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164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docx

水保与荒漠处理技术浅谈

目录

1水土保持研究1

1.1概述1

1.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1

1.2.1边坡监测技术1

1.3技术应用及典型案例5

1.3.1坡面及沟道产汇流试验基地5

2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修复6

2.1概述6

2.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6

2.2.1山沟治理工程措施6

2.3技术应用与典型案例6

2.3.1河流湖泊水体治理6

3矿山与农田土地整理与修复8

3.1概述8

3.2国内外技术8

3.2.1工矿区修复技术体系8

3.2.2工矿区植被恢复模式10

3.2.3工矿区土地复垦技术12

3.2.4国外经验13

3.3技术应用与经典案例13

3.3.1矿山生态修复13

3.3.2唐山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15

4流域生态治理与水源保护18

4.1概述18

4.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18

4.2.1生态清洁小流域整治技术18

4.3技术应用与典型案例18

4.3.1“三道防线”治理模式18

4.3.2以安全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整治治理模式20

4.3.3“三层次、四防区”治理模式20

4.3.4以水源保护为核心、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治理模式20

4.3.5大型人工湿地、库滨带及塌岸生态修复试验基地21

4.3.6密云水库上游蛇鱼川小流域生态监测站22

5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的修复24

5.1概述24

5.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24

5.3技术应用与典型案例25

5.3.1固定、半固定沙漠无灌溉造林的方法25

5.3.2沙漠地区建设地下水库25

5.3.2荒漠草地植被修复综合技术28

5.3.3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35

5.3.4塑料网格沙障固沙技术在临策铁路治沙造林中的推广应用37

1水土保持研究

1.1概述

开展山区产汇流、水文循环规律研究,研究水土流失强度、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防治原理,探索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模式。

开发水土保持新技术,研究坡面与沟道水土流失防护技术、山区雨水利用技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山洪暴发机制和预警技术。

1.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

1.2.1边坡监测技术

DT边坡自动化远程监测系统(北京数泰科技)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根据中国相关地质灾害调查数据,2006年发生地质灾害102804起,其中滑坡占87%;2007发生25364,其中滑坡占61%;2008年以后的几年,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滑坡灾害更是每年都有增无减。

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造成的人员伤亡高达数百人。

因此,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特别是滑坡体的监测和预警,对于有效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得尤为重要。

为实现无人值守的边坡监测自动化,研发出了应用于边(滑)坡或大坝等的基于系统集成技术的DT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

该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远程监测系统,可对边坡岩土体内部沉降、倾斜、错动、土壤湿度、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进行连续监测,及时捕捉边坡性状变化的特征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监测数据及时发送到监测中心。

结合地表监测的雨量、位移等信息,由专用的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对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出判断,快速做出诸如山体边坡崩塌、滑坡等灾害发生的预警预报,更加准确、有效地监测灾情发生,且可为保证地质安全和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信息参考。

主要的监测项目:

配置方案

前端仪器设备:

(1)地表位移监测—GPS变形监测系统,水平面误差小于3mm,高程误差小于5mm;

(2)深部位移监测—高精度固定式测斜仪,测量精度:

2mm;

(3)坡体土体渗流—振弦式渗压计,测量精度:

±0.1%F.S.;

(4)土体含水量—土壤含水量计,测量精度:

±2%F.S.;

(5)坡体裂缝—振弦式裂缝计,测量精度:

±0.1%F.S.;

(6)降雨量—翻斗式雨量计,测量精度:

0.1mm。

监测采集单元:

DTRTU80G-20远程监测单元DTCEM-20自动测量集线箱

远程通讯方式:

  

监测软件:

DTs_边坡监测开发软件

  

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案例:

锦屏水电站高边坡监测

湖南衡阳衡炎高速边坡自动化监测

贵州晴隆边坡自动化安全监测

广东佛山高明边坡监测

1.3技术应用及典型案例

1.3.1坡面及沟道产汇流试验基地

密云石匣坡面径流小区  怀柔三渡河沟道控制站

2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修复

2.1概述

开展河流与湖泊生态结构、功能与格局研究,探索河流与湖泊生态环境的监测调查与评价技术,建立河流与湖泊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方法。

