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14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docx

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究精选

差异化竞争与特色办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竞争策略及路径

差异化竞争与特色办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竞争策略及路径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场域,同时当前我国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同质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在同质化竞争中,在经费、招生及就业、人才引进、科研等方面均处于弱势。

因此,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是其在竞争中能够取胜的不二选择,而特色办学是差异化竞争的有效路径,其要点一是地方性,二是独特性。

为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立足区域,科学定位;以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打造特色新专业,吸引生源;探寻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区域特色课题;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分层次、分类别地建设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趋同化差异化竞争特色办学

  [作者简介]李斌琴(1980-),女,福建福安人,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卢志成(1979-),男,福建南靖人,嘉应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高等体育教育。

(广东梅州514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gd10xjy02)和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专业设置模式改革的视角”(项目编号:

2010tjk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08-04

  一、高等教育:

一个充满竞争的场域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为了生存与发展,任何组织都要面对来自外界的竞争。

同样,竞争已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诚如加里·贝克尔所说:

“无论是推动教育发展,还是促进啤酒生产,我都相信竞争的巨大作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世界领先,而这个领域是美国竞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领域。

”①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过去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政府的调控为主,国家对高等教育大到立法、规划、评价,小至高校的办学目标、培养计划、机构设置、人事安排、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均通过各种制度予以严格规定。

在此背景下,高校依附于政府,并无实际办学自主权,只需依政府的指令行事,而无须太多考虑外在的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计。

因此,大学之间虽存在一定的既得利益冲突与矛盾,但作为资源拥有者与调配者的政府在主观上鲜有让大学进行竞争的意图。

作为非完全独立的行为主体,大学也基本上没有竞争的想法和欲望,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竞争有意无意被掩盖了。

②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与优胜劣汰原则被逐渐引入,大学作为独立的法人办学实体已经得到承认及规模扩张后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大学也正逐步失去过去政府提供的全面保护,必须走向市场,通过竞争获取资源。

竞争既是大学获取“稀缺资源”、战胜对手的手段,也是现在乃至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方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是这个竞争大潮中必须参与的一个重要支流。

  

  资料来源:

赵应生、洪煜、钟秉林发表在《教育研究》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一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竞争中的弱者

  我国现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62所,而目前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趋同,这在其发展定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均有体现。

如,定位向“985”“211”大学看齐,争当“一流”、争变“研究型”;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专业高度雷同等。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趋同的后果就是大家在同一平台内进行同质化竞争,争夺有限的办学资源。

而事实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同质化竞争中是没有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的。

因为各级各类高校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位置是有高低之分的,高校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位置高低既有办学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其维持和获取办学资源能力的强弱。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普通高校2358所,高等教育场域“是一个等级严格的金字塔式的系统,自下而上分别是民办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地方专科学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重点高校、百余所211高校、三十余所985大学、8所所谓‘重中之重’的985大学,最后是位于塔尖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③对处于高等教育场域底部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获取办学资源方面与处于高等教育场域顶部的高校有较大差异,成为竞争中的弱者,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政府经费投入:

亲疏有别。

当下,我国高办学经费的投入虽然正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依然是主要部分。

在教育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依据是其在高等教育场域位置高低,选择“亲疏有别”的重点投入政策。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部属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高校则由地方政府承担。

④地方院校受地方政府工作财力不足的制约,经费保障水平与中央部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且二者之间有扩大之势(如右表所示)。

除此之外,对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顶部的“211”和“985”工程项目的高校还能从政府获得“超国民”待遇,得到额外巨额资金投入。

如,在“985”工程一期项目的“2+7”格局中,定位于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和清华,三年时间内从教育部各获得18亿元的投入;其余最初定位“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中国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也从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或者中央部委获得三年10亿元左右的投入。

⑤在长期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大幅度的经费支持对高校的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众多地方高校受经费投入水平的制约,仅能维持基本运转,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费严重不足。

  2.招生被“忽视”与就业受“歧视”。

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教育金字塔体系,使得不仅政府根据这个金字塔体系进行教育规划,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社会如家长、考生、用人单位也以此为标准自上而下考量大学的“优劣”。

