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54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常见答案

(一)开头的作用:

1.吸引读者:

(1)巧设悬念

(2)使用修辞(使文章文字生动)(3)充满生活情趣

2.总领全文

3.奠定感情基调

4.于后文发生某种关系:

(1)对比关系

(2)铺垫、伏笔关系(3)呼应关系(4)欲扬先抑

(二)结尾的作用:

1.中心类:

(1)点明中心

(2)深化主题(3)拓展主题

2.于前文发生某种关系:

(1)对比

(2)呼应

3.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

4.委婉含蓄,意味悠长

二.关于总喻和分喻的思维方式(用于带有较复杂比喻修辞的句子理解题)

思考步骤:

1.明确陈述主体(基石)

2.分清本体喻体(重点)

3.理清比喻内容(保障)

三.关于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问题

第一人称:

(我):

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

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

(我们):

1.说理性有号召力

2.抒情性有感染力

第二人称:

(你,你们):

1.赞美性质:

亲切感

2.批评性质:

(1)人:

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

(2)非人:

拟人化—同上

第三人称:

(他,他们):

客观真实

四.常用的表现手法(手法;写法;写作方法;艺术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比喻;幽默;讽刺;巧设悬念;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注:

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

五.文章多主题多情感时概括作者情感宜用划线摘句法(常见于写景抒情散文)

1.划出中心句

2.划出具有感情色彩的词

3.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结合全文整理答案

六.文章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1.一波三折(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欲扬先抑(突出重点)

3.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

4.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5.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密)

6.某种时空关系

7.某种对比关系

*注:

文章的结构特征是无穷的,掌握谋篇布局既是谈结构特征这一本质即可。

七.句子赏析要点

1.解析修辞

2.描写角度:

(1)远近、高低、大小对比

(2)虚实结合

(3)视、听、嗅分层次

3.选材特征:

(1)小事

(2)细节

(3)某一方面

八.文章选材特点常见答案

1.以小见大(易为读者接受)常见于记叙文和小说

2.多用古代故事,典故,寓言,诗词(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常见于议论文和杂文

3.选材角度宽泛(是文章丰富生动)常见于散文

九.文章语言特点常见答案

1.生动形象(修辞多,语言华丽,多见散文)

2.平实(多见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

3.幽默

十.关于双层含义的问题

1.浅层和深层

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

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

2.虚写与实写

梦;现实幻想;现实想象;眼前……

3.角色主体不同造成的含义不同

十一.逐层深入的集中常见类型

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

2.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

3.从感性到理性

十二.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知识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在高中知识点中地位较为重要

1.分类:

消息(以叙述为主;简短精炼)

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详细生动,完整叙述新闻全过程)

2.新闻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新闻四原则:

报道及时;完全真实;内容新鲜;篇幅短小

4.新闻的写作模式:

标题(内容精髓所在)

导语(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作用:

揭示消息核心或吸引读者)

主体(承接导语,详细叙述事实)

结尾(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用:

收束全文;呼应导语;升华主题)

抒情散文阅读训练

(一)准噶尔的地平线

沈仁康

1我还从未见过像准噶尔盆地那样广袤、那样深邃、那样悠远的地平线。

2在内地,人们的眼光常被局限在山岭、树木、各种建筑物的樊笼里,常被局限在淡云、

浓雾、自然地形的桎梏里,目光投不到遥远的天地之交。

3但是,当我旅行在新疆准噶尔大戈壁上,却为这片凝固或半凝固的沙原所展示的辽阔和

无限震动。

啊,真有大海一般的气魄!

极目远视,没有高峻起伏的远山,没有绵延的森林,没有热闹的村庄,只有平荡荡的,卵石遍布的大戈壁。

它努力向前伸去,伸到天地之交。

那天地之交,是一条平平的、绵延的地平线!

4这里荒漠,但有气魄!