重点研发河流与湖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山区中小河流近自然修复技术、水文地貌构建技术、河流与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表流潜流与复合型人工湿地技术。

2.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

2.2.1山沟治理工程措施

山区小流域的特点是河流源头短、洪峰急、流量大,对河道冲刷严重,山沟治理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峰流量,使洪水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危害。

这类工程包括:

沟头防护、谷坊、拦沙坝、淤地坝、蓄水塘坝、小型水库、沟道护岸等。

选择有利地形修建水库,在库址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要“肚大口小”,“肚大”则能多蓄水、效益大,“口小”则坝短、工程经济,同时便于布置溢洪道和放水洞。

②蓄水库容必须和集水面积、降雨量、用水量等相适应。

③坝址和库址基础要稳固、无下陷。

④坝址附近要有足够的沙料、石料。

⑤坝址下游河道顺直、基岩坚固、耐冲刷。

⑥水库上游宜草木丰茂,因光秃的山岭易受雨水冲刷,水库容易淤积,影响水库寿命。

2.3技术应用与典型案例

2.3.1河流湖泊水体治理

北京城区河湖水体改善与修复示范项目(上海傲江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整治中工程结构设计与景观设计并重,生态措施与传统措施结合。

护岸材料采用各种植物、卵石、木桩、韩国植草砖、钢筋网等。

建设与自然协调的城市亲水河道工程。

整治中工程采用大量水生植物造景,接合水生植物科普宣传。

现已成为北京城区开放示亲水公园,基本发挥了河道水体的生态、环境、科普、景观、休闲娱乐、旅游通航等等方面的功能。

项目效果

水生植物种植两年,长势良好基本体现了景观要求。

3矿山与农田土地整理与修复

3.1概述

开展矿山与农田土地利用规划与优化,土地整理措施配置模式,矿山与农田污染防治与修复,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废弃土地复垦等技术研究。

研究土地整理与开发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与水土保持技术。

研究土地整理项目雨洪控制与水利工程配套技术。

3.2国内外技术

3.2.1工矿区修复技术体系

(1)创面修复措施

主要是对开采创面、弃渣、边坡、废弃矿区进行控制、整理和修复。

根据不同创面的土质、坡度、坡长、稳定性,布设浆砌石坡脚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锚杆、混凝土框格、扶唇垒堰等工程措施,采用生态植被毯、生态植被袋、生态灌浆、客土、基材喷附、岩面垂直绿化等技术进行修复。

(2)绿化措施

造林绿化是关停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中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矿区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缺乏,因此在生态植被恢复工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抗旱造林技术,综合运用集水技术、保水剂、地膜或植物材料覆盖、营养袋容器苗、生根粉处理等技术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在树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对立地条件较好,能发展经济林,尽量发展经济林;对深山偏远地区和废弃矿区植被破坏较轻,具备封育条件的,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3)水利配套措施要技术

水是实施关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在实施工程措施时,必须考虑防洪和防止水土流失因素,注重防洪、集雨工程建设,避免雨洪冲刷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栽植或播种建植的植物成活,需要对植物进行浇水养护,应搞好相应的配套蓄水、供水设施建设。

3.2.2工矿区植被恢复模式

(景观再造模式、生态保护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整治模式)

(1)梯田

(2)耕作、栽培技术

一种是以改变小地形为目的的耕作措施,如横坡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等。

另一种类型是以增加地面覆盖和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耕作措施。

如等高种植、间作套种、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等。

此外,近年开始采用欧美国家广泛采用的留茬耕作、残茬覆盖、免耕、少耕以及作物轮作等。

这些保土耕作法,对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农业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复合农林业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较多。

因为这些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资源退化严重,加之经济条件差,无力购买大量化肥用于农业投入,推行复合农林业‍可以促进养分循环,有效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

林粮间作是一种传统的复合农林业形式,在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是在幼树或幼年果树行间种植粮食作物或绿肥,便于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二是在农田周围或农田内种植一些树木,以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农作物生长。

(4)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一项十分成功的经验,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农地水土保持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其他的治理措施又是发展坡地农业不可缺少的方面,因此,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保土措施密切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达到全面治理与开发的目的。

