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920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docx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

【篇一:

职高语文职业模块教案】

第一课我很重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运用的主要材料,从而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通过研究标题、抓住主旨句等方法,归纳文章中心,领略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一无二,从而认识生命的可贵,珍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关注自己内心生活的品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别轻易贬责自己,树立生活的自信心和对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

3.从对文章结构及语言等的分析,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分析结构、品位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结构、理解语言的能力。

?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证明自己很重要,从而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结构美,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

?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播放视频:

《千手观音》,请学生看后谈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身体残疾但仍然关注自我,重视自己,珍视生命价值的重要。

优雅曼妙的舞姿、华美灵动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

很难想象,这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他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

21位聋哑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了《千手观音》有关爱的主题。

身为聋哑人,他们尚能克服困难,珍爱生命,演绎出如此的成功,让人惊叹、崇敬。

(二)展示雷锋的名言“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毛泽东所说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及三句名言: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

请同学谈谈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

自我谦虚的态度,面对大众,个人微不足道。

引导:

诚然,谦虚和隐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公认的处世之道,以致于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忽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给自己留下了遗憾,从西方的“人文主义”到今天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是在呼唤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回归,也是在倡导人们更加关注自己,重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文章《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的意识。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了她的散文《提醒幸福》。

三、整体感知

(一)默读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观点。

思路:

开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鼓起信心,肯定“我很重要”。

观点:

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据,为什么“我很重要”,并举例简要说明。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自然)

2.“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承传者,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

(历史)

3.“我”是机遇的产物。

(诞生)

(从“自然人”的角度,谈生命的不可复制和独一无二,强调我不可替代,我很重要)

4.“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不可失却的承载。

(《游子吟》)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高女人与矮丈夫)

6.“我”是替子女遮风挡雨的大伞。

(地震中保护婴儿的母亲)

7.“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感情空间。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社会人”的角度,谈生命的承载和责任感,强调我不可替代,我很重要)

8.“我”是自己事业的主宰。

(刘翔夺冠)

(从“个人价值”角度,珍视自己,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强调我很重要)

(三)归纳小结: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说: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

?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句话和作者的意图一样,告诉我们,人很重要,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一)既然作者意识到“我很重要”,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

明确:

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千年来我们的价值体系都忽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说出“我很重要”会被人认为狂妄自大或大言不惭。

(二)作者从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

2.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

3.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

4.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

原因:

作者和我们都认识到了“我很重要”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三)整篇文章都在说“我很重要”,题目也如此,为什么开头作者要从“我不重要”说起?

1.明确文章起笔新颖,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在强调他人的重要,否定自我;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受批判的观点,文章从反面立意,独特有意义。

2.与后面的“我很重要”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重点。

五、引申探讨

作者用她自己的感受和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她心灵的思考:

“我很重要”,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回归和重要性,引导我们关注自我,实现自我,那么“我很重要”是否意味着“我不重要”或“我最重要”呢?

(一)播放《背起爸爸上学》片断和展示现在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报道,探讨“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

明确:

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还有责任的承载与爱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播放洪战辉的颁奖典礼和展示杨丽娟的报道,探讨“我很重要”与“我最重要”明确:

“我很重要”是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现生命的意义;“我最重要”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是极端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六、生命感言

我,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我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却在于我自己的掌握。

我郑重允诺:

绝不辜负生命。

我们要记住,我不是被遗忘的小草,我是一方独特的风景,因为我真的很重要。

本文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晚年写成的,饱含了他的思想与人生追求,全文文笔流畅,语言精湛,意境深远。

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要从比较高的层次来阅读和理解阐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本文的教学宜采用导读教学法,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体味文章的妙处,并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从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课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要求:

1.文章导入设计应尽量有趣生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索。

2.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语言精湛,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阅读时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层阅读。

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文章基本结构;然后结合罗素的经历及思想理解他的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最后从语言的角度去揣摩、品味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目标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从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建议二课时。

一、导入

现场调查:

你为何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从古至今,人们曾千百次地追问自己:

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匆匆过客;有人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二、了解作者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明确: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2.找出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是什么?

