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327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docx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

学院:

文史学院

班级:

08级历史三班

姓名:

高子栋

指导教师:

聂甘霖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4日

 

论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

 

摘要:

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的世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犹太人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迫害,没有人同情他们,也没有人去在意他们的感受,有的只是压迫,屠杀。

关于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的问题一直是历史学界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宗教、经济、政治、社会、自身这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来加以分析,以期对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关键字:

西欧;反犹主义;根源

 

目录

一引言

(1)

二宗教根源

(2)

(一)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矛盾

(2)

(二)基督之死

(2)

(三)犹太人宗教上的排他性

(2)

(四)教会的漠视与反犹思想教育结果(3)

三经济根源(3)

(一)犹太商人在手工业和商业上的优势(3)

(二)放贷业的经营(4)

(三)犹太人在经济上的双重标准(4)

四政治根源(5)

(一)统治者讨好教会(5)

(二)犹太人的客民身份(5)

(三)犹太人被当做替罪羊(6)

五社会根源(6)

(一)种族之别导致的仇视(6)

(二)双方生活习惯的差别(6)

六自身根源(7)

七结语(7)

参考文献(7)

一引言

反犹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持续几千年,尤其以西欧为盛,它的本质就是以整个犹太民族为对象而掀起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犹太人的全面排斥,甚至是敌对。

古犹太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天的中东巴勒斯坦地区,但是他们并未在这里长久居住,从公元前1700多年因大旱而逃往埃及,以后又因不堪忍受法老的迫害而重返故地,与当地的迦南人多次战斗,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并定居下来,开始短暂的和平生活,然后经过混乱的士师时代,最终由扫罗王统一整个犹太民族,建立以色列王国,此后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达到极盛。

但此后转衰,先后历经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最后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所灭,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悲惨的流亡生活。

特别是到了中世纪,整个西欧都笼罩在基督教的世界里,而西欧又是犹太人主要的聚集地,因此在西欧社会里,上至君主,下至普通的民众,以及庞大的教会势力对他们都极尽迫害。

包括宗教歧视、人身的攻击侮辱、职业限制、建立所谓的“隔都”、驱逐杀害等等,而这种迫害在十字军东征时达到了高潮,在教皇的煽动下,无数的西欧人在打倒异教徒,解放圣地的号召下准备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巴勒斯坦,而在第一次的东征中,在教皇乌尔班二世的鼓动下,一帮贫民十字军在“隐士彼得”的带领下并未去攻打穆斯林占领的巴勒斯坦,而是向在他们身边的犹太人开战,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可笑的逻辑:

既然十字军是为了打败异教徒,清除上帝的敌人。

而可恶的异教徒犹太人就在身边,打败他们同样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得到上帝的宽恕,因此西欧的犹太人在这次运动中饱受苦难,成为基督徒发泄仇恨、掠夺财物、屠杀迫害的对象。

而在公元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将所有的犹太人全部烧死,遇害者多达三四万之多。

十字军东征可以说是整个西欧反犹运动的转折点,以前虽然也有,但一般仅限于小规模,而至此之后,西欧大规模的迫害犹太人的行动开始愈演愈烈,甚至有整个国家将所有的犹太人全部驱逐的事件。

犹太人被看做一个邪恶的低贱的种族,一切的压迫都是它应得的。

“对于活着的人,犹太人是死去的人;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资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他们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

”[1]犹太人遭受的这种悲剧随着时间的推进成为一种文化定势,附在他们身上一千多年,直到1948年犹太建国才逐渐消除。

何以这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悲惨遭遇发生在犹太人这个可怜的民族身上呢?

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二宗教根源

基督教与犹太教一脉相承,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从犹太教的一个叫“拿撒勒派”的小宗派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基本上继承了犹太教的神学观念,起初也受到了统治者罗马帝国的排斥压迫,但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消除了犹太教极为严格的种族优越论,发展为一种世界性的博爱的平等的宗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基督教慢慢为统治阶级罗马帝国所接受,成为了官方教学,以后演变为整个西欧的主体宗教。

这与一神的犹太教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矛盾

成为统治者的基督教自然千方百计的要与自己的母亲犹太教保持距离甚至是刻意诋毁,以保证自己在神学地位上的优越感,以便于吸收更多的信徒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淡化犹太教对它的影响。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基督教的创始人们将犹太教的经典《圣经》称之为《旧约》,而他们自己将添加的部分称之为《新约》,其意即上帝与犹太人所订立的约定已经过时失效,现在上帝要与基督徒们另外订立了新的约定。

