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1946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献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文献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文献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文献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文献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献学.docx

《古代文献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献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献学.docx

古代文献学

古代文献学

(“*”不知道是重点还是了解就好,因为我的考点是胖胖那里抄的;标题下面只有一坨古文代表老师没有给白话文的解释;)

一、绪论

1.什么叫文献?

文献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文献是在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于载体而存储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文献情报技术语国际标准》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著录总则》

文献的三要素:

物质载体,相应符号,和知识信息。

2.文献的范围和内容

就时代而言,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就学科的角度而言,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就文献组群看,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3.为什么要学文献学(意义)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

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竭,学者任研治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伟大。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序》

4.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甲骨、金石、竹木、缣帛和纸、

*5.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古代的书籍从写作的内容来源来区分,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所谓“著作”,在古代要求很高,是专就创造性的写作说的。

无论它的内容是抒情是记实,还是说理,都有一个条件,便是这些内容都是前人没有说过或记载过的,第一次在这部书中出现的,才算是著作。

所谓“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用新的义例改编为另一种形式的书籍出现。

尽管那里面的内容不是作者的创作,而是从别的书内取出来的,但是经过了细密的剪裁、加工,把旧材料变成更适用的东西,这便是“编述”。

所谓编纂,是凭借已有的资料,分门别类抄下来,纂辑成一部有条理、有系统的作品。

(《四库全书》书目)

6.古代文献的散亡

《汉书》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

《七略》书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存。

《汉书艺文志》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九卷。

五百五十二家亡,四十四家存。

——阮孝绪《七录序目》

藏书十厄:

1、秦始皇焚书;2、西汉末年,赤眉入关,宫室图书一并焚毁;3、东汉末年,董卓移都,典籍荡然无存;4、西晋末年,刘石乱华,秘阁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5、南朝萧梁时,周师入郢,七万多卷典籍毁于一旦;6、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江都焚书;7、安史之乱;8、黄巢入长安;9、靖康之变;10、南宋末伯颜军入临安。

中国是个专制国家,书籍的命运一直与统治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乾隆三十八年的上谕:

书中即有忌讳字面,并无妨碍,现降旨甚明。

即使将来进到时,其中或有妄诞字句,不应留以贻惑后学者,亦不过将书毁弃,传谕其家,不必收存。

与藏书之人并无关涉,必不肯因此加罪。

乾隆三十八年的上谕:

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整个社会,凡是涉及到技艺方面的书,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书籍的散亡。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传至今。

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

——马端临在《经籍考序》

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

假若某类之中,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大家便传抄此书,而抛弃其它各家了。

士大夫的兴趣所致。

士大夫一般都喜欢富有文采的文章,而鄙视说理的书籍。

著者犯罪,或者身败名裂,其著述也因此散亡。

奇货可居而成孤本。

二、

1.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著作:

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的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编述:

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功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编述”。

抄纂:

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叫“抄纂”。

如果按照时代顺序来分析这三大类书籍的发展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做这样的表述。

汉代以前的书,著作为多;由汉到隋八年中,编述的书比较兴盛,包括两汉传注、六朝义疏和史部群书等都属于这一类;唐以后因为有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于是类书说部增多,抄纂的书也充斥了图书市场。

2.编述的体例

编述的必要性

◆编述能在某种资料特别庞杂、丰富的时期,来一次总结账式的整理,提出新的体例以驾驭旧的资料。

◆书籍太多,客观上需要总结账式的书籍。

编述的体例

“编述”的体例,和“著作”、“抄纂”有所不同。

“著作”固然以创造性的理论为多,而“抄纂”则完全是辑录。

“编述”介于二者之间。

它用新的体例,来整理旧的文献。

和“抄纂”不同的是,便在于抄纂的书大半必须标明资料的出处,说明资料的来源。

编述则不然,将那些来自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资料,经过整理、溶化的工作,成为整齐划一的文体,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因为这些各自分立的旧质变成综合统一的新质了,用不着再来标明它的出处。

 

3.写作的模仿

时人有问雄者,常以法应之,撰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汉书杨雄传》

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

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班固《汉书传赞》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传》

