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236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八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上海八校2011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

反顾昨天,华夏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

()

A.优越的地理环境B.稳定的小农经济

C.强大的中央集权D.繁荣的传统文化

2.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孔子办学:

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

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

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3.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分际。

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老子C.荀子D.韩非子

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5.资料甲: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乙: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资料丙: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资料丁: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D.乙丁丙甲

6.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制C.宋代三司使制D.元代的中书省制

7.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斗争充分说明反分裂国家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其中历时最久的一次斗争是:

()

A.平定准噶尔部叛乱B.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D.施琅统一台湾

8.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周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前期

②乾隆四十年是乾隆皇帝四十岁那一年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庚子年

④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

民国45年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

A.①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10.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1.《全球通史》引用了英国著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詹姆斯·库克的一段话:

“我们诱使他们精神堕落,我们带给他们物品和疾病,只能搅乱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一直以来享受着的幸福安详,此外别无他用。

如果有谁不信这一事实,那么请他告诉我,当欧洲人进行贸易,美洲土著人究竟得到了什么?

”詹姆斯·库克这段话不能说明的是:

()

A.西欧的殖民扩张给美洲人带去了疾病

B.欧洲人的到来破坏了美洲的土著文化

C.美洲土著人在殖民者到来前过着比较安详的生活

D.库克直接声讨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负面影响

12.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

”并认为: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C.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D.近代德国宪法好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13.《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说:

“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

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

”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

A.自由B.平等C.共和D.法制

14.《联邦党人论稿》指出: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15.史学界认为: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促成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C.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加剧D.工业革命的扩展

16.下列历史事件既具有反对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又具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双重性质有:

①美国独立战争②美国南北战争③俄国农奴制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④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②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③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④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A.④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8.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上述现象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D.垄断组织的出现

19.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

①整顿银行,颁布《存款保险法》②实施“以工代赈”

③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④实施《社会保险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②④

20.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1.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

()

A.谁来颁布B.谁来交费C.谁来征收D.谁来制定

22.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

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

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23.某中学学生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

甲说:

“这里的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

”乙说:

“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

”丙说:

“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

”丁说:

“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四人中观点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4.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

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

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拣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

”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

A.孙中山让权予袁世凯B.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C.康有为流亡国外D.袁世凯复辟帝制

25.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

”该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26.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

“守卫祖先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连在一起的。

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

顽固的人们借助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们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

”陈旭麓先生所说的“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史上:

()

A.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和保皇派的论战D.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战

27.下列文献中,把救国救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28.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该同学不知该材料的真伪。

以下是对此材料真伪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29.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

“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这位领导人是:

()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3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革命精神。

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请将答案做在答题纸上。

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31.“宋朝的社会”

材料一:

太祖皇帝(宋太祖)既定天下,鲁之学者始稍稍自奋,大裾长绅,杂出戎马介士之间,父老见而指以喜曰“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触鳞集》

材料二: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带之规模可预知矣。

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文苑传》序

材料三:

问题(8分)

(1)根据所学知识,请填写材料一中内容(2分)

(2)请问材料二所言“宋之尚文”在宋代制度创设方面有哪些表现?

(4分)

(3)风鉴就是算命先生,《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发现算命先生用扇子遮着嘴和客人窃窃私语,旁边则围着一圈好事的路人。

而在《清明上河图》中算命先生数次出现,如果我们要建立事实间逻辑联系,风鉴先生需求颇旺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什么关系?

(2分)

32.“清朝的皇帝”

下表是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九位皇帝做出的打分评价

 

资质

本性

体格

教育

责任感

统驭

应变

私生活

机遇

得分

名次

顺治

83

8

康熙

117

1

雍正

107

3

乾隆

110

2

嘉庆

95

4

道光

上]

85

7

咸丰

93

5

同治

68

9

光绪

87

6

注:

“统驭”指治理国家的能力,“机遇”指国运等。

问题(11分)

(1)如果把汉武帝也放在表中评价,你认为他的统驭一项应可以位列哪一等?

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3分)

(2)康熙帝在九位皇帝中排名第一,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3分)

(3)根据所学推断作者给道光“机遇”和“统驭”打“下”的含义是什么?

(2分)

(4)为改变光绪时期“机遇”下等局面,中国社会各种势力做了哪些努力?

(3分)

33.“中国与世博会”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参加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的全景图:

 

材料二1876年世博会在费城举办,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组团参加,中国浙江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的文牍李圭就是代表政府参加(下图为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问题(11分)

(1)清政府没有主动参加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

材料一中中国展馆的出现最有可能是什么人所为?

说明你的推断理由(3分)

(2)清政府对早期世博会的态度并不积极,称之为“炫奇会”“赛奇会”。

这样的称呼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哪些心态?

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政府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4分)

(3)1872年一批幼童在其父母签下“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字据后赴美留学。

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博会,中国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求学作业本也搬进中国馆摆在了世人面前。

1876年8月21日,中国留美幼童来到世博会大清国展馆。

请你为李圭和这批留美幼童设计一段对话(100字以内)(4分)

34.“孔子的命运”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

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3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4分)

35.“西方的现代化”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

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问题(13)

(1)依据材料一,“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和“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分别指的是什么?

(3分)

(2)从现代化视角来看,材料二所指美国革命要完成哪两个主要任务?

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

(4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作者对“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在现代民主政治方面作用的评价?

(6分)

36.“小”和“大”

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问题(12分)

请结合你所学习的知识,简要叙述16—20世纪40年代中期地球变“小”和世界变“大”

的过程

37.“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

以下内容摘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等文:

片断一:

王圆篆(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出生于陕西。

青年从军,为清军河西的兵勇,退伍后当了道士,后来到莫高窟。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藏经洞。

片断二:

1907年3月,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量遗书……,1908年春,法国人伯希和来敦煌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小川一郎进行了摄影和调查,并盗走文书约600卷。

1914年,斯坦因再次盗走写本文书五箱。

两次共掠走文书一万多件。

1914年至1915年间,俄国人奥登堡也盗走文物2000件以上……

片断三:

据分析,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得到经费,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对斯坦因的举动,中国的官方毫不在意。

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

片断四:

斯坦因将藏经洞的珍宝公诸于世界,全世界为之发疯时,清廷才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

但他们想到不是如何保护这批国家珍宝,而是如何将其据为己有。

……1910年清廷下令将藏经洞剩余的经卷运至北京保存,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丢一批。

片断五:

自王圆篆发现并清理藏经洞后,据统计,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多达5万余件,年代涵盖公元4-11世纪。

敦煌遗书的发现,推动了与中世纪中亚、中国有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的研究。

敦煌遗书发现后,很快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一门为世界学者所关注的学问——敦煌学

 

问题(25分)

(1)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那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其结果如何?

(4分)

(2)请根据材料说明敦煌藏经洞珍宝的丢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6分)

(3)你如何看待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

(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