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doc.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doc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纲展示]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
考点一 传统文化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形式
(3)特点
(4)影响(作用)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要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发展: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纠错: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而非主要形式。
2.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2015·高考山东卷)
纠错: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因时而变的是具体内涵,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3.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纠错:
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一味认同。
4.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纠错:
继承传统文化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且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纠错:
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不同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侧重点不同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作用(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1)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2)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4)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1.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国很多领导人也善于运用古代典籍名句来阐释现代社会现象或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这说明( )
A.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可以发挥作用
D.我们应全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国很多领导人善于运用古代典籍名句来阐释现代社会现象或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可以发挥作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C项正确;A项应该是优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促进作用;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项错误。
答案:
C
2.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
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从“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可以看出题目强调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不是形式的传承,更不是强调创新,②排除。
④“批判继承”材料未体现。
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3.《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表明( )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得到继承和发展,表明了①④。
题意未说明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故排除③。
答案:
C
题组二 传统文化的影响
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
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③④应选。
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故不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答案:
D
5.春运是每次过年出行的高峰期,2016年春运时间从1月24日至3月3日。
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
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
这表明( )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B项“一成不变”错误;C项是文化遗产。
答案:
D
题组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
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解析: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B项是对待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态度,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
D
7.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
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这两种观点(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两种观点都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②④正确,故选C。
答案:
C
题组四 保护长城刻不容缓
近日,《拿什么保护你,我的万里长城》《长城“濒危”:
明长城仅8%完好,村民偷砖给领导送礼》等报道走进公众视线。
新华网、央广网等媒体报道称,即使距今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如果不再保护长城,我们就见不到长城了”,引发网民热切关注。
不少网民认为: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曾经激励了多少代人啊!
怎能让民族的荣光就这样陨落!
我们要经济建设,也要精神建设,长城不能亡!
8.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
保护长城属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 )
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
解析:
长城属于古代建筑,保护长城属于对传统建筑的继承,故B符合题意。
答案:
B
9.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这是因为( )
A.传统文化都能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B.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各民族的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兼收并蓄
解析:
A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C与题意无关;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看待,而不是全面地继承,D说法不科学。
答案:
B
考点二 文化继承与发展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
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2016·高考全国卷Ⅰ)
纠错: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
2.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2015·高考山东卷)
纠错: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
3.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纠错: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4.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2016·高考天津卷)
纠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一些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去继承、改造和弘扬。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今天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必须注意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1)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①不断完善社会制度,从政策上支持文化发展,加强文化传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总结提升] 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
这些积极成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交流的角度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的角度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的素质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载体,孕育过中国优秀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
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
这警示我们( )
①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 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④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④观点错误,排除。
答案:
C
2.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
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
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
这表明( )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道别方式的变化与发展,故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
D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
解析:
本题以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背景材料,考查理解和调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要明确知识范围“文化传承”,并理解好“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使我们成为我们”体现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只有坚持民族性,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基因。
“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就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
“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方法技巧] 区分文化传承、继承与发展
(1)文化传承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题组二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4.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
“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
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所采用,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内容,①符合题意,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意没涉及网络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表述错误,排除;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
C
5.联合国发起“教育第一”全球倡议活动,旨在调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将教育作为全球的最优先事项。
“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发展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②教育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④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
材料中的“教育第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①③符合题意。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6.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打开网络我们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混杂。
为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少家长通过安装网络不良信息屏蔽软件,有效地缓解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这说明( )
A.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B.通过科学技术可以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C.科技推动了文化收集、选择、传递和存储方式变革
D.运用科学技术就可以避免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
解析: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海量信息存储于网络,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收集、选择、传递文化信息,屏蔽软件的使用使我们可以选择文化信息,C项正确,A、B两项不合题意。
D项说法太绝对。
答案:
C
题组三 科技引领文化新跨越
近期,“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等18个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通过文化部验收,取得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文化科技成果。
动漫、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艺术、数字电影等以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3D、4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不仅在文化娱乐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还逐渐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不仅突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瓶颈,还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性、互动性,并且带动了文博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7.科技引领文化新跨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博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这表明( )
①科技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②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力中的地位突出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科技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题意强调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②④正确,③错误。
①中的“决定性”说法错误。
答案:
B
8.3D、4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不仅在文化娱乐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还逐渐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不仅突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瓶颈,还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性、互动性。
这都说明( )
A.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科技推动了文化收集、选择、传递、存储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
A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科学技术不会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而是改变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故B错误,C项正确。
D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答案:
C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57页
有关“传统文化”的高考常考点
一、析热点,做到学考对接
材料一 ①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
②古典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
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③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Z市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该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了“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评选活动;⑤先后出版了德孝文化系列书籍,把德孝文化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主题之一;⑥利用3D、微电影、微剧等技术和形式增添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
[获取信息——材料中有什么]
①处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②处体现了优秀民族精神植根于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处体现了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④处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⑤处体现了发挥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⑥处说明了利用科技和大众传媒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材料中考什么,怎样答——学会运用需要的知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意义。
提示: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可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