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9纪录片纽带的文案.docx
《CCTV9纪录片纽带的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CTV9纪录片纽带的文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CTV9纪录片纽带的文案
CCTV9纪录片《纽带》详细文案
Sinology,汉学,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地球是圆的,这是近代化以来人类才逐渐认清的事实。
在此之前,世界,曾经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文明体。
随着跨文明交流的深入,世界,才真正成为世界。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8集文化纪录片《纽带》借这个意象,重在讲述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的跌宕历程。
全片近50个故事,通过对一个个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
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学术领域。
作为第一部系统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生命历程的纪录片,该片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
摄制组辗转10余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城市,拜访国内外专家学者180余人,从海量的传奇故事中择取、提炼,在力求保持学术底色的同时,兼顾纪录片的故事性规律,使《纽带》集学术性与故事性于一体。
在表现形式上,《纽带》在纪录片中大胆采用黏土动画的再现手段。
黏土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大量依靠手工制作,这就决定了黏土动画具有淳朴、原始、色彩丰富、立体、梦幻的艺术特色。
这种集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特征于一体的表现形式,不仅与《纽带》的整体气息一脉相承,而且实现了严肃题材的趣味表达,大大增强了该片的可看性。
对于《纽带》,专家们给予了较高评价,看看他们怎么说的——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璗:
“《纽带》是目前所见,梳理海外汉学的建立及发展最为深入、质量最高的一部纪录片。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
“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它所形成的智慧与制度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这部纪录片里,你才会从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对持,传统与现代二分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
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李明滨:
“《纽带》的意义在于,不仅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域外汉学界的故事,而且会让更多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只有了解了这种眼光,才能加深我们的自我认知,达到更深刻、更全面。
”
聚焦跨文明对话的纽带,追述、演绎跨文明的交流史,在文明与文明的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照亮彼此的心灵。
在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纽带》将让世界从更新颖的角度和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纽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说得好听,但片子,偏偏却是拍出来、写出来、编出来的!
所以这句话,全当就是听个乐子。
做片子,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特别折磨人。
大气候,小环境,都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不过,这样也好,够刺激,也真有挑战。
一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人曾建议,你就挑什么好玩儿往里面搁什么,反正,“纽带”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想想也对,老大不小了,较什么真呢?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这既是做人本分,也是做片子的常识。
但纠结的是:
真这样做了,反倒却无从下手。
万事,总得有个先后。
关于汉学或中国学,媒体很少有过铺垫或知识普及,如果随意挑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猎奇的知识、另类的人物排列组合,也不是不能干,甚至可能会有好的收视率。
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话,名不正,言不顺,片子对未来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好不容易有人出钱,能让你关注一下冷门的汉学或中国学,如果不从学术价值的角度去考量、构建,似乎总感到有点对不起谁。
我是一个笨人,所以,还是实实在在地做点砖瓦工的活儿吧。
哪怕只是搬块砖呢,也好让后人能踩着向上爬!
于是,我们放弃了那个取巧的办法(不过,也许是错失了一个聪明的选择,谁知道呢?
)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累、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做法——直面汉学或中国学的前世今生、起承转合。
累,首先累在边框(编筐)。
汉学或中国学虽然从来不是什么显学,但却是学问中的学问,既深奥又琐碎。
起起落落四百多年了,人物一大堆,涉及到的学科也多不胜数。
如何界定?
如何分集?
没有现成的资料与模式可资借鉴。
其次,表现也不容易。
毕竟是一门高冷的学问,在这样一个碎片化、娱乐化当道的时代,要把它影像化,天然就是逆行、就有障碍。
因为想好看,就得讲故事;而要讲故事,就得人物少。
有故事的人物不见得有价值,有价值的人物也许没故事。
况且,价值如何衡量,也还是个大问题。
一个字:
难!
两个字:
太难!
一个字:
烦!
两个字:
太烦!
