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435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大学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的大学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的大学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的大学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的大学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大学生活.docx

《我的大学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大学生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大学生活.docx

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大学生活

大学时,朋友同我一起申请QQ号,

      当时填写昵称,(这初来乍到的)我就本本分分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孙滔”,“孙”是“孙子兵法”的“孙”,“滔”是“滔滔不绝”的“滔”。

      后来,对QQ熟了,我就根据自己的特点修改了,叫“时而狂(狼)”。

      为什么叫“时而狂”呢?

人们心中成熟人的特点是沉稳、冷净、理性,但我觉得有时候,他们好像缺乏灵活、感性、少了一些人情味、激情和童心,而我就要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沉稳中又不乏感性和激情,成熟中又不乏童真,多了一分洒脱与浪漫。

      那又为什么补充“狼”呢?

“狼”给人什么感觉:

是一种杀气,是一种狂野,是一种激情与力量,将此加入成熟、稳重里,正如美味的牛肉面里加入了辣椒酱,立刻让人头脑清醒,活力迸发。

成熟的人像牛肉面一样,香、筋道,此时若再加点辣椒酱就真够味了,绝了!

      就这样,我一直用这个昵称......

      再后来,听寝室友说改了一个很个性的昵称。

看我,似乎原来的昵称已不那么和我的心声吻合了,于是我抽空改了昵称叫:

人生如戏。

       为什么叫“人生如戏”呢?

那段时间里,有时候我感觉,对于一些事我很是无力、被动,有一种宿命,像是命里被安排好了的,“不得不”的无奈,像戏里一样,你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给你个角色,你就得按要求演戏。

人生那么大却又像戏那样小,何奈,奈何!

唉,习惯吧......

       不!

我,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我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我,要主宰自己的人生。

没错,人生就像一场戏,我要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样就多了一分主动,多了一分把握,于是“戏如人生”就呼之欲出了,经过了人生如戏,听天命的被动,过度到了戏如人生,我做主的豪迈;但我没再修改昵称,也许以后会吧......也许......        

         现在呢?

现在我的QQ昵称仍是“人生如戏”。

人生如戏,按自己的角色办事,按自己的特色做人,保持本色,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问:

原来的昵称哪去了,有没有删除?

当然没有,我把它们都作为补充的部分了——因为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心里成长的一些阶段,她们是我成长的见证,因为我需要她......

       直到现在,仍然,我就是我!

开始......上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先说对上学的人有影响的几句话:

  1、“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本出自宋皇帝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2、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

   自上学起,父母、亲人、老师一直都在给我们灌输“好好学习,用心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一辈子就不愁吃不愁穿,就有了铁饭碗,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家庭(父母却不图儿女回报什么,只希望儿女平平安安的......)”类似的思想。

一直以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他们心中都种下了大学梦......

    直到2007年高考结束,8月的一天,我终于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这传说中的大学生活......

      一、去校报到火车巧遇(一缘)

   2007年8月底,父亲陪我去校报到。

我们背着行李扛着包挤上了火车(这是继小学三年级之后,我第二次乘火车...哈哈...兴奋,我!

)火车上遇到一女生,提兜拿包,学生模样!

一问,同是商丘人;细问,邻县民权人(我是宁陵人);再问,竟是同校师姐,哎呀!

幸会,幸会!

   “你们原来没有来学校看过吗......?

   “没有.......”    

  跟随她我们顺利到达学校,可我们还没来的及说声谢,那师姐就走了...总之是,谢谢,谢谢!

     二、初来乍到,新环境新生活

    第一感觉陌生,孤独(这是继小学三年级之后,第二次出远门)。

说来也巧,本来我们学校招的外省的学生就不多,可都让我给赶上了:

河北的、山东的、山西的我们寝室都有,是河南的,口音也有差异,交流起来还得找人“翻译”!

当时,我感到陌生极了,孤独极了!

   再者,感到学校小。

跟想象中的、传说中的大学简直差远了(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啊,就来这么一个小地方,我失望.......)!

    感到饭菜贵,高中时稀饭3毛钱一碗,大学,同样的碗5毛钱一碗;馒头虽然两毛钱一个,但跟高中时4、5毛钱一杠的家乡特产名吃杠子馍的质量差多了。

    还有菜,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菜。

初中、高中菜都是两毛钱一份加满杠子馍,大学,我记得菜,最少一块钱一份。

比我一顿饭吃的“主食”(三个馒头)还贵!