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汉书淮南王传》

4.写作的委托

1、崇古贱今的心理。

古人写作,深恐他的作品在社会没有影响,不得已托古人之名以传其书。

例如,《易卦》托名于伏羲,《本草》托名于神农,《医经》托名于黄帝,《礼书》托名于周公。

2、投机取巧。

秦火之后,《尚书》残缺得很,汉代统治者再三设法访求,也只找到二十九篇。

但是,到汉成帝时,尚书则达到了百余篇。

《汉书儒林传》:

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数简,文意浅陋。

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

以中书校之,非是。

3、文人恶习所致。

初,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於学官。

肃作《圣征论》以讥短玄。

——《三国志王肃传》

4、门户之争。

牛李之争

《周秦行纪》

以身与帝王后妃冥遇,欲证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戏德宗为‘沈婆儿’,以代宗皇后为‘沈婆’,令人骨战,可谓无礼于其君甚矣!

三、文献的体裁

文献的体裁,是就文献编纂形式而言的。

从文献的编纂形式上说,古典文献的体裁至少可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

1、总集

汇集多个作者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

总集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总集的产生首推晋挚虞《文章流别集》,今已亡佚。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总集是南朝萧统编的《文选》。

历代编写的总集中,《古文苑》《玉台新咏》《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中州集》《河汾诸老诗集》《全唐诗》《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南北朝诗》等都是公认的著名的诗文总集。

◆总集的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

“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

总集既可把散佚的、零星的作品,集中起来,又可做一些鉴别、删选的工作,去其芜杂,取其精华,使它成为文章的总汇。

大型的总集和重要选本,对于古籍研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总集的划分方法:

(1)按编辑体例:

有收录宏富的“全集式”的“总集”,如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经过认真地择优选精所编辑的“选集式”的总集,如梁代萧统《文选》。

(2)按所收录的时代,可分为通代总集,如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断代总集,专门收编某一朝代多个作者的著作,如宋姚铉《唐文粹》。

(3)按所收编的著作的体裁,可分为专门编辑历代同一体裁的作品的总集,如清陈元龙等《历代赋汇》;专门收编某一朝代某一种体裁著作的总集,如清董浩《全唐文》;还有汇集各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李昉等的《文苑英华》。

2、别集

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

《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小序》:

“集始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

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

唐宋以后,名目益繁。

别集所收载的文献一般为文学著作,也兼收一些奏议、论说、序跋、书信、语录、传记等。

有些别集还附有作者的专著,如唐朝的《韩愈集》内就收有他所著的史学专著《顺宗实录》一书,宋朝的《欧阳修集》中就附他的笔记《归田录》等。

所附的这些专著使别集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之更加具有保存价值。

3、类书

◆类书及类书的特点

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次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

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

类书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先分成若干个大部类,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一般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祭祀等部,再在每个大部类下分若干个小类,小类之下先排书名,再排材料并注明出处,其材料按原书时代的顺序排列。

◆历史著名类书

唐代:

仅存“四大类书”:

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徐坚等《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

宋代:

官修“三大类书”:

李昉等《太平广记》、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私编王应麟《玉海》

明:

《永乐大典》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

4、

◆丛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编辑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

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仅有寥寥数种。

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成为丛书的子目。

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该书并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

真正的汇刻丛书始于五代冯道倡议校刻的《九经》(又称《监本九经》),这是类编丛书。

汇编丛书,一般认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悟》为最早。

该书汇辑了有关“举子之事业,人事之劝惩”等七种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

稍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汇编的《百川学海》内容更为丰富,共汇辑了一百多种唐宋人野史杂说、宋人诗话及六朝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刻印的综合性丛书。

◆丛书的种类

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大类。

《中国丛书综录》分为“汇编”和“类编”。

“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

《中国丛书综录》共收丛书2797种。

由此可推见我国历代编纂丛书数量之多。

这部《中国丛书综录》就是一部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工具书。

◆明清以来的丛书

明代著名丛书有《古今说海》、《稗海》、《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等。

这些丛书保存了许多罕见之书。

清代著名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历代诗话》、《知不祖斋丛书》、《抱经堂丛书》、《士礼居丛书》等,尤其是《四库全书》,收罗了清初以前的重要古籍,其保存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仅当代编纂的丛书有《四库备要》、《四库丛刊》、《万有丛书》、《丛书集成》、《二十五史》、《诸子集成》等。

