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637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docx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

简易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工艺试验研究

纪雪洋1,易卿1,刘晓冬2

(河南省农业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100)

【摘要】为了探索工艺简单、投资节省,便于在中小型生物有机肥厂应用和推广的堆制扩大菌技术,本试验设计了小型静态被动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堆体,研究了相关指标的变化和影响堆制扩大菌发酵的因素。

试验证明两种小型化简易堆制扩大菌工艺,均能够达到生物有机肥厂菌种扩培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保菌、节能的需要出发,薄膜覆盖(顶上开孔)的被动通风工艺比较适宜于在生物有机肥厂推广应用。

另外,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中任何一个指标都可以反映出堆制进程的大致状态,而以二氧化碳释放浓度骤然下降作为堆制扩大菌发酵结束的标志,具有快速、简便、明确的优点。

【关键词】简易;扩大菌;有效活菌数;静态堆制;工艺;参数

目前,将农业有机废弃物及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化处理,是有效处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1]。

为了加快堆肥过程和提高堆肥产品的质量,在堆肥物料中加入外源有益微生物,有利于加速有机质分解,促进堆肥的腐熟,减少氮素损失,保持养分含量,缩短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时间,提高堆肥质量。

本试验探讨了添加酵素菌通过堆肥方法进行扩培的可行性,研究了小型静态被动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堆体,相关指标的变化和影响堆制扩大菌发酵的因素。

这对于在实际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型生物有机肥厂菌种扩培中,均采用固体农业有机废弃物及畜禽粪便发酵法,部分生物有机肥厂菌种扩培采用发酵罐液体扩培。

而采用发酵罐液体扩培成本高、投资大,采用固体农业有机废弃物及畜禽粪便发酵法,周期长、易染杂菌。

因此,通过试验探索一条工艺简单、投资节省的堆制方法是当务之急。

本实验着重研究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的理化参数变化,分析小型化静态堆制扩大菌的工艺条件和控制技术,为简易小型化堆制扩大菌技术在中小型生物有机肥厂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原料和场地

米糠、鸡粪来自河南省原阳县,预先粉碎至粒度2~5mm左右。

,试验在该三门峡西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生产厂房内(室内堆制)进行。

1.1.2主要试剂

0.17mol/L重铬酸钾;邻菲罗啉指示剂;0.5mol/L硫酸亚铁;浓硫酸;加速剂(混合催化剂):

硫酸钾:

硫酸铜(含5个结晶水);水杨酸;硫代硫酸钠;10mol/LNaOH;硼酸指示剂;0.005mol/L硫酸标准液;甲基红指示剂;0.1MNaOH;0.05MNaOH溶液;乙醇(95%)。

1.1.3主要仪器设备

自动双重蒸馏水器、电子天平(0.0001g,BP211D;0.01g,BL610)、多功能暗箱式紫外透射仪、鼓风干燥箱、普通家用微波炉、PHS-25型酸度计、HWF-1A红外线分析器。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分组编号及堆制方法

物料配比以碳氮比(C/N)为依据,测定鸡粪及米糠的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含水率,以确定合适的物料配比,使混合物料的营养成分适合微生物的生长。

物料配比按下式计算:

m1/m2=[C2×(1-MC2)-A×N2×(1-MC2)]/[A×N1×(1-MC1)-C1×(1-MC1)]

式中:

m1、m2:

鸡粪、米糠鲜重,kg;

N1、N2:

鸡粪、米糠含N量,%,烘干基;

C1、C2:

鸡粪、米糠含C量,%,烘干基;

MC1、MC2:

鸡粪、米糠含水率,%;

A:

混合物料的理想C/N,一般为25-40,在此C/N条件下,微生物最容易繁殖[3]。

鸡粪、米糠混合后总重量为400kg,平均分为两堆后,堆成体积为

1.2m×1.2m×0.7m,近似半球形或锥形的堆体。

为了堆体保温的需要,堆制扩大菌期间在堆体表面盖一层塑料薄膜。

两个试验组代号分别为1(被动通风静态垛)和2(强制通风静态垛),每个堆体确定三个不同深度取样和测定温度,分别距堆体顶部15cm、25cm、50cm,设为A、B、C三点,并选侧面的D点作为一个温度变化参考点。

试验组1的物料堆制方法为:

堆料铺在孔径约为0.5mm纱网上,纱网下铺设间距约3cm的小红砖,在红砖间形成进气通道;试验组2的物料堆制方法为:

60W空压机供氧,空气从堆体底部中央进入用砖头和纱窗做成的大约为30cm×20cm×10cm的布气空间,均匀向四周输送空气。

1.2.2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从堆体A、B、C三点,每天用水银温度计分两次测量温度(早晨