在他们眼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北大、清华及其他“985”“211”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层次。

学生进入这类大学学习,不仅是家长培养子女获得阶段性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将来可能比进入处于金字塔底部“一般”院校的学生有更好的出路。

因此,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院校自然是考生、家长们报考的首选,而位于底部的地方院校则往往被“忽视”。

这也使得一些地方院校开始陷入了“生源危机”,不得不降低投档分数线方能勉强完成招生指标。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依据高校在金字塔体系中的位置高低判别毕业生质量“优劣”,毕业生的“出身”对其就业极为重要,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受到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其就业率也明显低于211、985院校。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年)》的调查显示,2007届、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90%,非“211”院校毕业生则为90%、87%。

  3.人才引进:

缺乏吸引力。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是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此,各院校出台了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安排配偶工作等优惠政策吸引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地级市,有的甚至是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城市。

无论是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院校的财力、办学条件、学科建设水平、科研基础与氛围、工作环境、发展机会都与一些重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众多高层次人才宁去大城市的专科院校也不愿落户在小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

不仅如此,既有的人才亦有可能留不住,或被其他院校挖走,或读博离校。

  4.科研竞争:

先天不足。

由于大多地方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的专科办学阶段,科研基础条件差、对科研工作不重视,地方院校的科研普遍起步较晚、起点较低。

这使其科研竞争力明显落后于“211”“985”大学,突出反映在其承担的课题上。

如在2006~2010年公布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地方院校承担的数量不到1/4⑥,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的更少。

  三、差异化竞争: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性选择

  面对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竞争及其弱势地位,如何突出重围?

选择何种发展战略?

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作出抉择的问题。

在自然界,处于同一生态位的各物种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竞争,生态位重叠程度越严重,竞争越激烈。

此时,为减缓竞争压力,处于同生态位的物种会选择生态位分离或移动的方式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关系方面,倾向于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即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使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

  在社会领域,差异化竞争已是经济学、管理学各学派研究的重点内容。

这主要源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出的伯川德悖论(Bertrand-Paradox),该理论认为两个以上的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以不变的规模收益生产同类产品,以边际成本销售,会失去获利空间。

回避伯川德悖论的最现实和最常见的做法是实现产品差别化。

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差异化竞争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教育组织的研究,用来分析院校的发展。

高等教育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又受其制约,而社会发展又是复杂、多样性,其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再加之我国的区域、城乡之间在社会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等教育只有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才能灵活应对这一多样化的外部环境。

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学生的个人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亦是多样性的,大学也应差异化发展,以满足社会个体的多样化需求。

伯顿·克拉克曾经断言,“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⑦。

也正因如此,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已成为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办学的共识。

从本质上讲差异化竞争就是追求独到之处,以特色求发展。

⑧潘懋元先生也说过:

“每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

”虽然,当下对何谓办学特色有不同的理解,但可简单地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这应该是对差异化竞争的最好诠释。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在高等教育场域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需讲求差异化竞争策略,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寻求合适的发展空间,强化自身的独特性、稀有性,走出发展初期的向金字塔顶端的院校模仿的泥淖,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劣势,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比较优势,提高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特色办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差异化竞争的路径

  总的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特”,要体现两点:

其一,地方性。

即面向地方,立足区域。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即为其使命,脱离了这一点,新建本科院校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生存和发展之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且各具特色。

不同区域在文化积淀、经济发展重点及社会发展战略上的差异,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服务社会的理想,形成自身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正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结合区域发展现状,确立服务重点,进而突出特色,最终形成服务地方的特色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其二,独特性。

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管在其办学定位,还是专业设置、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都要和研究型大学、高职等其他类型院校有所区别,为自己争得在竞争中取胜的机会。

因此,具体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要通过走特色办学之路实现差异化竞争战略,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区域,科学定位。

办学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与目标追求过程中形成的。

但若无合理目标与科学的定位,不仅难以形成特色,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大学并无实际办学自主权,这也导致其“无目标办学”,以致一些院校经过几十年发展仍“原地踏步”。

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应立足区域,科学定位:

