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875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Word版含答案

 

清单一 局部战争的兴起

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1.日本侵华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2)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欧洲扩张计划受阻;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2)经过:

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

战争过程中,施放毒气。

(3)结果:

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3.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1)经过:

①1936年7月,德、意支持佛朗哥叛乱,内战爆发。

②人民阵线政府坚决镇压,控制了局势。

③德、意进行直接武装干涉,战争性质由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2)结果:

1939年,叛军占领马德里,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4.德军在欧洲侵略扩张

(1)1938年,吞并奥地利。

(2)1938年在苏台德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德、日、意法西斯结盟

(1)表现:

德、日、意三国于1936~1937年期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2)名义:

反对共产主义。

(3)危害:

法西斯力量增强,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是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法西斯轴心侵略集团的形成,加强了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中的合作,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清单二 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努力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亚非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2)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对意大利的入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2.苏联的努力和共产国际“七大”

(1)从1933年起,苏联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

(2)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①背景:

法西斯相继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战争阴云密布。

②内容:

提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阻止新的战争的爆发。

3.西班牙的民族革命战争

(1)背景:

1936年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德、意公开支持。

(2)活动:

人民阵线政府通过改革措施,团结各种力量,发动群众进行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士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清单三 大国对法西斯势力的纵容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

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为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力图把战火引向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而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纵容侵略的妥协政策。

(2)表现:

①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联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

②面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迫于舆论压力,英、法操纵之下的国联宣布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范围有限。

③对德、意干涉西班牙,缔结《不干涉协议》,纵容法西斯。

④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无任何反应。

⑤《慕尼黑协定》。

2.顶峰:

《慕尼黑协定》

(1)经过: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

(2)影响:

①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②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的独裁权力和威望,并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③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④打击了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苏联对英、法的信任度大大下降。

3.美国的“中立法案”

(1)原因:

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2)表现:

①1935年的“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②西班牙内战期间,把禁运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3)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爆发。

清单四 全面战争的开始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背景

(1)德国的侵略野心屡次得逞,又将矛头指向波兰,英、法只得表示发生战事时支持波兰。

(2)为应付日益紧张的局势,各方都在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争取有利地位。

(3)复杂的外交角逐最终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告一段落,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2.二战全面爆发——德国空袭波兰

(1)概况: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随后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波兰速亡原因:

①德国蓄谋已久,采用了突袭战术。

②波兰是落后的小国,军备、技术落后。

③英、法宣而不战,出现了“奇怪战争”“静坐战争”。

3.初期战况

(1)北欧沦陷:

1940年4月,德国发动对丹麦的突袭,丹麦不战而亡。

6月,德军占领挪威。

(2)西线战争

①德军兵分三路,发动对西欧的进攻,中路军长驱直入,侵入法国。

②盟军思想保守,判断失误,陷入被动局面。

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进攻,法国投降。

③英国首相丘吉尔取代热衷于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上台,领导英国军民顽强反击德国发动的空袭,并在“不列颠战役”中使德国遭受首次失败。

二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战后,英、法经济衰退,德国则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扶植,经济再度超过英、法。

二是政治发展不平衡: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这样,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探究点一 西班牙内战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曾遭到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基于义愤,创作了这幅名画。

按照毕加索的解释,它表现了愤怒、暴行和死亡。

(1)格尔尼卡的悲惨遭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西班牙国内出现了佛朗哥叛乱,德国借口支持佛朗哥进行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战略位置重要,控制西班牙可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德、意把西班牙变成检验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材料二 据有关统计,在整个内战期间,德、意派往西班牙的军队分别达到5万和15万人,提供的援助总额分别为5亿马克和15亿里拉。

(2)国际上各种势力对西班牙内战有何反应?

[答案]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内战进行了武装干涉。

世界进步力量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持:

苏联援助;“国际纵队”援助。

西方大国的态度: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结论形成]

西班牙内战被喻为“小二战”的原因

(1)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

(2)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国家往西班牙运送武器装备,甚至直接运送士兵。

(3)英国、法国放任德国、意大利对西班牙叛军的援助,美国更是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战略资源。

这实际是绥靖政策。

(4)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欧战参战国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5)德、意借这次战争检验了自己的综合国力,是其野心膨胀的试金石。

探究点二 英、法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9月27日的广播讲话

(1)材料一所指的是什么事件?

最终结局怎样?

你认为英国所顾虑的是什么?

