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685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渡荆门送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渡荆门送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渡荆门送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渡荆门送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渡荆门送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渡荆门送别.docx

《渡荆门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荆门送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渡荆门送别.docx

渡荆门送别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

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

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

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

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

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明确:

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

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对“送别”的不同理解: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

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公元726年,诗人满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远游。

该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船上吟诵的。

前两句说明了远游的目的地——楚国故地。

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

他主要是想到楚国故地湖北、湖南游历。

三、四句写随着空间的改变,景色也有变化。

到荆门附近时,山渐渐不见了,眼前出现的是广阔的原野。

江水奔涌,一眼望去,天地辽阔,场面宏大。

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

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

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

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

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另说见后)。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注释】:

1.荆门:

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

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海楼:

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

4.大荒:

广阔的原野。

5.天镜:

比喻明月。

6.怜:

爱。

7.故乡水:

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

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

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

他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

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

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也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穷。

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

沈德潜评此诗说: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

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

“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

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

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这首诗还是写景名篇。

全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并且容量丰富:

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对比拓展:

     《旅夜书怀》和《渡荆门送别》比较赏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写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写这首诗。

2.        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        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而远,由狭而阔。

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是:

1.        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        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动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静景。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物华天宝古荆州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诗人李白从天府之国顺江而下,远渡荆门。

当湍流险峻,奇伟瑰丽的三峡被甩在了身后,浩瀚的江流,无边的的原野的宏阔景象呈现在眼前时,李白浩叹天地之磅礴,用行云流水的笔触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仅此一句,就把这里的地理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

吟着李白的诗句,我们知道,中国的粮仓,在云梦大泽上淤积出的江汉平原到了;地当要冲,物华天宝的古荆州到了。

正是居东南西北之间,当四通八达之会,荆州历史的运行才波谲云诡,有如长江,有时峡深流急,奔流激荡;有时野旷流缓,连山叠嶂;有时天高地阔,一览无余。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始终。

说起荆州的地理特点,只有一个字,就是“水”,所谓“江入大荒流”,在这里表现为江河纵横,湖泊密布。

长江婉蜒东去,在四百八十三公里的流程内

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从藕池口到城陵矶一带,更是蜿蜒曲折,直线距离只有八十里,水路却有二百四十里。

由于河道

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

 

,所以王维有这样的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落落笔对面显深情

   ——兼谈古典诗歌中的“对写法”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

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一、落笔对方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这两句话,突出点明了此诗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对写法”。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

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

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

“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

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

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

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怪后人称《月夜》:

“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

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二、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三、反弹琵琶

   古人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创作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其实也正是“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抒写作者登临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该句也最为人称道。

在这里,诗人借山寄愁,运用“对写法”,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惯常技法,独辟蹊径、琵琶反弹:

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诗人通过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出了国耻难忘的极度悲愤的感情。

   再如韦庄的《菩萨蛮》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中运用“对写法”的是“未老莫还乡”一句,这里作者正话反说,写得“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说“莫还乡”,实则正是由于想到了还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蕴涵的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郁结的感情。

因为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所以,“未老莫还乡”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另外,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

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同样运用对写法,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不难看出,无论哪种样式,“落笔对面”都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种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