治理措施通常有如下四个体系:

植物措施防护体系;工程防护体系;蓄水与排水防护体系;耕作防护体系。

(5)山坡地开发利用的水土保持新技术

山坡地开发利用水土保持新技术,系指在原坡面上(不修梯田)种植作物(农作物或果茶等)的同时,在坡上修建山边沟和连络道;结合种植覆盖作物(百喜草等)和覆盖;山边沟沟面和路面及其上下边坡种草;农田道路与排水沟种草等一系列组合措施。

该技术把农地水土保持与省工经营密切起来,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坡地农业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同时为替代梯田工程提供了创新措施,它还具有环境保护及环境绿化、美化等多种功能。

山坡地开发利用新技术在台湾已颇具特色和规模,带头人是廖绵睿博士,其成功经验已推广到国际。

近年来在福建省建阳、将乐、南靖等县,已有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西省一些地区也正在试验推广工作。

3.2.3工矿区土地复垦技术

(包括金属矿区土壤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及其联合协同修复等技术)

(1)矿山固体废弃物复垦新技术主要有:

微生物技术

在矿山固体废弃物中引入微生物,促进植物根瘤菌和菌根的生成,从而固定废弃物和加速废弃物风化成土,促进植物迅速生长。

矿山尾矿的多层覆盖技术

在矿山废弃物的上方加3层覆盖材料,并在覆盖材料中间加薄薄的地质滤网。

3层材料分别为:

上层-约0.6m厚土壤,供植被生长;中部-约1.2m厚且渗透较好的石块覆盖层,增加材料透气性,促进水的水平流动;下部-有机材料,用以耗气。

这种覆盖技术可使尾矿酸化最小,污染迁移也最小。

(2)土地复垦技术体系

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体系包括:

(3)矿区土地复垦规划

规划的主要内容:

矿区土地复垦现状及预测;土地复垦目标;土地复垦原则和矿区土地复垦任务。

土地复垦方案主要包括

矿区土地复垦措施:

建立专业复垦机构,理顺待复垦土地权属,实施土地复垦优惠政策,矿区土地复垦资金筹集;

矿区土地复垦的管理:

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资金管理。

3.2.4国外经验

(1)北美洲的夏季休闲(合理轮作)和保持耕作

(2)澳大利亚的豆科牧草-作物轮作,即小麦/养羊旱地农业制

(3)印度的农地水土保持经验

旱农耕作制度,品种改良,发挥旱地生产潜力,扩种适宜的高产作物,在降水量625~800mm地区实行间混种植制度,集水种植,农林耕作制度等。

3.3技术应用与经典案例

3.3.1矿山生态修复

我国矿产区域遗留有大量常年无人管理和治理状况的废弃尾矿库,且无有效的截排水设施,造成坝体倒塌,尾砂满溢,尾砂库周边生态环境恶化。

大体量废石堆、矿石堆、尾矿贮存设施、尾矿坝、露天矿、地下矿山、矸石堆和堆浸堆导致酸性和含金属废水的产生。

需采用原位修复方案进行集中整治。

(1)技术路线

典型尾矿库整治技术路线包括:

(1)原有尾矿库闭库;

(2)尾砂就地治理、资源化;(3)完善尾矿库截洪沟;(4)新建调节池;(5)生态恢复

(2)典型案例

河南某石灰岩矿区修复项目(上海傲江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该矿区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采。

经过50年无序开采,石场地质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最终形成了一个长约170米、宽约140米,最深处20多米,面积达34.73亩的废弃采石场。

在治理前,废弃的采石场内岩壁陡直,怪石嶙峋。

仅有的一条进出通道,路窄坡陡,进进出出的采矿车辆曾发生了数不清的大小事故。

随处堆放的废矿渣、生活垃圾,严重威胁着浚县自来水厂水源的安全。

技术路线

该项工程采用清理坑底、铺设优质防渗膜、铺设土工布保护层、搬移垃圾、推平碾压、全方位包裹、盖土等七道工序,对废弃采石场的生活和建筑垃圾进行了防渗处理,处理采石场底部垃圾及表层腐殖质480立方米,垃圾填埋场防渗处理500平方米,一举解决了垃圾污染地下水源问题。

