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946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作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著作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著作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著作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著作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作读书笔记.docx

《著作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作读书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著作读书笔记.docx

著作读书笔记

著作读书笔记

【篇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1

《共产党宣言》...............................................................................................................................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8

《论我国革命》.............................................................................................................................10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1845年11月——1846年8月)

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

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本书主要贡献

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

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

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

层意思:

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2、这些现实的

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

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

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6页)3、人的活

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

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

所以“任

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

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

件三者的统一。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

的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

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再次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并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

指出了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和革命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

世界历史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

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

界历史。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

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每个

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

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

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

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

发展为基础。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阐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1.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5.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五)思考题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什么?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4.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5.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共产主义学说的?

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2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不同。

二、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点提示:

首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原理,阐明所谓“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

人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恩格斯指出:

“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336页)这就是说,能够进行生产的,能够通过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的根本。

而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动物所没有的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第三,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总和,它决定着人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

人们之间其它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客观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并直接或间接地被这种物质关系所制约。

这种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这一社会关系复杂结构的总和,确定着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含义就是:

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建立在客观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只有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人的本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

(1848年)

(一)《宣言》的七篇序言

1.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2.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3.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一条主线: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

层含义: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第二,全部人类社会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要使社会永远摆脱任何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4.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5.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设想。

6.论证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7.论述了论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

(二)《宣言》的引言

1.写作的历史背景

2.写作的目的

(三)《宣言》的正文四

1.《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

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2.《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

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教育、自由、家庭等),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在本章中,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因此,马、恩在最后一章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

对党派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思想。

论证了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原则。

(四)结语

4

《宣言》结尾再次郑重申明共产党人的观点和意图,并公开宣告共产党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共产党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才能砸碎旧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两个不可避免”与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扫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

但是,这个社会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每前进一步,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

它发展了生产力,却加重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却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把资本的势力扩向全世界,却加深了它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它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2.怎样理解《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意

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第一次划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1)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大力发展生产力。

3)坚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6)坚持党的先进性。

7)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5

【篇二: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黄宗智: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来源:

张辉的日志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

为什么?

(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

)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

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

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

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

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

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

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

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

国内许多年长一点的

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

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

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

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

(甚或更进一步:

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

)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

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

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

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

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

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

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

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

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

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r.levenson。

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

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

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

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

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

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

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

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

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

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交锋。

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样。

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

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

【篇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读书笔记之《马克思的幽灵》

阅读名篇:

《马克思的幽灵》

简要背景:

1、对《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提出的一个阐释性的背景或语境

德里达的出现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事件”。

这是因为他自己的方式对哲学史或者说柏拉图以降得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作的那些出人意表的重写或解读,而且还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将从根本上使传统哲学史写作归于无效。

确实,德里达堪称是后现代理论谱系中最为纯正的“哲学家”之一。

在当今的后现代大师中,还没有哪一位像他那样不厌其烦地传统的哲学理路中挥洒过自己的智力。

也许,从传统哲学的眼光来看,德里达不过是一位沉溺于文本游戏的玩家,他对传统哲学文本中那些被认为与主导“叙事”或称述全然无关的边缘性“意想”的死缠烂打,对文字拆解和随意比附游戏的病态般的痴迷,除了只会煽起人们对哲学言说和思考的不信任以外,似乎再也不能为我们添加什么。

可是,德里达并不是那种“怎么都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他的所谓解构并不是浅薄的“削平”一切。

德里达之为德里达,恰恰在于他所对待哲学的那份严肃和苛刻,在于他的解构热情背后的那种等级颠覆的政治学。

文本游戏固然是德里达哲学的特色,但那只是一种策略、一种用来揭示压抑历史和现实的霸权话语的自我在场幻想的策略。

因此对于德里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