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
(1)A错在“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乙】尾联“尘埃污”和“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
BCD理解正确。
(2)ACD赏析正确。
B错在“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A;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
(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
(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
(1)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
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
解得,懂得。
③飞花:
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
(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
⑴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
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
(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丙辰中秋”交代了写词的________,“大醉”“兼怀子由”交代了________。
(2)“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
试简要分析。
【答案】
(1)时间;写作缘由
(2)“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3)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
(1)词前小序,交代了写此词的时间、环境、写作缘由。
据此回答。
(2)“弄”有逗弄、戏弄之意。
诗人在月光中,借着酒劲,独自舞蹈,一方面课件舞姿的美妙,同时也是诗人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据此回答即可。
(3)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人要有豁达的襟怀。
故答案为:
⑴时间;写作缘由
⑵“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⑶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不难,对小序部分稍加理解那个完成。
⑵本题考查炼字,是诗歌赏析常见题型,解答此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模式的掌握和运用。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其蕴含的内容。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
(1)C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
(1)ABD赏析正确。
C此题错在对“萋萋”的理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
(2)结合尾联内容分析:
尾联所写的时间是:
傍晚;地点是:
江上;景物有:
落日,烟波浩渺的江面。
感情有:
愁,思乡的愁绪。
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 C;
⑵“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
地名。
②行人:
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
(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
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⑴“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⑵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解析】【分析】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⑵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