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1709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docx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

01雨岛效应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02干岛效应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

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系统天气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和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的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03雾岛效应

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04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05绿洲效应

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

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

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

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②应用: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产生绿洲效应。

③绿洲效应的作用条件在于:

1.有足够的风量与风压,2.有足够的水量,3.有足够的时间使水与空气得以混合。

06狭管效应

①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②狭管效应”在城市随着高层建筑物越多、越宽、越近,其出现的概率比过去增加许多。

07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例如烟台威海以及日本西北侧冬季的降雪

08焚风效应

①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②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09雨影效应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背风坡少雨干燥.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跟大,使土壤相对干旱.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10热岛效应

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11冷岛效应

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

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12湖泊效应

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人造湖泊)而产生的相应的库区周围的气候改变。

由于水体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的气温之日比较温差和年比较温差减少,使得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由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

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

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输来的丰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

13大气保温效应

简称“大气效应”。

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入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

14温室效应

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15阳伞效应

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前者如火山喷出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

气溶胶粒子会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通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结核,使云量、降水量、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亦起冷却作用。

由于这种作用宛如阳伞遮挡太阳辐射而使地面温度降低,故取此名。

16油膜效应

又叫海洋沙漠化效应,是由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

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将许多石油倾注到海洋里,这些石油一方面会沾附在海岸,破坏沿海环境;另一方面会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

大面积的油膜把海水与空气隔开,如同塑料薄膜一样,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发,使“污区”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

油膜效应的产生,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导致“污区”及周围地区降水减少,天气异常。

17山体效应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

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

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

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

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

在山地,每天的风向都要变换一次,和海陆风的情况差不多。

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

植物生长的上限较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高。

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

18城市水文效应

①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

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②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

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

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③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

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

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19森林水文效应

习题链接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

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1—3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C

3.“冷岛效应”能

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

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6分)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6分)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

【答案】(22分)

(1)(6分)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分);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2分);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分)。

(2)(8分)

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2分);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2分);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2分)。

(3)(8分)

内部高于外部(2分),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2分);西部高于东部(2分),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2分)。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

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4分)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6分)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8分)

(4)分析兰州城市化引起下垫面性质改变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6分)

【答案】.(24分)

(1)夜间强,白昼弱(2分);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2分)。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少;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

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每点2分,3点共6分)

(3)规律:

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2分)

理由:

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每点2分,3点共6分)

(4)兰州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每点2分,3点共6分)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

材料二 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

博格达峰垂直分带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野生物种资源丰富。

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里风区”,简述“30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

【答案】①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强了局部地区的风力(狭管效应);②邻近寒冷气流的源地,冬季风强劲;③达坂城到吐鲁番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加大;④沙漠戈壁地区,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

【解析】风力大小与地形、当地气候、植被有关;达坂城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当地距冬季风源地近,植被稀少;结合图中地形,铁路在此经过两山之间的山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达坂城到吐鲁番海拔不断降低,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

 

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沱沱河段地表景观主要是荒漠草地,该区域风力强劲,沙害严重(如下图),尤其是冬春季节。

经观测发现该地区的风沙主要集中在l米以下的高度,以就地起沙为主;风沙侵蚀和沙埋严重影响到铁路的营运安全,为此在铁路沿线专门修建了石方格、栅栏式沙障、挡沙墙等沙障工程。

 

(1)指出青藏铁路沱沱河段风沙的沙源。

(2)据图推断青藏铁路沱沱河段的盛行风向,并分析该区域风力特别强劲的原因。

【答案】

(1)河流沉积物(或河流沙洲、边滩)、山前洪积物、裸露的荒地

(2)偏西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体之间的摩擦力小;地势南北高,中部低,河谷成东西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 

受到“大湖效应”的影响,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9日,美国纽约州遭遇致命暴风雪天气袭击,部分地区降雪达1.5米,纽约州西部部分城镇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部分高速公路关闭。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读“美国五大湖区多年平均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8.运用“大湖效应”原理,据图分析推断美国五大湖沿岸在11月主导风向是

A.西风、西北风B.东风、东南风

C.东南风、东北风D.西南风、东南风

9.下列地区冬季大雪类可能类似“大湖效应”的是

①日本西海岸冬季暴雪     ②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暴雪

③山东半岛北部冬季大雪         ④天山北侧冬季大雪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根据美国五大湖区多年平均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积雪分布在湖泊的东南部,说明湖泊的东岸、东南岸是向风岸,所以l1月主导风向是西风或西北风,西北风冬季经过湖面后增温增湿,在湖泊向风的湖岸一侧,形成降雪,故A正确,BCD错误。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湖面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雪的现象:

冬季气团主要从西向东穿越北美洲,极地寒冷气团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空气不太稳定,云开始形成,之后,大气越过湖面再次来到寒冷的大陆上空,与地面的接触减慢了大气的移动,从湖面飘过来的大气不断在沿岸聚集,暖气团不断上升,云层加厚,开始降雪。

①日本西海岸冬季多暴雪是因为西北季风冬季越过日本海后形成的,故①正确:

②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暴雪,与大湖效应无关,故②错误:

③山东半岛北部冬季大雪是因为冬季风越过渤海后形成的,故③正确:

④天山北侧冬季大雪,与大湖效应无关,故④错误:

故D、①③正确,ABC错误.故选: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