疫接种:

弱毒苗:

用于肉鸡的免疫以及种鸡和蛋鸡的首免。

灭活苗:

种鸡和蛋鸡开产前使用。

2.防疫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添加抗菌药物;@对肾脏病变的鸡群要降低饲料的蛋白含量,并补充k+、Na+、饮水量;@幼龄发生IBV感染的种鸡或蛋鸡要及早淘汰(破坏生殖系统)。

IBV免疫程序

肉鸡

种鸡和蛋鸡

5-7日龄—滴鼻点眼H120弱毒株

25~30日龄—H52弱毒株加强免疫一次

5-7日龄—滴鼻点眼H120弱毒株

25~30日龄—H52弱毒株加强免疫一次—产前灭活疫苗肌注加强免疫一次

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区别于IB

喉气管型:

主要发生于大鸡,病变一般局限于喉和气管,粘膜高度充血出血,气管腔内有大量粘液和干酪样物。

眼结膜型:

主要发生在30-40日龄鸡,眼结膜充血,眼脸肿胀,主要病变是眼脸粘膜充血水肿,有时见眼球损害,角膜混浊。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马力克氏病(MD)

鸭瘟(Duckplague,DP)

是由IBDV引起的雏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马立克氏病(MD)是鸡一种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病毒性肿瘤病,通常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和皮肤在内的其它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细胞侵润为特征。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us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感染引起的鸭、鹅、天鹅、雁等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IBDV:

双RNA病毒科,疱疹病毒科,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鸡胚、鸡胚源性细胞和法氏囊细胞上增殖;VP1-44种结构蛋白;2个血清型(Ⅰ型鸡源性毒株,Ⅱ型火鸡源性毒株)

MDV:

疱疹病毒科,双股DNA,3个血清型Ⅰ型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Ⅱ型存在与鸡体内,不致瘤、Ⅲ型火鸡疱疹病毒HVT,细胞结合性病毒保存于-196℃,细胞游离性病毒-70℃或冻干保存。

鸭瘟病毒(DVEV):

疱疹病毒科病毒,双股DNA,无血凝活性,1种血清型;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鸭胚和鹅胚中增殖;病毒存在于肝、脑、食道、泄殖腔含毒量最高。

1.易感动物:

仅在各种年龄的鸡,主要发生于2-15周龄鸡,3-6周龄最易感。

2.传染源:

病鸡粪便(IBDV稳定,在鸡舍中可存活122天,耐热70度30min方可灭火)

3.传播途径:

直接:

粪便及其污染物

间接:

小粉甲虫蚴。

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短,病鸡严重腹泻

1.易感动物:

鸡,1-3月龄鸡感染率最高,死亡率50%-80%。

随着鸡月龄增加,感染率会逐渐下降。

8-9周龄开始发病,16-20周龄时为发病高峰。

鹌鹑

2.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病毒存在于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脱落的羽毛和皮屑中。

3.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消化道感染。

1、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成年鸭和产蛋母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一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2、传染源:

病鸭、鹅及带毒的鹅、鸭。

3、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化道,其次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1.潜伏期:

2-3d

2.自啄泄殖腔,排白色或微黄色带泡沫稀粪便,泄殖腔上缘突出,用手可触摸到肿大的法氏囊。

3.病鸡食欲降低,颈或全身震颤,步态不稳,羽毛蓬松,衰竭死亡。

急性多是出现症状后1-2d死亡,5-7天达死亡高峰,后渐减少。

耐过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

4.近年来,毒株变异,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慢性或隐性感染,法氏囊萎缩,死亡率低,免疫抑制。

1.神经型:

鸡外周神经功能障碍,一肢或多肢不对称性麻痹,典型“劈叉状”(鸡麻痹综合征)

2.眼型:

虹膜混浊,呈灰白色,称为“白眼病”;瞳孔收缩,边像不整,严重时仅留下针尖大的一个小孔,病鸡可失明。

3.内脏型:

各脏器内可见到肿瘤结节或弥漫性侵润;卵巢呈菜花样肿大。

4.皮肤型:

毛囊周围凸起、粗糙,呈孤立或融合的灰白色隆起的结节;肌肉:

被侵润时,形成灰白色肿瘤突起,多出现于胸肌和腿肌部。

潜伏期短,人工感染一般为2-4天,有时不到1天。

肿头流泪(头颈肿胀,俗称“大头瘟”);双脚麻痹无力;体温升高;严重下痢;呼吸困难。

1.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

2.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眼睑粘连,结膜出血或有干酪样物。

头颈肿胀者,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

3.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黄绿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具有诊断意义。

1.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和点状出血。

2.法氏囊肿大,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粘膜皱褶上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3.超强毒株引起“紫葡萄”样外观;变异毒株引起法氏囊迅速萎缩。

4.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

5.死亡或病程稍长可见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