[答案] 事件:

德国企图割占苏台德等地区进而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结果:

1938年9月,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占有了苏台德等地区,并于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顾虑:

英国怕引火烧身,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材料二 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

——英、法联军司令的命令

(2)材料二中用以遏制住敌人的“延伸线”具体指什么?

是否起到了这一作用?

[答案] 马奇诺防线。

没有达到,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境内,并很快迫使法国投降。

材料三 在英、法对德宣战后的一年时间内,没有同德国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争,史称“奇怪战争”。

(3)材料三中的“奇怪战争”与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

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 关系:

材料三中的“奇怪战争”是材料一、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

后果:

坐视波兰灭亡,失去有利战机,致使英、法盟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损失惨重,法国投降。

教训:

任何纵容侵略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者,都将自食其果。

材料四 德军约德尔将军战后在纽伦堡法庭上追溯往事时说:

“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110个师在西线对德国的23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英、法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答案] 态度:

绥靖政策。

结果:

波兰迅速灭亡。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

1.含义

绥靖政策是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的一种妥协、纵容侵略的政策。

2.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3)因一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

(4)法西斯巧妙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5)英、法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

3.实质

为了保全自己,竭力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或小国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将祸水东引,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也是一种绥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C.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D.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

选C A项为1935年,B项为1936年,C项为1931年,D项为1938年。

注意不同地区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

2.下表是1935年英国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结果。

表格所示社会现象(  )

投票项目

投赞成票人数

占总投票人数

赞成全面裁军

1050万

91.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

约1096万

95.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约683万

59.3%

A.反映了当时欧洲已陷入全面战争

B.表明了英国民众排斥一切战争的和平信念

C.体现了英国主导国际联盟的事务

D.说明了英国实行妥协外交有一定社会基础

解析:

选D 时间是1935年,此时英国实行的是绥靖政策,结合材料可知是因为国内民众的支持,故D项正确。

3.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基于此,德国(  )

A.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B.支持西班牙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

C.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反对赤祸”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可知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故答案为A。

4.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

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

”这说明“我们”(  )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解析:

选A 根据“英国政治家艾登”“1935年”“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

”可知二战前英法等国对意大利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故A项正确。

5.有人说1940年的伦敦“已不是一个物质的城市,它已是一个精神之都”。

如果要概括当时伦敦的“精神”,以下词组中最恰当的是(  )

A.抗战与胜利       B.和平与友谊

C.民主与宽容D.革命与进步

解析:

选A 1940年,英国正与法西斯德国作战,并取得了不列颠战役的胜利,故本题选A。

6.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原因有(  )

①对战争蓄谋已久,准备比较充分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战备松懈 ③法西斯采取“闪电战”的战术 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③④

解析:

选A 战争初期,德国法西斯之所以处于优势地位,不在于英、法综合国力弱,而主要在于它们推行绥靖政策。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势力均衡的角度来看,最不该做的事就是在欧洲心脏地区出现十分紧迫的问题时,卷入发生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的一场冲突之中。

传统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在遥远的非洲所发生的侵略行为,并不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

所以,有关国家有必要通过谈判和协商,把意大利重新拉进反对德国的同盟之中。

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法国外交部长拉瓦尔在1935年12月会面,并拟定了一个把埃塞俄比亚划分成两部分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属于意大利所有,另一部分属于国际联盟管辖。

有人把这个计划泄漏给了新闻界,这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霍尔被指责违背了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的原则,因而被迫辞职。

——摘自[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际联盟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作用。

(6分)

解析:

(1)问,从材料中“欧洲心脏地区出现十分紧迫的问题”“在遥远的非洲所发生的侵略行为,并不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把意大利重新拉进反对德国的同盟之中”三句话中概括其原因。

(2)问,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国联的作用,既要肯定国际联盟在处理国际争端和国际危机等方面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也要从上述事件中看到它并没有真正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答案:

(1)原因:

欧洲心脏地带问题紧迫;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不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企图将意大利拉入反对德国的同盟之中。

(2)简评:

国际联盟在处理国际争端和国际危机等方面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实际上没有真正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伯特兰·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

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样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而且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开,更重要的是,主要河流黄河、淮河、长江更是流向一致,极有利于跨区域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

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伯特兰·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

(6分)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从西方的民族性格、文明品质、历史传统、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

(2)问,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故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

答案:

(1)原因:

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与文明品质;西方历史上崇尚武力传统;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因素。

(2)观点:

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

评述:

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