8:

30和下午17:

00左右),取两次的平均值,以此描述堆肥过程中堆体不同高度的温度变化。

之后,也分两次测量环境温度(室温),取平均值,以此描述环境温度的变化。

每天上午测定完温度后,用HWF-1A红外线分析器测定两个堆体顶端表面薄膜出口处CO2含量,以此描述堆体CO2产生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并同时测定室内和室外的CO2含量,以做参照。

堆程持续7天,取样频率为1天一次,每次每个堆体分上中下三部分各取三个样,加上第零天所取的样,共7个样(取样时进行了局部翻堆)。

取样时间为上午八点左右,取100-150g,直接用塑料封口袋装取,小部分立即测PH;大部分风干、粉碎并全部通过1mm筛孔,用于测总水分、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且每次所取样品的测定在一天之内完成。

1.2.3.有效活菌数测定

1.2.4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Test检验程序,相关显著性分析采用CORR过程。

2结果与分析

2.1堆料物理性状(以下为试验观察记录后写出)

两个试验组在堆制刚开始时,鸡粪成褐色团块,有很浓的臭味,并吸引了不少的蚊蝇。

24h后,堆体即发出一股强烈刺鼻刺眼的氨味。

从第3d开始,氨味大大减弱,堆体仅有很淡的臭味,但取样时,对堆体的翻动还是会引发很浓的氨味,此外,白色菌团已在堆体周边范围生长。

第7d时,,室内已完全闻不出氨味,揭开薄膜可见鸡粪已成松散状。

第7d取样时,两堆体四周最下部表面有白色丝状的真菌生长,且两个堆体体积相对于上次取样时(第1d)明显减少。

到第6d左右时,已变得疏松的鸡粪有森林腐殖土的芳香味。

2.2温度

两个堆体的温度在一周内经历了典型的3个阶段:

即升温阶段、高温阶段和降温阶段(见图1)。

当物料称重、搅拌,最后堆制好时,堆体已开始发热,此时所测温度为40℃。

由于堆料中富含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快速分解,并释放大量的热量转化为堆体的堆温,致使堆制的第2d堆体的上、中、下层温度迅速上升至60℃左右,并在45℃以上维持了至少3d(被动通风堆体上层、中层和下层分别为d、d和d;强制通风堆体上层、中层和下层分别为d、d和d),随后才进入降温阶段,所以两堆体均达到了粪便无害化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维持50℃~55℃高温期24~48h的要求。

堆体侧面温度相对于堆体上、中、下层较低,被动通风堆到第3d才达到最高温度60.5℃,随后即进入降温阶段,至第3d时便下降至50℃之下,在大于50℃高温期只维持了1d。

而强制通风堆虽然第2d即达高温66.5℃,但其高温期的维持时间也只有3d。

图1两个试验组堆体温度和环境温度(室温)变化曲线

(A)被动通风,(B)强制通风。

符号:

■,B点温度,▲,C点温度,□,A点温度,◇,D点温度,×,环境温度(室温)。

Fig.1thechangecurveofpilesandambienttemperature

(A)PassiveAeration,(B)ForcedAeration。

Sign:

■,TemperatureofpointB,▲,TemperatureofpointC,□,TemperatureofpointA,◇,TemperatureofpointD,×,Ambienttemperature(roomtemperature)。

2.3PH值

在本次试验中,PH值的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图2)。

对于被动通风堆,第2d和第5d是个交叉点,在这两处,上中下层的PH值几乎一致。

且第5d之后至第7d,上中下层的PH值曲线几乎重叠。

对于强制通风堆,第3d,第d,第d是转折点,第3d之后,曲线走势一致,均平稳下滑,

表示PH值一直下降。

两个堆体第5d的PH值分别为7.855和8.27,第7d的PH值分别为7.75

和8.125。

通过统计分析堆体内与堆体间的PH值变化差异的T值可知,B2与C2之间差异显著(p<0.05),A2与C2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均不显著。

图2两个堆体pH值变化曲线

1被动通风,2强制通风。

符号:

■,B点pH,▲,C点pH,□,A点pH。

Fig.2thechangecurveofpHinpiles

1PassiveAeration,2ForcedAeration。

Sign:

■,pHofpointB,▲,pHofpointC,□,pHofpointA。

2.4含水率

就同一堆体而言,堆体三个部位的含水率均以上层为最高,中层其次,下层最低(见图3)。

而通过比较不同堆体的某一部位可知,含水率的变化趋于一致,但不管是哪一层,强制通风堆的含水率均小于被动通风堆。

此外,被动通风堆和强制通风堆第6d的含水率分别为55.029%和64.0882%,第7d的含水率分别为63.1389%和57.0724%。

含水率的变化在堆体内与堆体间的差别都较明显,但总的说来,堆体的主要层次(A、B层)的堆料水分含量在整个堆肥期内基本上处于堆肥要求的适宜范围内,主要原因是堆体覆盖了一层薄膜,减少了水分的损失。