这与极度排斥其他宗教的犹太神学观产生了冲突,双方分歧不断加大,信徒们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拉越大,因此在西欧时有发生歧视甚至迫害犹太人的事件。

(二)基督之死

根据《福音书》记载,“拯救受苦受难的大众的弥赛亚基督耶稣就是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被罗马总督彼多拉判处在十字架上钉死,死后复活上了天堂,”[2]书中极力渲染彼多拉不愿处死耶稣,但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祭祀的压力下,性格软弱又缺乏主见的他被迫处决耶稣。

这样的内容虽然后来经学者考证系伪造,但在当时却是真理,因为《圣经》是神圣的、不可更改的,这就为双方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每一个基督徒都被告知不要忘记这样的血海深仇,每到复活节前后都会有耶稣受难的节目演出,然后基督徒们群情激奋,到处集会示威,迫害犹太人。

(三)犹太人宗教上的排他性

犹太教作为一个古老的一神教,它的教义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十诫》中的第一诫就是:

‘除了耶和华以外,以色列人不可以有别的神’,这就直接排除了其它的信仰可能。

同时犹太教教义中还极力的宣传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上帝只会赐福给犹太人。

”[3]而且还经常宣传,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在宗教上的优越感,认为上帝的宠爱只会眷顾他们,自然就低看其它宗教和种族,这种做法不仅使犹太教成为独一的宗教、犹太人的宗教,而且使其它的非犹太人感到被忽视,被刻意贬低,这样就引起了其它的种族对犹太人的误解和憎恨,可是这种观念却给犹太人和其它种族之间造成了隔离感,双方的成见不断加深,仇恨日渐加大,于是那些混居在同一个地方的双方经常大打出手,成为难以解决的难题。

(四)教会的漠视与反犹思想教育结果

虽然对犹太人的迫害一般是由普通基督徒动作的,教会并没有直接煽动民众去这么做,“但不可否认的是教会对犹太人的敌视使他们在很长的时期内对普通信徒的反犹主义教育乐此不疲,犹太人的顽固不化和难以同化使他们潜意识把他们当做对手和敌人,将很多坏的事情硬按到犹太人的身上,是民众很容易就产生对犹太人的恐惧和憎恶。

”[4]本笃会的修道士皮特就曾对法王路易七世说基督徒不应该杀犹太人,但他接着说:

“上帝并没有意愿以死亡的惩罚方式解放犹太人,而是以比死亡更坏的方式来惩罚他们。

”[5]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使得在特殊的环境下容易被统治者利用来屠杀犹太人。

三经济根源

犹太人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欧洲主流社会的异教徒,他们在经济上的表现加深了基督教的憎恶和敌视。

高中课本上有篇课文叫《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名篇之一。

“书中的夏洛克正式犹太人的代表,是在欧洲社会中“客民”、“异教徒”、“放贷者”三位一体的形象,”[6]虽然书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情景描写可以说是当时真实历史情况的再现。

剧中基督徒对夏洛克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中世纪基督徒对犹太人复杂的心境。

(一)犹太商人在手工业和商业上的优势

中世纪的欧洲是以分封采邑为主要形式的封君封臣的等级制度,犹太人作为外来者是没有资格拥有土地这种资产的,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手工业和商业并在这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中世纪的中后期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犹太人的手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在近东以及南欧的广大地方都有着犹太人的身影。

他们在印染、玻璃制造、刺绣等等许多行业都有突出的成就,犹太人的技工团体实力强大声势浩大异常,并且与基督徒的技工团体竞争激烈。

犹太人还到处经营着商业,欧洲各地市场上都可以看见犹太商人的影子,不仅如此,他们还经营着国际贸易,他们的天然优势便是散居各地,他们利用这种巨大的优势成为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国家、欧洲与亚洲国家、斯拉夫东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人而从中获利。

犹太商人也成为了一个代名词。

成为西欧基督教徒的对立者。

(二)放贷业的经营

随着犹太商人在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欧国家对犹太商人开始了各种商业活动的限制,使得犹太商人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很难发展,而且二者的发展又促使经济领域内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因势而为,犹太商人转向了放贷业,在中世纪的欧洲和亚洲,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不允许经营放贷业,而犹太教则只是不允许内部经营,对犹太人以外的其它教徒是可以经营的,因此欧洲社会上向犹太商人借贷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王公大豪,也有底层的普通民众,但在犹太商人六亲不认的剥削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日益贫困,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的形象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历史的反应。