对于一个深感父母挣钱不易,不乱花钱的人,一时很难接受。

于是我就去孙八寨小吃一条街买一块钱的馒头(因为学校一块钱5个,孙八寨6个),喝一碗咸汤(当菜),去球(“去球”是当时感到很稀罕很稀罕的一个词,它一度成为我的口头禅!

还有一个感到不能接受的是大家称女生为“小妮儿、这个妮儿、那个妮儿”的,一开始我感到这是对女生的不尊重,你知道吗!

因为我们那儿,一般都是从爷爷奶奶那样的辈分的人称呼晚辈时才会有的词)!

还说菜,由于当时不能接受菜贵,我吃饭时不敢吃菜,都便秘了。

加上军训的严肃紧张,孤独、陌生......我当时,情绪很低落,整天不吭一声,沉闷得很。

当时也没有手机(因为受高中时的影响,觉得拿手机的是课堂上手机铃声打扰老师讲课,扰乱课堂纪律的坏学生的专利,当时家里要给我买,我都没愿意!

),也想不起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打电话,也许是当时情绪太低落,也许是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影响,我心只陷于应付当时的军训生活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当中了。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已无心它顾。

反正当时很抑郁,很低落,很失落,也很失常......

       寝室同学看到我只吃馒头不吃菜,建议我可去餐厅找一份勤工俭学的岗位。

于是在军训期间我就去餐厅有跟里面的一位师傅打了招呼,于是军训一结束我就找到了餐厅经理,当天下午我就在餐厅大堂上岗了。

之后有陆续来了几个同学我们一起在餐厅收拾餐具,餐厅管我们早中晚三顿饭。

期间餐厅的师傅、阿姨对我们太好了,简直。

我们每次吃饭的时候专给我们打荤菜,打得满满地,我们每次都吃得很好!

    当时有一个25岁左右的大哥,对我们特别好。

他还带我出去看电影、吃饭,闲时还陪我们聊天。

我真不敢相信竟有这么好的人(毕竟之前我们互不认识)。

后来他有事离开了,我一直记着他,感激他。

当时他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有一首歌,歌颂他就是“谢谢一路,默默地陪我,让我拥有好故事可以说!

        三、“十一”买火车票

    之前没太在意,为了能买上火车票,特别是当天有座的,真得提前几天行动抢占先机(我原以为像买东西一样,只要给钱随时都可以买到......)。

    我去买票时同寝室的同学都已有提前买好一星期的了,我算落后的了。

    那天是星期三,下午上完团课后,我决定去买火车票。

因为来校这段时间,我从没出去过。

也从没一个人在传说中的河南省省会--大城市--郑州,呆过,更别提买火车票了。

于是寝室几个哥,对我好交代一番:

“火车站有个大表......火车站很乱,要处处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有碰到向你乞讨的千万别理他......”“是,我记住了!

     我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出发了......

      公交车上,我机警的听着报的车站--生怕错过了。

我发现有两个人,他们谈论着,也要去火车站。

这下我就放心了,跟着他们走就行了。

      “火车站到了”公交车报站了。

       下了车,我就随那两人走到路对面......向远望,大表......楼上镶嵌的大表!

我又一看,大厅上方三个红字“售票厅”,发现目标了!

我进去,找售票窗口买了票,又顺利的坐上4路公交车,返校喽!

第一次在郑州买火车票,竟这么顺利,我多么有成就感啊!

     但到寝室后,室友却说我买的是汽车票,不是火车票!

“你没见过火车票吗,火车票是红的......”

   “我类哥哎,我还真不知道火车票都是红的......”

  “哈哈哈哈......你太有才了......”

  “我有才?

我有才吗......”(当时听到说“谁有才”我也感到好奇,“有才”能用到这儿,甚至有时即使不是真的“有才”,也可以用作讽刺......绝啦,简直是!

      回想当时的情况:

我是在站前广场东面,望见的的确是火车票售票大厅上的大表,而我进的是眼前(西面)的售票大厅;当时我还纳闷,大厅里怎么会放一块长途汽车的时刻表标牌呢?

     哈哈......我太有才了......!

(但这也不能全怪我,汽车站竟放在火车站对面,也有点乱,有点乱!

    来校时半价火车票才7块钱,回去41,我原来还以为郑州消费水平高,菜贵,火车票也贵呢?

简直没治,救命啊!

......

    同时,室友也安慰我:

“没关系,汽车好啊!

汽车有座而且舒服......”

   “算了,贵就贵,坐汽车吧!

