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农业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925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部分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部分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部分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部分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农业1.docx

《第三部分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农业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部分农业1.docx

第三部分农业1

【第三部分农业】

一、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生产历史)。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热量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6、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入手。

如: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热量充足,降水较少,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东水西调工程提供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业与畜牧业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

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

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中国。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2)地形平坦(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3)水源充足

(4)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5)人多地少,饮食习惯

以米饭为主

(6)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

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2、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比较充足)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水平高

(6)农业科学技术发达

 

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对我国牧区借鉴:

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

1、典型地区:

四大牧区:

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2、区位因素:

(1)有利区位因素:

A、自然因素:

草场面积广阔;内蒙古草原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B、社会经济因素:

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

(2)不足区位因素:

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二)乳畜业

1、典型地区:

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2、分析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湿润,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不利于种植业成熟,

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四、混合农业: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的现代混合农业,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中国“丘上林草丘间塘,

缓坡沟谷果鱼粮”模式。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优点:

①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②农民可以灵活、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

③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优势条件:

盆地地形,地广人稀,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机械化水平高;

不足:

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解决措施:

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1)区位因素分析:

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

土地类型多样;气象灾害多发;

不足:

生活能源短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

(2)、整治和发展方向:

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

开发优势资源;

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5、我国部分区域农业特色及区位因素分析:

(1)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

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3)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水旱灾害严重

(4)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5)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6)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五、其他

(一)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1、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2、主要分布:

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3、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种植园农业为主的一些国家

(1)经济结构特点:

以热带企业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2)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加强“南南合作”;

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城市郊区:

如:

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

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

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今后的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三)世界部分地区农业特色及区位因素分析

1、.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2.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大自流盆地)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3、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四).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

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五).复种指数问题:

1、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冻土广布

2、澳大利亚复种指数的原因:

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

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3、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第四部分】工业

一、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

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

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

史条件、政策。

环境因素:

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

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二)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

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

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二)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的地区

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的地区

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的地区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可分为联系、联系。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现象。

集聚有利意义:

1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2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3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4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

3、工业地域: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

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分散: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

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

工业分散的原因:

1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

2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区位优势:

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5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1)辽中南工业基地(见后面)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

濒临渤海,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②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

(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

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

长江入海口,国内海运航线的中间点,地理位置优越。

②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

政策扶持;农业基础好等。

不足:

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

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靠近港澳地区,临近东南亚

(2)自然因素:

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

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

不足:

能源、资源不足

三、传统工业区

1、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资源基础上,以、、、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一)德国鲁尔区

1、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

A、;

B、;

C、;

D、;

E、。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

(2)煤炭的能源地位

(3)世界性钢铁

(4)的冲击

(5)用地、环境

3、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

A、;B、;

C、;D、。

(二)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平坦;以辽河为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国家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环境污染大。

2、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4)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5)治理环境污染。

(三)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

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

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四、新兴工业区

1、分布:

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2、新兴工业区的典范(世界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

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以大学和科研院校为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②灵敏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③以大型机场和高速公路网络为主的便利运输条件。

④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第五部分交通】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比较

①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灵活性差。

②公路:

发展快,应用广,地位日趋重要,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③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④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⑤管道: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网中的线

(一)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1、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

2、自然因素——制约因素;

3、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⑴地形:

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

⑵地质:

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⑶气候:

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

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⑷土地:

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从人文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⑴经济:

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2)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3)政治:

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4)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⑸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二)案例:

南昆铁路区位分析: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为我国西南通往沿海地区开辟一条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②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三、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一)点的区位因素的分析

1、航行、停泊条件:

水的深浅、泊位多少、避风条件、有无封冻、淤积状况等。

2、筑港条件:

地形特点

3、腹地条件:

范围大小、经济水平、交通条件

4、依托的城市:

经济实力

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城市决定港口的发展。

(二)案例:

分析荷兰鹿特丹港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位于莱茵河河口,江海相连,冬季不冻,航行、停泊条件好;

②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优越;

③经济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

④欧亚大陆桥的西端,交通方便。

⑤以鹿特丹为依托

四、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

扩展,这些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例如株洲是沿发展起来的。

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的变化。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

的变化。

例如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和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的演变,例如大运河沿岸的城市。

3、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也有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为原则,建立

【第六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类型

1、环境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2、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等

3、资源枯竭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等。

3、环境问题在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

4、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其原因是:

环境承受和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a)产生的原因

从产生的机理看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从具体的角度看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可持续发展

1、关系思想演变四个阶段

①史前文明——人类适应(依赖)自然时期。

境问题不明显

②.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现局部的生态破坏

③.工业文明——人类征服自然时期。

地矛盾尖锐时期

④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4、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