 

四、文献的版本

1、什么叫版本?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

“判木为片,名之为版。

许多卷轴积存在书架上,轴头都是露在外面的。

这轴头,便是“本”。

《说文》:

“木下为本。

版,原于简牍,本,原于缣帛。

(具体还有许多古文,想看就看PPT,不想看就拉倒。

“版”、“本”二字合为一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于写本。

如《宋史》卷431《邢昺传》说:

(真宗景德二年):

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

昺曰:

“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

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说:

“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

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

”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

“雕版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

”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与写本书的合称了。

2、版本的类别

原来分抄写本和印刻本(刊刻本),后来细分了: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2)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PPT有各种本具体介绍,应该不考吧,不然会考死人的。

3、孤本、善本与珍本

◆孤本的概念

“孤”是指仅此一个,世上仅存此一部的书,就叫孤本。

若是国内藏书只此一部,未见别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这类书有的虽曾刻印过,但已绝版;有的在成书后,未经刻印,只有手抄本存世;有的仅存手稿;有的则是在各家书目中未见著家而为人所藏的。

总体来看,年代较久远,尤其是明以前为世所罕见,而又有相当资料文物价值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已成为孤本。

◆“善本”概念

“善本”这个词是在雕版印刷盛行后才出现的。

在隋唐以前,书籍没有印本,那时把好的写本,称为“善书”。

唐五代以后,雕版盛行,一些宋元学者在著作中提出了“善本”一词,并且解释了它的含义。

宋代学者所称的善本,都以精校为主要内容。

(PPT中居然没有珍本的定义!

4、版本的鉴别、鉴定

版本鉴定的目的主要是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刻的,是

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处于何等地位。

时代较近的本子,一般有明确的出版年代

及出版者,用不着鉴定。

这里讲鉴定,主要针对旧本而言。

◆鉴定版本的基本程序

首先,察看到手的古书是否是一部完整的本子,即全文、序跋、牌记等是否齐备。

遇到一下子无法确定其版本情况的本子时,就需要从字体、纸张、版式等特征的某一处入手细致识别,然后再结合其他特征,综览全书,予以判别。

遇到残本剩卷或零叶单张时,也应首先寻找有无刻印书本年代的依据,若无则需从字体、纸张、版式、墨色、刀法等处入手,再综合分析鉴别,以确定其版本情况。

若从卷首、卷末、序跋、封面、目录、文内叙事等都无法判断,则从字体、纸张、墨色、刀法、版式等处入手去分析,若仍无法解决,最后就查看题跋识语、藏章印记、书目著录,直至阅览全文,最后综合判断。

除非有明确无误的版本情况的记载,否则无论从哪一处入手得出的结论,都要再结合整体的情况加以验证,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后判断。

◆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1、刻本书的鉴定

(1)看牌记;

(2)查避讳;(3)看序跋;(4)核校阅人时代;(5)看装潢;(6)看字体;(7)看纸张;(8)看藏印;

◆古籍版本鉴定书目举要

《书林清话》清末叶德辉著;《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著;《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王金雨编著;《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著;《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编著

5、中国的版本历史

1)先秦至五代,版本学的萌芽时期

版本学产生的标志是西汉末年刘向等人的校书活动。

2)宋—明,版本学的初步兴盛时期

1、宋代版本学的初步兴盛

A、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国第一部记载图书版本内容的书目。

B、尤袤《遂初堂书目》

C、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意识地顾及到了版本的各项内容。

2、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学术研究衰落,版本学成就无可称述。

3、明代版本学的继续发展

明代版本学研究的突出代表人物胡应麟。

所撰《少室山房笔丛》48卷。

其中有《经籍会通》四卷,颇多关于版本的记述。

3)清代版本学的繁荣

1、清代版本学的繁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代考据学发达,极重广罗异本对图书文字内容进行校勘。

第二、宋版书到清代,珍罕异常,清代的版本学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三、宋元明各代图书事业和版本学的发展为清代版本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清代版本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清初的版本学