......”

      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我刚买过票,当晚妈妈来消息,说是星期六要来郑州进一批货,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回家(我们正好星期六上午放假)。

    不用怀疑,不带甩类(虽然这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我第一次在郑州买火车票),我毅然选择,明天退票,和爸妈一起回家!

     于是星期四下午我又坐4路公交车退票去了。

退完票后,到公交车站牌,又刚好碰上,我直接上!

老天对我太好了,总让我赶上4路车!

     但我渐渐发现行车路线跟原来不同了,我以为有多条路线,也没问询。

行驶了很远的路程,车上人越来越少;最后又下了一个人,只剩我自己了。

     司机大哥说:

“到终点站了,你怎么不下车?

    “什么,终点站!

‘航海路孙八寨’呢?

”我晕!

开玩笑类!

    “你坐反车了,这是去兴隆铺方向的车,你到对面等另一个方向的车吧!

      我下了车,迷迷糊糊的:

到底怎么回事......什么“兴隆铺”,什么“反向车”......?

      我到对面坐上了另一辆车,心中有些不安啊。

路灯亮了,天黑了,可别耽误上晚自习啊!

老天也不帮忙了,我越担心,车越堵......下了车,我狂奔到学校,可是已上课十几分钟了。

一进班,同学们都注视着我,问我:

“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怎么回来这么晚?

票退了吗?

.....”

     “票是退了;但我回来时,我坐反车了!

......怎么4路车有两个方向?

     “哈哈哈哈......一片笑声,都是两个方向啊!

      “把火车票买成汽车票”,“坐反车”,后来这两件事在班里传为笑谈.....我发现,我真的太有才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星期五晚上9:

00左右,爸妈来了。

当时他们打我室友的电话说在校门口等我。

我跑出宿舍楼,奔向校门,远远地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

“爸,妈,久违啦......!

      爸妈在外面吃了饭,我们约好星期六一起回家。

       星期六放学后,我蹦着、跳着,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行李包,去火车站与爸爸见面。

      爸已在站台等我了,他告诉我为了方便起见,妈已先带着货物坐汽车回家了,我们乘火车回家。

于是我们到火车售票厅买票。

那天人真多,排队排了3个多小时,最后也没买到当天的火车票(真是,买票得提前啊)。

后来我们去北站赶上了到我们宁陵的最后一班车(车上上演了精彩的《唐伯虎点秋香》伴我回家),上帝保佑,回家了,回家了!

(唉,在外上学容易吗?

回个家都是个问题......妈妈在家都着急了!

      到家后,那真是失去过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还是家好啊!

在家的日子里跟朋友聊很多关于学校如何如何,军训如何如何,在校生活如何如何,感受如何如何......真是说来话长,感慨万千,一言难尽啊,啊,啊,啊,啊......

      假期结束,返校。

     上课哦还是那个上课呦,学习哦还是那个学习,生活哦还是那个生活呦,考试还是那个考试,一如既往,一样紧张...... 

      大一也获过奖学金,也到外吃过饭(这也是一大变化,之前这也是我说不的行为:

学生到外吃饭,喝个酒,吸个烟,好像流氓,简直不像学生样,简直跟恁乱。

落后了我!

)但就是没适应,一直不能适应...... 

 

开始......上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先说对上学的人有影响的几句话:

  1、“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本出自宋皇帝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2、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

   自上学起,父母、亲人、老师一直都在给我们灌输“好好学习,用心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一辈子就不愁吃不愁穿,就有了铁饭碗,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家庭(父母却不图儿女回报什么,只希望儿女平平安安的......)”类似的思想。

一直以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他们心中都种下了大学梦......

    直到2007年高考结束,8月的一天,我终于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这传说中的大学生活......

      一、去校报到火车巧遇(一缘)

   2007年8月底,父亲陪我去校报到。

我们背着行李扛着包挤上了火车(这是继小学三年级之后,我第二次乘火车...哈哈...兴奋,我!

)火车上遇到一女生,提兜拿包,学生模样!

一问,同是商丘人;细问,邻县民权人(我是宁陵人);再问,竟是同校师姐,哎呀!

幸会,幸会!

   “你们原来没有来学校看过吗......?

   “没有.......”    

  跟随她我们顺利到达学校,可我们还没来的及说声谢,那师姐就走了...总之是,谢谢,谢谢!