(三)犹太人在经济上的双重标准

犹太人作为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他们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们在经济上的不同标准使得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矛盾不可调和。

中世纪开始基督教徒就被禁止从事放贷业等有息贷款活动,而犹太教徒则不在此列,于是他们便经营着放贷业,但《圣经》中对借贷是有规定的,《出埃及记》说: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往,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

充分体现出犹太人内部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亲人般的情谊,但这种规定只在犹太人内部才会有效,对外则都不成立。

因此不可避免基督教徒成为了犹太商人剥削的对象,这种行为使得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虽然犹太人遭受迫害,基督教世界的不公正对待是主因,但不可否认,犹太人采取的这种双重标准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使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斗争。

不可否认,犹太人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无可厚非,这是他们自身能力经营的结果,但是他们利用这种优势剥削、压榨基督教徒,使得这一切成功都不再完美,而基督教徒的反抗也不再那么可怕,西欧的普通民众愈加贫困,对犹太人的仇视愈强烈,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仇杀,此外上层统治者也利用这种形势加大对犹太人无止境的敲诈勒索,这加剧了犹太人的经济窘境。

作为一个在别人国土上的客民,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所以的犹太人必须要缴纳大量的金钱和税额才能得到一席居住之所。

“他们得缴纳名目繁多的人头税、保护税、特别税、通行税、结婚税、生产税、葬礼税甚至是祈祷税,以及不计其数的规费和捐赠以换取基督徒恩准居留的许可。

”[7]可以看得出,欧洲一波接一波的驱逐犹太人的事件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对他们的仇视和报复,更是由于这种动作有利于向犹太商人勒索钱财,将他们驱逐出去,然后再让他们缴纳大量的钱款以特赦的名义召回来。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犹太人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各国统治者和教会的利益驱使中艰难度日。

著名的犹太启蒙思想家摩西门德松抗议到:

"他们捆绑了我们的双手,然后抱怨说我们没有利用双手去劳作。

”[8]

四政治根源

犹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种族散居在西欧各国,他们联系紧密,互帮互助,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特殊的团体,这引起了西欧统治者的不满,因此政治上的压迫也随之而来。

(一)统治者讨好教会

在中世纪西欧社会里,基督教是唯一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建立了足以和世俗王权相抗衡的庞大教会。

他们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和坚持自己信仰的犹太教徒产生了矛盾,而犹太教徒的坚守有时候让他们毫无办法,就这样,世俗的统治者为了迎合基督教会,以期得到教会的支持,便极力压迫犹太教徒,运用敲诈、勒索、驱逐等等手段将犹太人逼到绝境。

(二)犹太人的客民身份

犹太人身处异乡,没有政治上的保证。

“从罗马帝国时代的律法开始,历经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会法规和日耳曼约法,三者构成了犹太人客民身份的法律保证。

”[9]在罗马律法时代,犹太人还拥有比较广泛的权利,如从事宗教的活动,享有公民权,以及极其自由的司法独立权。

但到了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符合自身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本来目的是约束基督教徒,但实际上却是加紧限制犹太人的各种已有权利。

更可怕的是它给普通基督教徒勾勒了一个卑微的、低贱的犹太民族形象,使得反犹意识深入人心。

然后是日耳曼约法,日耳曼民族来自中北欧的蛮荒之地,非常好战,在四五世纪的时候击败了罗马帝国,此后他们的统治也带到了那里,日耳曼民族有一个习俗,就是向来自异地的其他民族提供保护,免遭杀害,保护其财产,这样犹太人就成为了受日耳曼人保护的“异乡人”。

犹太人头顶着这种“客民身份”生活在西欧,但这种享有的永恒的保护只是暂时的,当他们有价值的时候,是受保护的,但一旦失去了价值,便马上成为不受保护的弱小者而四处流浪,经常被驱逐,这就是客民的悲哀。