明确:

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分别是: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四、把握精神

(一)对爱情的渴望。

1.请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此段。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

能够给人带来狂喜;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对爱情的追求和在爱情中的遭遇。

明确:

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四次婚姻的变故,每次变故都是因为他的不专情,其第二次婚姻因与一美国记者的婚外情而告终,他与妻子共同创办的学校后来也由妻子打理,其间还与牛津大学

的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后这个学生成为他第三任妻子,这种复杂混乱的感情后被曝光。

当时罗素已经搬到美国,并被任命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

第四次婚姻是在他80岁时,与美国的英文教授缔结婚约。

但他珍视他的所爱,他说:

“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

(二)对知识的追求。

1.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

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数字如何支配万物。

这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人、自然和社会。

2.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学习经历。

明确:

2岁丧母,4岁丧父。

由笃信宗教的祖母抚养。

从小爱冥思。

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入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3.结合罗素及其他名人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热爱知识,热爱读书。

(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1.请学生深沉的朗读此段。

2.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明确: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社会经历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明确:

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他多次发表反战的声明和演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4.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

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

【篇二: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

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

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

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

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

“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

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

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

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

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

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

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

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1.别忙,让我们先在北大校门外驻足停留一下吧!

那里有柔美的未名湖,那里有端庄的博雅塔,那里有埋头治学的伟大学者,那里有潜心读书的才子佳人,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贸然闯入会不会惊扰了那里的宁静呢?

让我们抑制住急迫的心情,暂时停留在外,等候主人的邀请吧。

但我们总得干点儿什么吧?

对了,我们就呆在这儿畅谈我们心中的北大吧!

2.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在上面写下你心目中的北大。

(要求:

可以写你所知道的北大,包括北大历史、北大人物、北大建筑、北大精神、北大景观、北大掌故等;也可以写你想象

中的北大,仍然包括以上几方面的内容。

至于语言的组织,建议大家尽量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比如“那里有?

?

,那里有?

?

”也可以是其它一些句式。

总之,能达到美感的话,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写作阶段(教师巡视)

4.学生发言阶段(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三、补充内容

1.北大历史:

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

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

“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2.北大人物:

李大钊、冰心、邵飘萍、毛泽东、陈独秀、周作人、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谢冕,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3.北大建筑:

燕园、校门、红楼

侧重介绍一塔湖图(戏称“一塌糊涂”)

4.北大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学术前沿,战斗阵地

“科学与民主”的口号

5.北大逸事:

①优秀人物和传统:

a.郁达夫上第一堂课的故事

b.朱光潜评《中国哲学史》的故事

c.北大校园流传的段子

②现实中的北大暴露出的阴暗面:

a.网上有人称“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b.自诩为北大才子写的书名:

《狗日的北大》

c.微分拓扑学教授张筑生之死

d.北大教授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e.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报道

四、理性思考

说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已经变得沉重,兴冲冲的脚步或许已不大迈得开了。

我们分明感到:

北大虽然脱俗,但也难于免俗,甚至还有丑陋的地方。

但“永远的校园”,这又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题目呀!

尽管我们已变得犹疑,毕竟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校门,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审视北大吧!

请大家速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告诉我,把“永远”的原因告诉我。

自由灵魂学生根据文章随机概括

“永远”的原因治学精神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示

独立思想

自由乡土

永远抗争

《成长》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

课前准备的教具: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作者介绍:

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

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

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二)作品介绍:

?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

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即使在今

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新授内容

(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

?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

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

最终的结果怎样?

?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

然后

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

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

?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

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

思考:

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

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

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

2、从全文看,母亲具有哪些性格?

请读出这些句子并进一步分析。

本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交代的?

?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

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

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

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

插叙

?

多丽丝呢?

?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

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

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三、巩固小结

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

四、拓展

回忆、说说:

母亲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细节

课外作业:

1、写出你的座右铭,谈谈你的理解。

2、以“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片段。

要求:

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3、本课的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我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和理解:

只要我们为光明而奋斗,每一个“我”都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

2、学习、领会文章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为什么我很重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来领会文章的主旨。

2、探讨“集体主义”与“我很重要”、“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