实施效果

废弃采石坑回填工程完成,共回填土石9.58万立方米,达到了预期效果。

采石场平整后,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种植了当地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的树木,明确专人管护,美化绿化环境。

3.3.2唐山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采矿塌陷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与识别:

(1)动态监测

(2)采矿塌陷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

2、采矿塌陷区水体修复技术研究:

(1)重金属去除技术

(2)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去除技术(3)酸碱污染物去除技术。

3、采矿塌陷区土体修复技术研究:

(1)土体重构

(2)土壤污染物治理(3)土壤改良。

4、生态园林景观示范区建设。

5、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6、风险评价主要技术指标:

(1)完成采矿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识别出采矿塌陷区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主要技术成果为:

采矿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3S”集成技术。

(2)确定水体重金属去除效果好的微生物品种2~3个、植物品种3~5个;选择确定塌陷区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药剂2~4种;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去除效果好的微生物及植物品种3~5个;塌陷区水体修复面积38公顷,达到地表水3级标准。

主要技术成果为:

采矿塌陷区水体水陆生植物、微生物及化学吸附综合净化技术;(3)确定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25个适生植物种类及7个生态植物组合;确定塌陷区土壤污染物修复的植物或微生物品种3~4个。

采矿塌陷区土体修复面积50公顷,土壤肥力达到土壤养分含量分级4级标准,土壤污染物去除后达到土壤重金属污染管制标准。

主要技术成果为:

采矿塌陷区土体重构、改良及污染防治一体化的土体修复技术。

(4)唐山市南部生态园林景观示范区规模达到600公顷,包括:

植物景观区430公顷、水景区38公顷、苗木培育区130公顷、科研教育区2公顷。

年吸收二氧化碳6400吨,产氧量4800吨,绿化植物滞尘量4400吨。

使塌陷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5)唐山市东部生态农业示范区规模达到1000公顷,其中:

新增耕地100公顷,新增林地60公顷,建设养殖水面150公顷,恢复耕地690公顷;示范区年增纯收入480万元,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100元。

(6)构建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为支撑平台,以水、土体生态修复及生态风险评价为主要技术依托,以建立高效、稳定、可持续生态系统为目标的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为全国采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起到示范作用。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经使用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查到美国、德国、南非、韩国中国等地学者的文献。

其中,美国学者Weber,M.W等人应用灌浆技术修复采矿塌陷区;南非学者BELLFG等人研究了煤矿坍陷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和修复;德国学者HOLZERH开发了一种在选择点钻孔填充悬浮填充物进行采矿塌陷区修复的技术;韩国学者Min,J.S.等人研究了矿井排水、矿井废弃物、矿区塌陷和废弃金属矿区中的设施并评估酸性矿山废水的评价系统;中国学者HUZ等人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采矿塌陷造成的农田破坏及其修复,如用泥浆泵挖深垫浅的复田方法,适当的排水回灌方法。

本课题对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技术特点:

采用“3S”技术进行采矿塌陷时空形态分布监测;采用生物技术及生物、化学复合技术进行采矿塌陷区水体、土体修复;采矿塌陷区适生植物的筛选及不同植物的配置组合技术;④以恢复生态学的“人为设计理论”为指导,通过工程方法和生态修复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

除本课题合作单位、本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外,在国内、国际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

创新性:

(1)采用“3S”技术进行采矿塌陷时空形态分布监测;

(2)采用生物技术及生物、化学复合技术进行采矿塌陷区水体、土体修复;

(3)采矿塌陷区适生植物的筛选及不同植物的配置组合技术;

(4)以恢复生态学的核心原理之一“人为设计理论”为指导,通过工程方法和生态修复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

作用意义:

我国采矿塌陷地环境污染控制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在生态农业重建技术方面,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原煤炭部列为科技攻关项目。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已建成了一些综合治理示范区,如唐山古冶采煤塌陷生态农业综合治理示范区,淮北的综合治理示范区,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的综合治理示范区等。

大多数企业自己进行研究,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还不够充分,有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唐山市境内开滦煤田分布范围为670平方公里,经过百年开采,整个矿区已形成6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全唐山市因煤矿开采造成塌陷地累计面积达21376公顷。

