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177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适应性考试

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的

B.所有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

C.甘油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上所有蛋白质都可以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使细胞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目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利于完善正常的生命活动。

【详解】构成所有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B错误;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错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2.我国北方常用地窖贮藏瓜果蔬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窖低温、低氧有利于瓜果蔬菜的保鲜

B.地窖中有较高浓度的CO2,会降低呼吸强度

C.缺氧条件下瓜果蔬菜都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D.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粮食和蔬菜的贮藏要尽量降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的同时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1)粮食贮藏的适宜条件是:

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干燥;

(2)水果贮藏的适宜条件是:

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一定湿度。

【详解】地窖低温、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有利于瓜果蔬菜的保鲜,A正确;地窖中的CO2浓度较高,可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缺氧条件下,有些蔬菜如甜菜块根、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D正确。

3.下列关于人类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体液免疫

B.HIV主要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

C.重症肌无力是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D.囊性纤维病会导致细菌在肺部大量繁殖,可注射抗生素予以缓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疾病包括传染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后天性疾病、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等。

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等。

【详解】青蒿素不是人体产生的,其治疗疟疾不属于人体的免疫功能,A错误;HIV的传播途径有: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错误;重症肌无力是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C错误;囊性纤维病会导致细菌在肺部大量繁殖,可注射抗生素予以缓解,D正确。

4.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都以DNA为模板,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B.人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核内可以发生①②③过程

C.③⑥过程中运输同种氨基酸的tRNA可能不同

D.在HIV体内通过④过程可以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DNA

复制,②表示转录,③⑥表示翻译,④表示逆转录,⑤表示RNA的复制。

【详解】①表示DNA的复制,②表示转录,两者都以DNA为模板,但是两者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完全相同,A错误;③表示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不同的tRNA运输,因此③⑥过程中运输同种氨基酸的tRNA可能不同,C正确;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逆转录(④)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中,D错误。

5.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的原因是()

A.高温促使赤霉素降解

B.降雨促使乙烯合成

C.高温促使脱落酸降解

D.降雨促使细胞分裂素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

(1)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

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3)脱落酸:

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4)赤霉素:

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5)生长素:

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详解】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则高温促使赤霉素降解将不利于种子的发芽,A错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种子萌发,B错误;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故种子就易在穗发芽,C正确;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

6.科学家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B.萨顿研究蝗虫的有丝分裂过程,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利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

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荧光显示,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注入DNA,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的特征,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A正确;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再用标记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可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7.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图18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相对稳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体温调节机构围绕着这个调定点来调控体温,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乙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缺碘会导致体内激素乙含量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体温上升期,人可能会产生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人体主要依赖骨骼肌和____________(器官)增加产热,流出肝脏的血液比流入肝脏的血液血糖浓度________(填“高”“低”或“相同”)。

(3)据图分析,图中属于信息分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

(2).上升(3).肝脏(4).高(5).毒素、致热性细胞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乙

促甲状腺激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体温上升期,人体主要依赖骨骼肌和肝脏增加产热,此时消耗葡萄糖增多,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浓度,因此流出肝脏血液比流入肝脏的血液血糖浓度高。

(3)据图分析,图中属于信息分子的有毒素、致热性细胞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准确判断图中激素甲和乙代表的激素的名称及其作用,明确任何条件下主要体温稳定,则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相等。

8.某科研小组欲研究改良小麦品种A、B光合作用的强弱,将长势相同、数目相等的A、B小麦分别放置于两个大小相同的密闭透明容器内,给予适宜的光照,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如图为两容器中CO2含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A、B两品种小麦中固定CO2能力较强的是_______。

(2)若突然撤去光照,叶肉细胞中C3/C5比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阶段。

(3)结合本研究结果,在实际生产中大田种植A、B两种小麦时,种植密度能更大的是_______(填“A”或“B”),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增大(3).光反应(4).B(5).B植物能利用更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种植密度大了会导致CO2浓度降低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麦的品种、时间,因变量是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两条曲线下降的趋势代表了净光合速率的大小;两条曲线的都表现为先下降后维持稳定,下降时代表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稳定时代表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B植物的容器中二氧化碳下降得更低,说明其可以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小麦可以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其固定CO2能力较强。

(2)若突然撤去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不足,导致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而五碳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固定生成三碳化合物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两者的比值将升高;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植物能利用更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种植密度大了会导致CO2浓度降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大田种植A、B两种小麦时,种植密度能更大的是B小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图中容器内二氧化碳的下降代表了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其平衡点的高低代表了两种植物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的能力。

9.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如图,A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B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

(3)根据图A分析,除了图B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B分析,图A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填“=”或“≠”)7.6%,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乙

