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488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题

(一)马哲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

3、影响重大的三大工人起义: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

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4、P9页,(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关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5、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6、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9、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10、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2、科学发展观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1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5、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8、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0、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25、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要受规律的支配。

26、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

条件下。

28、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9、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2、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3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3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5、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劳动做出的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6、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7、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9、P159的计算公式

(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40、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41、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4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43、社会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4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6、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

47、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

48、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

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二)马哲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P28)

答: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⑶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9)

答、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作用,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大方面:

⑴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⑵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有在职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活动的力量是成千上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非重点,考论述)(P40)

答:

1、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比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的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联系和发展的思想既是思想方法,也是认识工作方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从其理论基础上看,就是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相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信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唯物历史观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三)“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宝贵结论

二、“以人为本”蕴含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在发展问题上的新体现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在发展问题上的新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新体现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哲学依据

(一)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二)协调发展,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形成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

(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坚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做到统揽全局,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二)坚持统筹兼顾,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现代化建设全局与局部的联系,研究现代化建设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联系、因果联系、时序联系等等(三)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个阶段前后相继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四)坚持统筹兼顾,还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P45

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个性;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辨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这体现社会主义的共性。

另一方面,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就是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所以我们要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6)

答: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一个量变的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场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认识和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9、辩证否定观内容及其意义(P47)

答: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10、规律的含义与根本特点?

(P54)

答:

含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是: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1、意识能动性含义及其表现?

(P56第三段)

答:

含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

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95%可能性考)

答: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固有的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要在对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实现形式,正确把握的前提下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人生目标。

(…)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

(P66)

答:

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

1、第一,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客体双向相互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首先,辨证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4、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决定作用+反作用)(P64)

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首先,人的时间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

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

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是实践顺利进行。

错误的认识会给实践造成错误的指导作用,阻碍实践的进行,乃至使实践失败。

15、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答:

区别:

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6、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P69)(95%可能性考)

答:

1、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3、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7、认识运动的总规律(P70)

答: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和发展的总过程。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18、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P72)

答: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4、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19、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P76)

答:

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即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要战胜谬误。

20、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践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依据。

21、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

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民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二、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现实意义: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所以,我国在原来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不发达的国情条件下,我们可以搞社会主义。

在我国,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我们坚信,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指导,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联系实际加上自己的一些话)

22、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