图3两个堆体含水率变化曲线

Fig.3thechangecurveofmoisturecontentinpiles

2.5CO2含量

从第一次测量堆体CO2浓度起,两个堆体即释放出了高浓度的CO2,强制通风堆为1.77%,被动通风堆为1.783%,表明堆料中的有机物正进行高速分解。

此后,两堆体的CO2释放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被动通风堆直到第6d(强制通风堆直到第7d)才突然急速下降,至第7d时,被动通风堆和强制通风堆的CO2释放浓度分别为1.208%和1.485%。

CO2浓度的减小表明有机物分解速率减慢。

而室内最高CO2浓度出现在第16d,仅为0.059%,可见,堆体的CO2释放浓度远远高于空气,最高可达空气的45倍。

图4两个试验组堆体

CO2释放浓度和环境

CO2浓度变化曲线

Fig.4TheconcentrationofCO2emissionfrompilesandambient

2.6有机碳

有机碳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两个堆体各部位均在第3d达到最高值。

在这一天,A1、B1、C1、A2、B2、C2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42.8290%、44.2179%、43.8212%、43.0545%、43.4995%、42.2782%。

此后,虽然有升有降,但均呈下降的趋势。

对于堆体1(被动通风),第3dA(上)、B(中)、C(下)部位分别降至36.3583%、36.8146%、堆体2第3dA、B部位分别降至37.7046%、36.8616%。

(强制通风)36.2842%。

而堆体

2的C部位有机碳含量最低值则出现在第6d,为37.1848%。

两堆体第6d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1.3899%、32.9116%,第100d分别为30.4300%、31.2100%。

可见,有机碳含量一直在下降,但第6d到第7d的1d中只分别下降了

0.9599%、1.7016%,这表明后期物料降解的速度极慢。

在堆体之间,曲线走势大致相同。

T检验表明,堆体内与堆体间的有机碳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图5

2.7全氮

两个试验组堆体有机碳含量变化曲线

Fig.5Thechangecurveoforganiccarboncontentinpiles

全氮变化结果如图6所示。

两堆体的曲线走势大致相同,且呈上升的趋势。

从第0d到第7d,均以C层含氮量最高,其次是B层,A层最低。

第6d之后,三部位的变化有更替现象,直到第7d含氮值接近一致。

对于部位B1与B2,曲线走势相同,但在3d以前,B1的值均小于B2,直到第3d接近一致。

对于C1与C2,第0d到第2d,C1小于C2,第2d到第3d,C1大于C2。

对于A1与A2,除了第15dA1大于A2外,其余均小于A2。

可见,总体来说,被动通风堆的含氮量要高于强制通风堆。

两堆体第6d全氮含量分别为2.4981%、2.4119%,第100d分别为2.6426%、2.6061%。

图6两个试验组堆体全氮含量变化曲线

Fig.6ThechangecurveofKNcontentinpiles

2.8碳氮比

碳氮比变化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固相碳氮比在堆肥过程中逐渐下降,堆体A1、B1、C1、A2、B2、C2开始皆为21.0794,到第3d分别为14.6370、14.69469、14.28515、14.95561、14.39678、15.6676,第6d堆体1和2分别为12.56551、13.64551,到堆肥结束第100d时堆体1和2分别为

11.51517、11.97575。

经过计算可知,碳氮比的降低主要发生在前

30d,这一时期碳氮比的变化量分别占总变化量的67.3593%、66.7562%、71.0382%、67.2674%、73.4060%、59.4465%。

T检验表明,碳氮比在堆体内与堆体间无显著差异(p>0.05)。

图7两个试验组堆体堆肥过程中碳氮比变化曲线

Fig.7ThechangecurveofC/Ninpiles

2.9有效活菌数

3讨论与结论

3.1温度的变化

两堆体各部位的温度均表现为中层>上层>下层>侧面。

且上中下层与侧面均差异极显著(p=0.0000),上中下层之间虽然也有差异,但是这三层均达到了粪便无害化卫生国家标准规定的维持50℃~55℃高温期1d~2d的要求。

3.2pH值的变化

在0~3d,两个堆体的pH值变化有升有降,这可能是因为翻堆使堆料重新分布,但被动通风堆第4d、强制通风堆第2d时pH值开始一直下降,第6d继续下降,第7d降到最低点。

pH值的升高是由于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强烈作用下大量分解以及氨化作用产生的大量氨气引起的[4],堆肥后期pH值下降是由于氨气的挥发性损失以及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产生越来越多的NO3--N造成[5]。