     二、初来乍到,新环境新生活

    第一感觉陌生,孤独(这是继小学三年级之后,第二次出远门)。

说来也巧,本来我们学校招的外省的学生就不多,可都让我给赶上了:

河北的、山东的、山西的我们寝室都有,是河南的,口音也有差异,交流起来还得找人“翻译”!

当时,我感到陌生极了,孤独极了!

   再者,感到学校小。

跟想象中的、传说中的大学简直差远了(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啊,就来这么一个小地方,我失望.......)!

    感到饭菜贵,高中时稀饭3毛钱一碗,大学,同样的碗5毛钱一碗;馒头虽然两毛钱一个,但跟高中时4、5毛钱一杠的家乡特产名吃杠子馍的质量差多了。

    还有菜,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菜。

初中、高中菜都是两毛钱一份加满杠子馍,大学,我记得菜,最少一块钱一份。

比我一顿饭吃的“主食”(三个馒头)还贵!

对于一个深感父母挣钱不易,不乱花钱的人,一时很难接受。

于是我就去孙八寨小吃一条街买一块钱的馒头(因为学校一块钱5个,孙八寨6个),喝一碗咸汤(当菜),去球(“去球”是当时感到很稀罕很稀罕的一个词,它一度成为我的口头禅!

还有一个感到不能接受的是大家称女生为“小妮儿、这个妮儿、那个妮儿”的,一开始我感到这是对女生的不尊重,你知道吗!

因为我们那儿,一般都是从爷爷奶奶那样的辈分的人称呼晚辈时才会有的词)!

还说菜,由于当时不能接受菜贵,我吃饭时不敢吃菜,都便秘了。

加上军训的严肃紧张,孤独、陌生......我当时,情绪很低落,整天不吭一声,沉闷得很。

当时也没有手机(因为受高中时的影响,觉得拿手机的是课堂上手机铃声打扰老师讲课,扰乱课堂纪律的坏学生的专利,当时家里要给我买,我都没愿意!

),也想不起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打电话,也许是当时情绪太低落,也许是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影响,我心只陷于应付当时的军训生活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当中了。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已无心它顾。

反正当时很抑郁,很低落,很失落,也很失常......

       寝室同学看到我只吃馒头不吃菜,建议我可去餐厅找一份勤工俭学的岗位。

于是在军训期间我就去餐厅有跟里面的一位师傅打了招呼,于是军训一结束我就找到了餐厅经理,当天下午我就在餐厅大堂上岗了。

之后有陆续来了几个同学我们一起在餐厅收拾餐具,餐厅管我们早中晚三顿饭。

期间餐厅的师傅、阿姨对我们太好了,简直。

我们每次吃饭的时候专给我们打荤菜,打得满满地,我们每次都吃得很好!

    当时有一个25岁左右的大哥,对我们特别好。

他还带我出去看电影、吃饭,闲时还陪我们聊天。

我真不敢相信竟有这么好的人(毕竟之前我们互不认识)。

后来他有事离开了,我一直记着他,感激他。

当时他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有一首歌,歌颂他就是“谢谢一路,默默地陪我,让我拥有好故事可以说!

        三、“十一”买火车票

    之前没太在意,为了能买上火车票,特别是当天有座的,真得提前几天行动抢占先机(我原以为像买东西一样,只要给钱随时都可以买到......)。

    我去买票时同寝室的同学都已有提前买好一星期的了,我算落后的了。

    那天是星期三,下午上完团课后,我决定去买火车票。

因为来校这段时间,我从没出去过。

也从没一个人在传说中的河南省省会--大城市--郑州,呆过,更别提买火车票了。

于是寝室几个哥,对我好交代一番:

“火车站有个大表......火车站很乱,要处处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有碰到向你乞讨的千万别理他......”“是,我记住了!

     我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出发了......

      公交车上,我机警的听着报的车站--生怕错过了。

我发现有两个人,他们谈论着,也要去火车站。

这下我就放心了,跟着他们走就行了。

      “火车站到了”公交车报站了。

       下了车,我就随那两人走到路对面......向远望,大表......楼上镶嵌的大表!

我又一看,大厅上方三个红字“售票厅”,发现目标了!

我进去,找售票窗口买了票,又顺利的坐上4路公交车,返校喽!

第一次在郑州买火车票,竟这么顺利,我多么有成就感啊!

     但到寝室后,室友却说我买的是汽车票,不是火车票!

“你没见过火车票吗,火车票是红的......”

   “我类哥哎,我还真不知道火车票都是红的......”

  “哈哈哈哈......你太有才了......”

  “我有才?