(三)犹太人被当做替罪羊

中世纪的西欧矛盾重重,利益纠葛,王权与教权之争,加上普通民众生活的困苦,使西欧各国斗争激烈。

但无论是世俗统治者还是教会在自身利益受损或是民众反抗难以平息之时,都不约而同的将矛头对准犹太人,将一切的不幸与罪恶加在犹太人的头上,使犹太人成为了邪恶的化身而四处受敌,成为了可怜的“替罪羊”。

到处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过着悲惨的生活。

五社会根源

犹太人遭受了几千年的迫害,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客民,但他们始终有一个信念,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总有一天会回到他们的‘应许之地’,而将其他地方视为临时的居所,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聚族而居从而免受来自基督教徒的欺侮,而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了加大对犹太教徒的控制,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

“限制犹太人的宗教崇拜,禁止犹太教堂的建设,犹太人必须穿特定的衣服,佩戴特殊的标志,住在指定的区域内,到了十六七世纪,犹太人被迫居住在特定的隔离区内,也就是‘隔都’。

”[10]高墙环绕起来,有基督教徒在门口把守,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权利,佩戴各种耻辱性的标记,不可任意走动,长期的隔离下,双方的语言也产生了障碍,更加加剧了双方的交流难度。

(一)种族之别导致的仇视

长时间的隔离,双方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各种不可理解的看法便产生了。

每当欧洲产生什么危险的事情或是遭受危害而难以理解时,犹太人便被冠以罪恶的化身。

十四世纪的时候,整个西欧被黑死病笼罩,各地大批大批的死人,而民众难以理解,因此犹太人就被打上了邪恶的帽子,认为是犹太人撒播的病。

由于犹太人比较重视个人和公共的卫生,医疗水平也比较高,加之和基督教徒的接触又比较少,因此他们感染病的机会很少,而当时欧洲大量的死人,这样就遭到了基督徒的仇视,大规模的杀害犹太人的活动便兴起了。

当时在整个欧洲,各地遭受屠杀的犹太人不可计数。

(二)双方生活习惯的差别

随着双方的隔膜越来越深,加剧了整个西欧世界和犹太人的猜忌,由于在生活习惯、传统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等都格格不入,在信仰上又固守自己的犹太教信仰不更改,成为了主流世界的异教徒,因此被丑化的犹太人形象便越来越丰富。

在各种文学作品和传说中,犹太教徒被刻画成魔鬼的门徒,什么坏事都和他们有关,有的被刻画成了大坏蛋,各种不可想象的形象都是犹太人。

到了十三世纪,遍布整个西欧世界的教会和异端裁判所以各种残酷的手段杀害犹太教徒据学者统计,“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异端裁判所存在的三个半世纪中,这两个国家就有四十万犹太人受到审讯,其中有三万多人被处死。

”[11]不愿改教的犹太人受到了强烈的排斥和打击,成为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者。

六自身根源

犹太人在一次次遭受的苦难中并没有弱化自己的宗教情感,相反越来越强。

从古代最开始的苦难的时候,摩西的戒律就奠定了最初的犹太人自我认同意识,根据《圣经》,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选民,是优越于其他任何民族的超然存在,上帝只会赐福给犹太人。

即使遭受一定的苦难,那也是上帝让他们受苦,总有一天上帝会让他们上天堂的。

就这样,“在各种罪恶的迫害面前,犹太人始终是面带着笑容,他们更加认同自己这种优越的地位,”[12]这种行为更加使得基督教徒仇视他们,憎恶他们。

从而双方的矛盾就这样越来越深到不可化解。

七结语

纵观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中世纪的这种大规模的反犹太人的活动也是罕见的。

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宗教、经济、政治、社会、自身因素是相互交织的,但其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宗教是其中的最核心的因素,它是反犹主义思想最原始的动力,影响了整个西欧民众,为后来的反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宗教上的矛盾的不可调和从而导致了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种矛盾在不断的发展中日益升级,宗教上的敌视,经济上的掠夺,政治上的压迫,社会上的歧视,自身的傲慢相互纠缠,产生的这种危害性、残酷性历史罕见。

这种大规模的对犹太人的迫害在往后的历史中仍然蔓延,使犹太人的苦难不断延续下去。

作为我们后来的历史中人,我们不能仅仅从中看到他们的苦难,杜绝这种不合理的迫害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深层次的原因,从源头上根除,吸取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沟通,消除种族之间的对立和和偏见,共同发展进步,无疑这是更有意义,更符合历史发展进步趋势的。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