强制通风堆体三部位的pH值几乎是上>中>下层,这可能是因为在强制通风状态下,氨气的挥发顺序是:

下层往中层、中层往上层移动,而堆体上覆盖了一层薄膜,使氨气向空气释放的速率降低,所以上层积聚的氨气较多。

而被动通风堆对氧气的吸进量和各部位生成的氨气量有一定的关系,且氧气吸进后,会在各部位均匀分配,这也许就是被动通风堆后期各部位pH趋于一致的原因。

3.3含水率的变化

两堆体物料含水率均是C层<B层<A层,下层由于最靠近通风口,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损失最大。

强制通风堆三层的含水率变化差异明显,上层与下层甚至差异极其显著(p=0.0001),这可能是因为强制通风使水分挥发更快,这也使得整个堆制期间,强制通风堆的含水率都小于被动通风堆。

堆体间进行比较时,两堆体的上层第5d后含水率持续下降,而中层与下层不稳定,时而升时而降,含水率升高可能是因为中层与下层的有机质分解更快,堆体体积减小,使含水率的相对值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微生物代谢快,产生的水分更多的缘故。

3.4二氧化碳

在堆体排气口处的二氧化碳释放浓度在两堆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

本次试验从堆肥第2d第一次测量堆体CO2浓度起,两个堆体即释放出了高浓度的CO2,此后,两堆体的CO2释放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一直保持基本稳定,被动通风堆直到第6天(强制通风堆直到第7天)骤然下降,成为堆肥系统第一次发酵结束的最明显的标志。

用HWF-1A红外线分析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比较简单,因此,以二氧化碳释放浓度作为堆肥第一次发酵结束的指示性指标,具有简便、明确的优点。

3.5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的变化

三者的变化趋势是:

有机碳相对含量和碳氮比持续下降,全氮相对含量则持续升高。

由于物料

中N素总量是降低的,全氮含量的相对升高是由于堆料重量不断减小所至。

每个指标在堆体内与堆

体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存在极显著相关。

这表明三者中任何一个指标都可以反映出堆肥进程的

大致状态。

以它们作为堆肥过程的阶段性发酵效率指标和控制技术指标是适宜的。

3.6有效活菌数的变化

4结论

此次试验设计的简易小型化堆肥在0~7d不论是从堆料的物理性状还是化学指标来看,被动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工艺的堆体都快速经历了完整的常规堆肥一次发酵过程。

堆肥后期表观形状为:

温度自然降低;不再吸引蚊蝇;无恶臭;由于真菌的生长使堆肥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斑点;堆肥产品呈现疏松的团粒结构。

从这些表观特征以及所测定的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等理化指标来判断,可认为堆肥已经达腐熟[6,7]。

此次试验证明,小型化简易堆肥能够达到猪场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要求,从保氮、节能的角度出发,采取薄膜覆盖(顶上开孔)的被动通风工艺比较适宜。

另外,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中任何一个指标都可以反映出堆肥进程的大致状态,而以二氧化碳释放浓度突然下降作为堆肥第一次发酵结束的指示性标志,具有快速、简便、明确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陈志宇,苏继影,栾冬梅.畜禽粪便堆肥技术研究进展[J].当代畜牧,2004,(10):

41~43

[2]倪骏,孙可伟.城市垃圾堆肥技术评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8:

28~31

[3]PioncelotRP.AScientificExaminationofPrinciplesandPracticeofComposting[J].CompostScience,1974,15

(2):

24~31

[4]FinsteinMS,MillerFC,StromPF.Monitoringandevaluatingcompostingprocessperformance[J].JournaloftheWaterPollutionControlFederation,1986,58(4):

272~278

[5]J.L.Derikx,F.H.M.Simons,H.J.M.OpdenCamp.EvolutionofVolatileSulfurCompoundsduringLaboratory-ScaleIncubationsandIndoorPreparationofCompostUsedasaSubstrateinMushroomCultivation[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91,57:

563~567

[6]LauAK,LoKV,LiaoPH,etal.Aerationexperimentsforswinewastecomposting[J].BioresTechnol,1992,41:

145~452

[7]黄国锋.猪粪混合堆肥工艺、物质转变及腐熟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农业大学,2002400。

[8]许前欣,何宗均,梁海恬,李玉华,有机肥料发酵菌剂的筛选天津市土壤肥料研究。

[9]李亚兰张建新彭玉魁关勤荣杨蓉,微生物肥料中有效活菌数检测方法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

[10]夏森郭胜红夏云骥,酵素菌接种剂的制备及应用江苏东台市高效农业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