我有才吗......”(当时听到说“谁有才”我也感到好奇,“有才”能用到这儿,甚至有时即使不是真的“有才”,也可以用作讽刺......绝啦,简直是!

      回想当时的情况:

我是在站前广场东面,望见的的确是火车票售票大厅上的大表,而我进的是眼前(西面)的售票大厅;当时我还纳闷,大厅里怎么会放一块长途汽车的时刻表标牌呢?

     哈哈......我太有才了......!

(但这也不能全怪我,汽车站竟放在火车站对面,也有点乱,有点乱!

    来校时半价火车票才7块钱,回去41,我原来还以为郑州消费水平高,菜贵,火车票也贵呢?

简直没治,救命啊!

......

    同时,室友也安慰我:

“没关系,汽车好啊!

汽车有座而且舒服......”

   “算了,贵就贵,坐汽车吧!

......”

      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我刚买过票,当晚妈妈来消息,说是星期六要来郑州进一批货,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回家(我们正好星期六上午放假)。

    不用怀疑,不带甩类(虽然这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我第一次在郑州买火车票),我毅然选择,明天退票,和爸妈一起回家!

     于是星期四下午我又坐4路公交车退票去了。

退完票后,到公交车站牌,又刚好碰上,我直接上!

老天对我太好了,总让我赶上4路车!

     但我渐渐发现行车路线跟原来不同了,我以为有多条路线,也没问询。

行驶了很远的路程,车上人越来越少;最后又下了一个人,只剩我自己了。

     司机大哥说:

“到终点站了,你怎么不下车?

    “什么,终点站!

‘航海路孙八寨’呢?

”我晕!

开玩笑类!

    “你坐反车了,这是去兴隆铺方向的车,你到对面等另一个方向的车吧!

      我下了车,迷迷糊糊的:

到底怎么回事......什么“兴隆铺”,什么“反向车”......?

      我到对面坐上了另一辆车,心中有些不安啊。

路灯亮了,天黑了,可别耽误上晚自习啊!

老天也不帮忙了,我越担心,车越堵......下了车,我狂奔到学校,可是已上课十几分钟了。

一进班,同学们都注视着我,问我:

“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怎么回来这么晚?

票退了吗?

.....”

     “票是退了;但我回来时,我坐反车了!

......怎么4路车有两个方向?

     “哈哈哈哈......一片笑声,都是两个方向啊!

      “把火车票买成汽车票”,“坐反车”,后来这两件事在班里传为笑谈.....我发现,我真的太有才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星期五晚上9:

00左右,爸妈来了。

当时他们打我室友的电话说在校门口等我。

我跑出宿舍楼,奔向校门,远远地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

“爸,妈,久违啦......!

      爸妈在外面吃了饭,我们约好星期六一起回家。

       星期六放学后,我蹦着、跳着,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行李包,去火车站与爸爸见面。

      爸已在站台等我了,他告诉我为了方便起见,妈已先带着货物坐汽车回家了,我们乘火车回家。

于是我们到火车售票厅买票。

那天人真多,排队排了3个多小时,最后也没买到当天的火车票(真是,买票得提前啊)。

后来我们去北站赶上了到我们宁陵的最后一班车(车上上演了精彩的《唐伯虎点秋香》伴我回家),上帝保佑,回家了,回家了!

(唉,在外上学容易吗?

回个家都是个问题......妈妈在家都着急了!

      到家后,那真是失去过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还是家好啊!

在家的日子里跟朋友聊很多关于学校如何如何,军训如何如何,在校生活如何如何,感受如何如何......真是说来话长,感慨万千,一言难尽啊,啊,啊,啊,啊......

      假期结束,返校。

     上课哦还是那个上课呦,学习哦还是那个学习,生活哦还是那个生活呦,考试还是那个考试,一如既往,一样紧张...... 

      大一也获过奖学金,也到外吃过饭(这也是一大变化,之前这也是我说不的行为:

学生到外吃饭,喝个酒,吸个烟,好像流氓,简直不像学生样,简直跟恁乱。

落后了我!

)但就是没适应,一直不能适应...... 

 

 四、大一转折点

     由来大一初来乍到时的全方位的不适应,当时曾冲动要辍学打工;到有所适应;再到部分适应;最后还是没有完全适应。

这是我一向保守、自闭、压抑自己、委屈自己的习惯,还有我自己的处世哲学等一系列内外因造成的。

     大一第一学期后的寒假,我原本激光好了的眼又近视了,我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