5这里只有疏疏朗朗的芨芨草、骆驼刺在旱风中摇曳,有些地方连稀草都没有。

它是固定

了的沙漠,没有水,没有生命;但它的广袤却给任何人以壮阔的胸襟,我在默默凝视戈壁地平线时,感到了心脏的膨胀。

6地平线,在远方。

7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这里的初阳没有那么红,它明明净净,没有晨烟晓雾的缭绕,

特别的灼白;夜晚有朗月和疏星,也那么明明静静,没有烟云的笼罩,特别的晃眼。

8地平线,在远方。

每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横亘在更远的地方。

我仿佛从这里触摸到了点什么,我触摸到了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不断前进,生活远处就会不断出现新层次的憧憬。

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但它总在吸引旅人不怠倦地朝前,如果我们可以到达地平线,那人生之路就完结了,人们的展望就不再延伸了。

不,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

超越自我的追求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在更远更高的地方产生,等待我们新的超越。

9地平线,准噶尔壮阔深邃的地平线,使我难忘,也使我思索很久。

1.在①——⑤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

(不超过9字)

其独具的特色是。

(不超过8字)作者由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象:

(5分)

2.文中对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描写,

(1)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2)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

(2)

3.“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这两句话中的“地平线”分别指什么?

(4分)

答:

前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后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描写准噶尔大戈壁下笔,又以准噶尔“使我难忘”收束,充分表现了热爱边疆、热爱祖国这一中心。

B.作者先写准噶尔大戈壁,再写准噶尔的地平线,全文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只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一条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D.最后一段意蕴深刻,启迪人们在人生旅途上要不断追求、进取,去达到新的境界,去确立新的标准,去等待新的超越。

E.本文不仅写“景”而且写“意”,层层展开,通过类比联想深化了主题,受到了意切情深的艺术效果。

(二)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⑴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

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

都要深吸一口,说:

春天来了!

⑵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⑶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⑷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

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⑸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

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⑹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

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⑺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⑻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

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

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⑼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

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⑽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⑾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

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的混了进来……

⑿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⒀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

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⒁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⒂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⒃打开窗子吧!

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文中写了爱斯基摩人的冰房、鄂伦春人的“神仙柱”、山顶洞人的“半截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什么?

(4分)

(1)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2)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

2.在今天,作者把窗子比作“文明的眼睛”的原因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

(6分)

(1)

(2)

3.请根据第⑽、⑾两段的意蕴,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

(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窗子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但作者超越习惯的思维,把窗子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变习见为新知,产生了新鲜、独特的魅力。

B.文章的思路清晰。

全文以昨天、今天这一条时光之线索,展示了窗子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轨迹。

C.本文首尾呼应,照应巧妙。

开头实写开窗迎春,结尾实中有虚,开窗“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D.本文以逻辑思维为纲,以形象化的画面为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篇蕴含哲理性的议论性散文。

E.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三)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

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

“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

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

在那里,我懂得

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

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

但语意里有了陌生:

“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

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

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

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

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

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

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

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

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

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

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

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21.文中作者

(1)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

(2)为什么又要回乡?

(4分)

答:

(1)。

(2)

22.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

(6分)

答:

(1)

(2)

(3)

23.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

(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答:

(1)

(2)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母亲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回家不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鸟归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作者用“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E.文中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四)王岩洞绿瀑

