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743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docx

新教材人教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八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第八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整合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进行全民族抗战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的战线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2.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1)平津作战: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派兵进攻华北,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北平、天津失陷。

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2)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中国军队为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先后投入40万兵力,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进行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整合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国共关系

项目

阶段   

主要矛盾

国共关系

国民革命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土地革命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国共两党内战

整合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两党走到一起,这是合作的原因。

2.合作→对抗→再合作

3.再合作→再对抗

阶段检测(四)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第七、八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  )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解析: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没有学生的牺牲精神,A项错误;动摇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没有体现出民主自觉的精神,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牺牲精神,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学生参与,同时有民族自觉和社会仲裁,体现的是一次全民运动,结合近代史实可知是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正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是1921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没有体现出学生的牺牲精神,D项错误。

答案:

C

2.十月革命后,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由此可知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  )

 

A.组织基础B.经济基础

C.阶级基础D.思想基础

解析:

材料表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组织基础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3.毛泽东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

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C项正确;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是五四运动,A、B两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D项错误。

答案:

C

4.口号往往会反映出时代的主题,下列口号中符合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是(  )

A.“取消二十一条”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打土豪,分田地”

解析:

“取消二十一条款”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A、C两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时代要求,B项正确;“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内容,D项错误。

答案:

B

5.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其标志是(  )

A.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B.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C.日本制造“济南惨案”D.中共发动八一南昌起义

解析:

191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发动七一五政变,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排除。

答案:

B

6.毛泽东曾说:

“《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

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

”这实际反映了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统一战线道路D.国共合作道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带领队伍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反映了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答案:

B

7.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

黎平会议的决议(  )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长征。

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选择了正确的长征路线,为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挺进川黔边区与“移师陕北”不符,排除B项;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排除C项;“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8.面对日寇的侵略,八路军总部主动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

八路军发动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解析: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与日军以上海为中心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不符合题目中的“八路军总部”“日本华北方面军”的信息,故A项错误;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中八路军所取得的首次大捷,作战方式不是交通破击战,故B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地点在徐州而不是华北,且其是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进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作战方式主要为交通破击战,故D项正确。

答案:

D

9.如图是民国三十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

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解析:

根据“民国三十年”判断出时间是1941年,正处于抗战时期。

结合材料“同盟牌”的信息,可以得出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的结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华民族崛起的信息,排除B项;英国处于欧洲战场,无法同中国战场共同抗日,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的起点”。

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解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的起点”是说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所以要把抗日战争放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大背景下来分析,故选D项;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11.毛泽东说:

“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

A.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当时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故选C项。

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12.右图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

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解放军攻克了南京。

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挺进大别山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胶东解放区”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场战役的地点。

由此可知,这一战役指淮海战役。

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和意义。

(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12分)

解析:

(1)问,在分析“直接原因”时,可从材料一中的“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得出是英国请求中国援助。

在概括“意义”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等信息,再联系保护滇缅公路的畅通等组织答案。

(2)问,在分析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的原因时,可从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的角度组织答案。

在概括会议的成果及内容时,可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为:

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等。

答案:

(1)直接原因:

英国请求中国援助。

(2分)意义:

配合了友军,保卫了滇缅公路;(3分)牵制了日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

(3分)

(2)原因:

中国在国内和亚太战场的抗日,为反法西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际地位提高。

(4分)

成果及内容:

发表了《开罗宣言》(4分),要求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台湾、东北、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4分)

1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原因是什么?

(6分)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4分)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6分)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

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4分)

解析:

(1)问的第一个“原因”可从“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信息中得出这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有关。

第二个“原因”的解答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角度来答。

(2)问从诗歌给出的时间“1928年”、作者“毛泽东”、地点“井冈山”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条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第(3)问从诗歌的题目“毛泽东《七律·长征》”可知,该诗歌描写的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原因”一问,迁移红军长征的原因即可,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角度来答。

“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答出。

第(4)问根据材料“百万雄师过大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则指的是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从此被推翻。

答案:

(1)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原因:

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6分)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4分)

(3)原因:

“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结果:

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6分)

(4)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战役:

渡江战役。

“天翻地覆”:

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