首先是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位置,即学校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即使未来办学层次提升,获得硕士点博士点,招生面向扩展,但是社会服务面向与发展空间仍主要是学校所在区域。

其次是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色办学,强化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重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服务,并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获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如广东嘉应学院的办学宗旨是“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其定位为办出“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特色。

基于此定位,嘉应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的活动,2008~2009年该校受当地兴宁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为其制定《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兴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以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打造特色新专业,吸引生源。

社会需求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专业的设置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

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只有密切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迎合地方社会需求方能创出特色。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大相径庭,各有特色,这对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自然会有不同的要求。

尤其是一些区域的重要产业往往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需要特殊的技术、人才。

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其区域的优势,积极主动搜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置特色专业。

如福建龙岩学院根据当地煤炭资源丰富,需要大量研究、开采煤炭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现状,果断地增设了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并与福建省煤监局、省安监局合作办学。

龙岩学院为煤炭企业培养定向人才,而企业则为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学生提供学费、专业奖学金,并分配工作。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很快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成为龙岩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专业。

  3.探寻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区域特色课题。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职能之一。

受办学条件等限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机会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院校在科研方面可以无所作为。

地方院校完全可面向区域特色文化,以研究区域特色课题作为科研的突破口。

一是寻找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区域特色文化。

如广东嘉应学院依托地处客都梅州的区位优势,成立客家研究院,其客家文化研究作为一项特色在海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也因此成为获批准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

二是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开展特色“产、学、研”课题研究。

地方院校对教师科研项目的考核应淡化“级别”,鼓励教师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从事直接为区域经济生产服务的应用型课题研究,将科研拓展至当地企业,形成自己的区域性科研特色,并以此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和科研项目与资金,实现院校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

如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成立“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将其打造成校、企联系的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桥梁,对煤炭行业的重大课题展开技术咨询,针对企业对不稳定煤层开采技术迫切需求和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确立研究课题,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福建省龙岩市煤炭资源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紧抓煤炭行业特点及专业特色的研究,带动了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科研的长足进步。

  4.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为地方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特色办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其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课程体系设计突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计是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确定的,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而满足社会需要。

为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区域社会发展需要;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规格、目标设计,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框架,构建科学、协调、可操作的课程体系;在形式上应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学生自主选课权,以拓宽其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体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筑实践锻炼平台。

重理论、轻实践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对于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特色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合作平台,满足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的需要。

如嘉应学院通过建立定向人才培养基地与当地企业长乐烧酒业公司开设“长乐人才培训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开设“移动人才培训班”,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契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发展需求,打造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平台,为学生开展学习培训、营销实操、企业实践等项目,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就业能力。

  5.分层次、分类别地建设师资队伍。

不管是区域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还是特色专业的建设、特色课题的开展及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后都有赖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归结为师资队伍的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在这些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是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人才紧缺,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梯队对特色办学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也是个考验;二是教师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紧缺,有的老师固守已有的理论研究,不愿拓展在实践能力和应用性方面的研究。

因此,为更好地实施特色办学,落实差异化竞争发展策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紧紧围绕学科建设需要,以优化结构为目标,有针对性、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建设师资队伍。

对于前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

一是引进与培养并举。

一方面,建立特色学科带头人引进的保障机制,确保特色学科建设投入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引进外来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内部培养也不可少,毕竟现有的教师对于学校的特色办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更多的积累与准备。

二是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把大力培养青年学术骨干、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学校的长远规划做准备。

如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三年为一周期,并给予相应的专项科研经费,即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是做好柔性引人工作。

对于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必尽求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即可。

对于后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将教师下放到企业进行挂职,特别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引进人才时要加强对其应用性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特别注意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是否适合相应专业、满足该专业的需求;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可以与地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和协议,定期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学,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注释]

  ①朱科蓉.竞争——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核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2):

88.

  ②别敦荣.我国地方大学的使命与发展战略[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4.

  ③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1):

178.

  ④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10):

5.

  ⑤宋维强,廖媛红.大学竞争的政治学分析:

以“985工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27.

  ⑥孙继英,刘兆文.地方院校的科研竞争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152.

  ⑦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07.

  ⑧刘新荣.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1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