(2).竞争(3).丁(4).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5).≠(6).乙的同化并不等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Ⅰ中水草、藻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乙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丁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还可以为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图Ⅱ中水草、藻类固定的总能量为25000KJ/(m2.a),乙固定的能量为1900KJ/(m2.a),丁固定的能量为275KJ/(m2.a)。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有甲、乙,两者都以水草为食,存在竞争关系。

(2)根据题意分析,某种农药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富集得越多,因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

(3)图Ⅱ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不等于(或者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判断图Ⅰ中各个成分占据的营养级和消费层次,并能够根据图Ⅱ中的不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10.果蝇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发现红眼雄果蝇(XBY)和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所产生的大量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

有分析认为,该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

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以及染色体数目异常(注:

B和b基因都缺失时,胚胎致死;各类型配子活力相同。

XXY的个体为雌果蝇,XO的个体为雄果蝇)。

(1)如果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出现白眼雌果蝇,则该白眼雌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

检查染色体数目异常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通过上述方法已经排除染色体数目异常,请设计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该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

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预测:

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1).9

(2).用显微镜检查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3).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的雄果蝇交配,观察并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4).雌:

雄=1:

1(红眼:

白眼=1:

1)(5).雌:

雄=2:

1(红眼:

白眼=2:

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红眼雄果蝇(XBY)和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一代基因型应该为XBXb、XbY,而实际上后代出现了白眼雌果蝇,其原因可能有三种:

基因突变(XbXb)、染色体片段缺失(X—Xb)、染色体数目异常(XbXbY)。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如果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出现白眼雌果蝇,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Y,其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一条,即含有9条染色体;检查染色体数目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显微镜观察。

(2)①实验思路:

根据题意分析,该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应该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缺失导致的,且要求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来确定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可以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的雄果蝇(红眼)交配,观察并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结果预测:

Ⅰ.若为基因突变,说明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则后代后代雌:

雄=1:

1,且雄果蝇都是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

Ⅱ.为染色体片段缺失,说明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b,则后代基因型为XBXb、XBX—、X—Y(胚胎致死)、XbY,表现型比例为红眼雌果蝇:

白眼雄果蝇=2:

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能够写出亲子代的基因进而判断后代出现白眼雌果蝇的原因以及每一种原因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基因型。

11.图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②配制CaCl2溶液→③配制海藻酸钠溶液→④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菌混合→⑤固定酵母菌细胞

(1)①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定化细胞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填“包埋法”“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注意________________加热。

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应___________后,再与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混合。

(3)在实际生产中,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答案】

(1).酵母细胞

活化

(2).与海藻酸钠发生反应成凝胶珠(凝固剂)(3).包埋法(4).用小火(间断)(5).冷却至室温(6).与反应物接触,又容易与产物分离;固定在载体上可以反复利用(7).固定化细胞操作容易,成本低;对酶活性影响较小;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解析】

【分析】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为:

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因此①表示酵母细胞的活化。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表示酵母细胞的活化;②配制CaCl2溶液,其可以与海藻酸钠发生反应成凝胶珠。

(2)由于细胞相对比较大,难以吸附和结合,因此一般常用包埋法固定;为了防止海藻酸钠焦糊,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注意用小火(间断)加热;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应冷却后与酵母细胞混合,否则高温会杀死酵母细胞。

(3)与游离的酶相比,固定化酶可以与反应物接触,又容易与产物分离,且固定在载体上可以反复利用;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操作容易,成本低,且对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而且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确定题干中①步骤的具体内容,并能够区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方法上的不同,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2.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了医药学、免疫学的发展,依据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100年,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诞生的人数可能将达到全球总人口的3.5%——约4亿人。

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早期胚胎培养和_________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为受孕者移植1~3枚胚胎以提高受孕率,往往是借助于胚胎分割技术得到多个胚胎的,胚胎分割操作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等分割。

(2)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免疫排斥。

目前临床上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这些药物可使免疫系统中的_____淋巴细胞增殖受阻。

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患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诱导定向分化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单克隆抗体制备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杂交瘤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细胞融合体系中出现多种细胞类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答案】

(1).胚胎移植

(2).内细胞团(3).免疫抑制剂(4).T(5).胚胎干细胞(ES/EK细胞)(6).未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7).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细胞能共存

【解析】

【分析】

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

(1)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进行胚胎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2)器官移植后悔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应该用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处理,使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进而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若用患者的胚胎干细胞(ES/EK细胞)进行定向分化,可培育出特定的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在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所以单克隆抗体制备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杂交瘤细胞外,还有未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试管婴儿技术、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明确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属于细胞免疫,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