丁芒

即使是晴天,来到索溪峪,也中觉得四周雨雾蒙蒙。

百丈峡固然是一道邃然深秀的绿色甬道,阳光只在四周峰顶上转游,滑落不下来。

光的影子于是更加飘荡不定,还被草木喷射的浓绿所沾染,变成寂然无声的悬浮物,在人们眼前游弋,轻轻触触脸颊、手背,沁凉沁凉的,直透进你心里。

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

瀑布各有个性,雁荡的大龙湫如雷电奔注,大声堂堂;黄果树瀑布如倾天河,汪洋恣肆;黄山人字瀑却如野老参禅,妙语淙淙;而索溪峪的王岩瀑,就像三五女郎在唾珠嗽玉。

由此是证,瀑布,是山的舌头,娴静优雅的索溪峪,它的王岩瀑,自然是轻声曼语的。

从远处走来,自有一种魅力,使你屏息静听唯恐脚步鲁莽,把一潭碎玉惊散。

悄悄凝固了似的绿雾,探头四望。

虽然一时还找不到那倩影,而微风飒沓,树叶轻颤,总不免遐想联翩。

就这样,按着心,蹑手蹑脚,逐渐走近它,像走近一尊呼吸着的维纳斯雕像。

即使心里有了这样的准备,还是不觉被它的冷艳所惊绝,王岩洞瀑布真是一个东方的维纳斯,它用透明的绿玉雕刻而成,半躺在山崖上,双眸微闭,仿佛有点醉意。

那轻拢着身躯的蝉翼明纱,飘飘曳曳,那手臂和颈间的璎珞,累累垂垂,云一般,雾一般,氤氲,飞逸,最后盈盈坠落,堆垛在碧玉盘中。

大概从没有风来骚动,没有光来惊扰,王岩洞瀑布养在索溪峪的深闺,气度果然涵蕴得动人心魄。

我和其他游人,都呆立在潭边,仰面承接那琉璃般透明,倾身奔来的美。

常有迸飞的玉屑,带着冷然的声响,芳香的气息,沁入我的耳目。

这时,四面峰峦夹着蓬松的肥沃的绿,一齐向我围拢过来,恍惚之间都成了绿瀑,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

索溪峪的浓绿,就这样通过王岩洞的瀑布,沉入了我的心底。

21.第一段末说“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

”它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对下文写王岩瀑所起的作用是(3分)

22.第二段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了各个瀑布的“个性”,请据此自己用简洁的词语分别直接概括各个瀑布的特点。

(每个不超过四字)(6分)

(1)雁荡山的大龙湫:

(2)黄果树瀑布:

(3)黄山人字瀑:

(4)索溪峪王岩瀑:

23.第四段把王岩瀑比喻为“东方的维纳斯”,其中把流溅的瀑流比为和。

而最后作者说:

“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

””浓绿……沉入了我的心底。

”那么,作者心中的“绿潭”装的是什么?

或者说“沉入了我的心底”的是什么?

(5分)

答:

2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七个自然段,每段都突出景物“绿”的特点,格调雅健雄豪。

B.作者切入角度小,只选取索溪峪中的一个景观,集中笔力描写王岩洞绿瀑,这就从布局谋篇上为本文的短小精悍作了保证。

C.文中作者用大龙湫瀑布、黄果树瀑布、黄山人字瀑做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王岩洞绿瀑鹤立鸡群,高出一等。

D.作者在第三、四段写景状物时,由远及近逐层描写王岩洞绿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迷人景观。

E.作者记叙游踪和眼前景物,通过描述、渲染、烘托、升华,抒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

答:

()()

哲理性散文

(五)生命的问号

田彩虹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

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

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

“喔!

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

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获“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

”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是不在乎地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

”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

”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

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9.请根据四种人对“一颗有毒的树”的态度,依次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4分)

(1)。

(2)。

(3)。

(4)。

10.

(1)对“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怎样?

(2)文末作者问“你认为人生像什么”,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想象“人生是什么”。

(不得只是抄摘文中的语句或重复文中的内容)(6分)

答:

(1)。

(2)

11.

(1)文中划线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2)它跟上文哪一种说法相呼应?

(4分)

(1)。

(2)。

12.下列对文章的评价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的开头以“有毒的树”喻生命中碰到的危机,很贴切、形象。

B.作者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行为、心态,为下文谈人生的问题作铺垫。

C.文中对“有毒的树”的态度和对“人生是什么”的回答,分别都提到了四种人,作者分别否定了其中的三种人。

D.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和常听见的言论,对生命进行探索,使抽象的命题既具体又生动。

E.本文作者告诉人们,面对“生命的问号”,勇于追求,敢于进取,“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才是正确的答案。

(六)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是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

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他遇到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了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1.揣摩开头一段中划线的语句。

(1)“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2分)

(2)“我不敢说生命像什么”,其实,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回答,生命是

(3分)

22.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语句,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23.最后一段,作者说“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这是为什么?

(3分)

(2)联系全文,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快乐”?

(不少于三方面,3分)

答:

(1)

(2)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题目中的“谈”与茅盾的《风景谈》中的“谈”一样,不是指一般的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某一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文中的2、4两段,虽然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目的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C.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拚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D.第四段中的“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了经过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