清初的版本学研究并不兴旺,但出现了两部在版本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作:

钱曾《读书敏求记》、孙从添《藏书纪要》

《读书敏求记》:

是一部提要体善本书目。

收录钱曾所藏宋元明初刻本、抄本,共634种。

所撰各书提要多注意强调其版本价值,而略于考证,所记各书版本之次第完整、抄刻工拙、纸墨低劣,即多且详,显出其偏重于版本研究的特色,故此书一出,立即受到当时版本学家们的重视,并对以后版本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乾嘉时期的版本学

这一时期版本学最可称道的是《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的编撰和大藏书家黄丕烈的版本研究活动。

第三、清末的版本学

乾嘉以后,清朝国势日衰,但版本学旺盛发展的势头却不见减弱,在莫友芝、陆心源、丁丙、缪荃孙等著名版本学家的倡导和带动下,清末的版本学取得了新的成绩。

清末的版本学发展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版本目录的异常发达。

4)现代版本学的独立与发展

1、民国时期的版本学

民国时期两部版本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版本学开始走向独立。

这两部书是:

叶德辉《书林清话》、钱基博《版本通义》。

2、二十世纪后半叶版本学的迅猛发展

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早问世的一部版本学专著是:

屈万里、昌彼得二位合著的《图书版本学要略》。

初版于台湾。

大陆影响较大的一部较早出现的版本学专著是:

陈国庆先生编著的《古籍版本浅说》。

6、中国的印刷史(PPT没有)

 

五、文献的校勘

1、校勘的定义、作用

校勘的本意应该是考核与审定。

《汉书·食货志》: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校:

谓计数也。

——颜师古

勘:

覆定也。

——《康熙字典》

定义:

通过一书的不同版本(包括唐以前的写本、简册和唐以后的抄本、稿本等)和他书的有关记载,以及一书前后有关文字的核对,发现并尽可能地清除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讹误、衍脱、倒置、重文、错简及其他诸类问题,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

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

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

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的功用

1、校勘有助于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主要包括:

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影印、辑佚、编制目录索引、鉴别版本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校勘是其他八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2、校勘有助于古籍研究

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

无为而无不为。

3、校勘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

◎去疑◎显真◎欣赏

2、校勘的对象

1、误

☆形误

☆音误

☆义误

2、脱(夺)

3、倒

◇字词颠倒

◇隔字而倒

◇隔句而倒

3、校勘的方法

陈垣提出本校、他校、理校、对校四种校勘方法。

(《元典章校补释例》)

1、对校法

2、本校法

本校法的常用手段主要有:

1)、用本书文句订正本书

2)、参考注文刊定征文

3)、根据文义和文例订正谬误

4)、根据文辞押韵考订谬误

3、他校法

他校法常用的手段

根据其他书籍所引改正今本之误。

取其他书籍相同或相近的资料或者文句来对校。

4、理校法

理校法是运用分析、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正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主要是根据个人的一些知识,个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进行推测,没有确凿的版本证据,是从主观上据理推测正误。

4、校勘的条件和依据

校勘的条件

1、熟悉古汉字的结构、音读和语法,并掌握它们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2、熟悉常见的、通行的古籍。

校勘的依据

1、本书的历代抄刻本

2、本书的古注疏

3、类书等相关材料

4、甲骨金石材料

六、文献的目录

1、目录的定义(别名:

书目、考记、目)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

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的别名

录:

《论衡案书篇》:

“六略之录,万三千篇。

序录: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书目:

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书录:

《四库全书总目》

2、目录的意义和作用

◇为读书治学之门径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十七史商榷》卷一

◇可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校雠通义》

《校雠通义·序》说: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

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考察古籍的存废

《中国丛书综录》

孙殿起《贩书偶记》

◇有助于其它文献工作

3、目录和分类(重中之重)【四分法、六分法、七分发】

◆《七略》的六分法

1、为何分类及过程

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汉书.艺文志》

2、《七略》分类法的基本结构:

全书七部分,包括总序(辑略)和六大类(六略),每类都有大序;六大类又分出三十八小类(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