采访关西大学陶德明教授
前前后后,专家见了一大堆。
每个人都掌握着无数的故事、巨多的人物,但都是不可或缺,都是意义非凡。
每一个专家,又都是那样地固执与坚持,让你敬佩。
其实,这也是这些年每做一部新片子,我们都会面对的困惑。
不想走常规路,往往就意味着无路可走,你得自己趟一条新路出来。
记得多年前拍《大国崛起》的时候,跟社科院的秦海波老师西班牙、葡萄牙走了一路,也吵了一路。
不过,到今天,想起来大家都是好朋友。
因为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一部好片子,否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
杨煦生老师、孟华老师、耿升老师、张西平老师、许明龙老师、严绍璗老师、李明滨老师等等等等,我的脑子总是会想起每一位老师的恳切、每一位老师的语重心长、每一位老师的兴高采烈,以及我潜意识里与每一位老师的冲撞。
大家内心都有一个筐子,可汇聚在我们这里,就是一团乱麻。
电视,说到底承担不起那么多。
你们都是大学问家,我们充其量只是些手艺人。
怎么样把一个个完整的筐子,撕裂了,拧成绳子,再重新编一个大筐子。
我们需要说服你们,其实更需要说服我们自己。
来来往往中,成型的筐子前后编了三个。
当前两个被依次否定的时候,第三个筐子,我们已经很坚定。
它既不是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分类来的,也不是按照汉学或中国学的学科设置界定的,而是走了一条用大历史的脉络与国别相结合的分集方式。
这大概是只有我们这些外行,才敢处理的方式了。
当一个个人物陆续在筐子里就位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片子。
接下来,该让这个筐子接受专家们的质疑、审视和充实了。
一切正如我们所预料的,大家首先表示的是抗拒和批评,但慢慢地,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智慧,尽力去丰富、完善、美化着这个筐子。
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又是一轮人物和故事的取舍。
原本这个筐子,我们设定的容量是九集,专家们也很认可了。
但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又压缩至八集。
这对于四百年来汉学或中国学整个体系的展示,多少有一点遗憾。
我们,只能尽力弥补了……
最初片子立项的时候,纪录频道领导想像的是在描绘汉学的同时,尽可能涵盖几个大的文明体。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想法。
一方面,能透过汉学或中国学,展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可视的角度考虑,多些不同的国家,画面质感会更强、更丰富。
但遗憾的是,像阿拉伯地区,像印度,汉学或中国学的研究还比较少,数得上的专家也不多见。
而且,以目前八集的篇幅勾勒汉学或中国学的全貌,笔墨已经是简化得不能再简化了,所以,一切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老想起一个词——国际主义。
这些汉学家也好、中国学家也好,最初的出发点,往往都是出于兴趣,都超越了眼前的功利。
当然,他们的学问,无疑丰富了他们母国当下的知识体系,但如果放到一个更长久的历史时期去考量,这对中国文化也是一个极大的反哺,尤其是走到今天,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是人类文化基因库的标本。
有时候想想,文化,还真是闲出来的。
无目的,就是最大的目的。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甘苦自知。
在编筐的过程中,无数的人给了我们帮助,你们的心血,自己从片子中去慢慢感觉吧!
这个筐子编完了,这一段生命的体验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新的煎熬已然开始,写下这些文字,就当是把心中的那个筐子毛毛草草地收个尾,暂时或永久地封存吧!
编好的筐子,终究是给人看、给人用的,手艺如何尽心了。
但它有没有艺术价值?
有多少?
或者,它究竟算不算艺术品?
我们,说了不算……
《纽带》总导演刘军卫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以罗明坚、利玛窦等来华传教士撰写的笔信札记和翻译的儒家经典被带回欧洲的两次传播为线索,着重讲述十六、十七世纪早期来华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尤其是他们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并将儒学典籍西译外传所产生的影响。
(《特别呈现》20150517纽带第一集诞生当西方遇见东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以罗明坚、利玛窦等来华传教士撰写的笔信札记和翻译的儒家经典被带回欧洲的两次传播为线索,着重讲述十六、十七世纪早期来华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尤其是他们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并将儒学典籍西译外传所产生的影响。
(《特别呈现》20150517纽带第一集诞生当西方遇见东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8世纪末,伴随着西方的逐渐强大,中国开始被西方描述为停滞的帝国。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学开始真正成型,并进入学院。
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汉学教授起,之后欧洲各国都陆续都开始了职业汉学研究,使得汉学走上了正规,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汉学家。
(《特别呈现》20150519纽带第三集抽刀断水水更流)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
全世界的学者与探险家可以自由地前往中国领土从事考察。
许多汉学家同时也是探险家。
毫无疑问,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是文物大盗,但当他们将中国的宝贝不择手段地拿回去之后,他们又是当之无愧的专家甚至是文化传播者。
(《特别呈现》20150520纽带第四集抢回去的学问)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俄罗斯一面注视着西方,一面又紧密注视着东方。
本集通过俄罗斯一代又一代汉学家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研究,展现俄罗斯汉学在三百年漫漫发展道路上,逐步摆脱西方汉学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汉学,独树一帜于国际汉学领域的轨迹。
(《特别呈现》20150521纽带第五集双头鹰凝视着东方和西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日本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中国而言,也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因日本曾经有过一千多年吸收华夏文明的过程。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的汉学家将目光投向中国。
很难说他们研究中国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解剖中国,还是为了界定自己。
(《特别呈现》20150522纽带第六集尽天命以成人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美国汉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传教士汉学研究。
与欧洲汉学相比,美国中国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后来居上。
二战以后,在费正清等人的开创下,美国中国学逐步脱离欧洲汉学传统,演变为以历史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国的研究。
(《特别呈现》20150523纽带第七集中国学别开生面)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文明遭受空前的危机,西方的有识之士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东方,希望从东方的古老智慧宝库中,挖掘出能够救治现代疾病的药方。
痴迷中国的汉学家们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中国。
(《特别呈现》20150524纽带第八集守望文化的基因库)
下面是几幅图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