近几年每年还将以相当高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预测全市可累计有塌陷地23242.2公顷。

塌陷区为唐山市经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唐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塌陷区生态环境问题,投入大量资金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部门及企业针对塌陷区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课题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展性研究,构建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为支撑平台,以水、土体生态修复及生态风险评价为主要技术依托,以建立高效、稳定、可持续生态系统为目标的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并为同类研究提供示范,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科技支撑。

4流域生态治理与水源保护

4.1概述

开展流域生态水文、水土流失长期定位监测,研究陆地(流域)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功能与结构及景观生态格局;研究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调查、诊断、预测、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生态清洁小流域、大中型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面源污染防控、小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水源保护技术;开展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4.2国内外技术及成果

4.2.1生态清洁小流域整治技术

封育保护、梯田、树盘、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种草、土地整治、节水灌溉、谷坊、拦沙坝、挡土墙、护坡、村庄排洪沟(渠)、村庄美化、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田间生产道路、防护坝、河岸(库滨)带治理、湿地恢复、沟(河)道清理整治

监测技术

坡面土壤侵蚀、水质水量、治理效益

4.3技术应用与典型案例

4.3.1“三道防线”治理模式

该模式起源于北京地区,为解决水资源缺乏与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之间的矛盾,北京市确定了以“保护水源”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通过建立小流域试点工程,构筑了“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

(1)生态修复防线

范围:

位于小流域高山陡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坡上部,坡度大于25°。

该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度大于30%,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

特点:

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措施:

主要为设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生态移民等。

(2)生态治理防线

范围:

位于小流域内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一般为坡中、下部,坡度不大于25°。

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植被盖度一般不大于10%,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细沟侵蚀。

特点:

区内具有人口密集、生产生活集中,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特点。

措施:

梯田整修、保护性耕作、坡耕地退耕还林、砌筑树盘、水保造林(草)、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砌筑谷坊、拦砂坝、挡土墙、护坡措施、排水工程、村庄美化、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和农耕路建设等。

(3)生态保护防线

范围:

位于小流域内沟(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带,包括沟(河)道和河滩地,坡度不大于8°。

该区土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30%,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

特点:

具有沟(河)道挖沙、采石导致沟(河)道的坍塌而影响行洪,生活污水、垃圾滞留沟(河)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特点。

措施:

主要有防护坝、生态沟渠、湿地恢复、河(库)滨带生物缓冲带建设、沟道清理及水系建设等。

4.3.2以安全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整治治理模式

在生态安全问题严重的南方山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典型。

该模式正对山区山洪与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严重,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受到危险的实际,确立了“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治理目标,把山洪与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小流域治理范畴。

4.3.3“三层次、四防区”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黑龙江省延寿县国家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

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按照“山坡、村庄、河道”三个层次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四片防治区域,有针对性地配置生态林草地建设、坡耕地治理、禽兽舍改造、清洁能源建设以及沟道工程等措施。

4.3.4以水源保护为核心、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治理模式

该模式源于距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直线距离仅6km的湖北省丹江口市胡家山小流域。

为切实保护好丹江口水库水质,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缓冲”的治理思路,坚持分区防治,确定生态农业、村落面源污染控制和科技示范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在面源污染控制上突出“荒坡地径流控制、农田径流控制、村庄面源污染控制、传输途中控制、流域出口控制”的五级防护模式。

4.3.5大型人工湿地、库滨带及塌岸生态修复试验基地

                           潜流湿地                                        表流湿地

                        库滨生态修复                                       塌岸生态修复

4.3.6密云水库上游蛇鱼川小流域生态监测站

        蛇鱼川小流域沟道量水堰                           蛇鱼川小流域田间土壤水势仪

专利专著标准

(1)专利技术:

“库滨带生态防护系统”ZL200710130721.4

“复合面流湿地系统”ZL200710130662.0

“北方低温地区复合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ZL200710130663.5

“干旱地区砂砾石河流生态修复的河道减渗方法”ZL200710123399.2

“天然河流膨润土夹层减渗方法”ZL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