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2149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化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化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优化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优化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探究.docx

《优化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探究.docx

优化探究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

醒。

【试题】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

【参考答案】

   1.香山居士

   2.B

   3.“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009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题)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

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

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鉴赏部分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

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态度是否一致?

请简要阐述。

(4分)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4分)

5、

(1)白居易。

都持批评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玉环的死做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做对比。

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试题】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补充注释】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语译】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鉴赏】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

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

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

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

   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烟尘”。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

“济时敢爱死?

”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

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

“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

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P11

月杜甫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P12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P16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晚望【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⑴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

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3分)

【参考答案】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

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4分)

(2)同意后一种意见。

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的内心的沉重。

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4分。

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本题中“你同意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注意现今高考中的伪探究题),其实读懂诗歌就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

所以只能按后一种意见回答。

“乐景哀情”的手法有点难度。

.(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解析】

(1)回答此题首先要注意这句词在词中的位置,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把握住重点词“伤”“繁华”“思忆”,则不难看出是过渡作用。

【解析】

(2)解题时要结合全诗来看,哪一部分是“虚”,哪一部分是“实”。

下阙中头两句想象以前的繁华景象,后两句实写眼前荒凉。

此外,虚实相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此处是以虚衬实。

【参考答案】

(1)承上启下(过渡)。

承上文的“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参考答案】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

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对比寓情于景也可)

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古诗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解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1)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3分)

答: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解析]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       直译:

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       赏析:

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

这正是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        醴泉:

lǐquán,甘甜的泉水。

●       日夕:

近黄昏时;傍晚。

●       直对:

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提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       赏析:

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       九州:

中国的别称。

●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

●       延颈:

伸长头颈。

●       直译: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       赏析:

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       适逢:

恰好遇到。

●       商风:

秋风,西风。

●       摧藏:

cuīcáng,收敛,隐藏。

●       直译: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       赏析:

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5)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       去:

离开。

●       直译: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       赏析:

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6)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       但:

只。

●       恨:

遗憾。

●       怆悢:

悲伤。

●       直译: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       赏析:

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P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