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331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1

《故乡》教学设计

赵蕾

教学目标:

一、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二、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小说三要素。

二、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三、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三)离故乡

四、问题设置:

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围绕故乡景、故乡人、故乡情)。

(一)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象?

有哪些人?

这些人有何特征?

(二)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象?

有哪些人?

这些人有何特征?

(三)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为什么不留恋呢?

五、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小结: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七、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故乡景忧虑人与人之间隔膜

故乡人二十年前(对比)二十年后打破隔膜

故乡情探求人生新路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赵蕾

师:

上课!

生:

起立!

生(齐):

老师好!

师:

同学们好!

请坐!

今天我们以来来学习《故乡》这篇课文。

请大家看文下注释一,告诉老师,故乡选自鲁迅的?

生(齐):

《呐喊》!

师:

《呐喊》是一部什么文体的集?

生(齐):

小说集。

师:

小说有几个要素呢?

哪几个要素?

生(齐):

三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起因、经过、结果(声音渐弱)。

师:

大家告诉的要素才有三个吗?

其实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不对了,同学们告诉老师的是记叙文的六要素了,哪位同学来订正?

生: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师:

很好,大家表扬这第一位敢于举手发言的同学,声音洪亮、勇敢大方。

生(掌声)。

师:

请坐。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说说本文的故事情节。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生:

本文讲了鲁迅回乡搬家,看到故乡很萧条。

师:

哦?

请坐!

有没有同学发现她的回答有个错误?

错在哪儿?

生:

不是鲁迅回乡,是主人公“我”回乡。

师:

对,听得很认真。

那么,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归纳得如何?

生:

我觉得后半句显得多余了,按照老师的要求,什么人做什么事来归纳情节,只要归纳为:

“我”回乡搬家就可了。

师:

很好!

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

(齐)同意。

师:

请大家看黑板,老师请大家帮我在“故乡”请加一个动词,我们再来理理故事的发展。

(  )故乡,(  )故乡,(  )故乡

生: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师:

不错,很准确。

那么,我的故乡怎么了?

生(齐):

变了。

师:

什么变了呢?

生(七嘴八舌)

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太多,老师没有听清楚,谁来再说一遍给老师听?

生1:

人变了。

生2:

环境变了。

生3:

我觉得心情也变了。

师:

有道理,老师同意三位同学的看法,那我们先看看同学说的“人变了”, 那“我”的故乡有些什么人呢?

生:

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

师:

谁变了?

生:

(齐)闰土和杨二嫂变了。

师: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故乡人”的变化,看看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四人合作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一,把文章相关信息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下来。

完成的小组举手向老师示意。

(多媒体出示表格一:

故乡人)

 

 

记忆中的闰土

 

现实目睹的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神态

 

 

 

对“我”的态度

 

 

 

性格特点

 

 

 

生(合作寻找信息)

师:

同学们都找到信息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寻找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外貌。

记忆中的闰土的外貌,文章中是怎么描写的?

生: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十二自然段,“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还有第十五自然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师:

好的。

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沉默)

师:

好的,看大家这个样子,老师也不忍心为难你们了,大家找得很豪,只是稍有欠缺,一会儿有发现了,我们再来补充。

那现实目睹的闰土的外貌,文章中又是怎么描写的?

生: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五十五自然段,“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

语言能否再作提炼?

生:

脸色灰黄,皱纹很深,头顶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眼睛肿得通红,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

师:

非常能干,请坐!

好了,请大家看看能否把刚才记忆中闰土的外貌描写欠缺信息找出来了?

生:

红活圆实的手。

师:

特别棒。

那能否从外貌描写看出集中的闰土和现实目睹的闰土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具体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

从“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可以看出记忆中的闰土是健康的,从“脸色灰黄,皱纹很深,头顶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可以看出现实目睹的闰土营养不良,生活贫困。

师:

大家觉得她说的怎么样?

生(掌声响起)

师:

我们接着看动作描写。

试着说说可以看出闰土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状况,哪个小组来?

生: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第十二自然段“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师:

动词是?

生:

捏和刺。

可以看出记忆中的闰土勇敢、能干。

师:

符合老师的要求,哪个小组再来?

生: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只是摇头”、“默默地叹”。

师:

告诉大家在文章什么地方,让大家勾画。

生:

在七十和七十二自然段。

可以看出现实目睹中的闰土的无奈和生活艰难,难到无话可说。

师:

说的有理有据。

我们一起看语言和神态。

先看语言吧,我们请最后一排文静的男生来告诉大家。

生:

记忆中闰土的语言在文章的18、21、23、26、28自然段,现实目睹中闰土的语言在文章的60、62、64、66、69、70自然段。

师:

找得相当全面。

能不能说说闰土说话时有什么特点?

生:

可以看出记忆中的闰土知识丰富,现实目睹中的闰土沉默寡言,生活的艰难让他说不出话来。

师:

哦,也就是说中年闰土知识不丰富了,是不是?

生:

不是,是儿时闰土给儿时的我的感觉是知识丰富。

师:

这位同学告诉我们的是闰土给我们的感觉,我们继续探讨闰土说话的特点。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看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我们先看记忆中闰土的语言,请大家看18、23、26、28自然段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生:

表示话还没有说完。

师:

师不想说,说不出,还是作者省略了?

生:

应该是作者省略了。

师:

好的,请你选择其中的一段,用少年闰土的口吻来读一读。

生:

我选择的是18段。

(生读)

师:

可以告诉老师,为什么要读这么快,这么激动呢?

生:

因为少年闰土师活泼的,说话也应该是一串一串的。

师:

很好,可以用一个来形容吗?

少年闰土说话是?

生:

(齐)滔滔不绝。

师:

很好。

我们再来看现实目睹中的闰土的语言描写,看60、62、66、69、70自然段中的省略号。

作用是什么?

生:

表示语言的省略。

师:

为什么要省略?

生:

因为他太苦了,苦得说不出来。

师:

很好,也请你选一段来表演一下,最好把动作加上。

生:

我选70自然段。

(生读,边读边摇头)

师:

读得很好,请坐。

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内容,感受一下现实目睹中的闰土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师:

很好,有什么特点呢?

生:

读起来感觉不那么顺畅。

师:

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吗?

生:

断断续续。

师:

很好,不错。

我们来看神态描写。

生:

我们小组只找到了现实目睹中闰土的神态描写。

请大家看59自然段,“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再看71自然段,“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

可以看出现实目睹中的闰土的什么特点呢?

生:

麻木不仁,动作迟钝。

师:

不错,大家读得很仔细。

我们再来看对“我”的态度如何?

生: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15自然段,记忆中的闰土对我的态度是“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现实目睹中的闰土在59自然段,我们找到的是“恭敬”这个词。

师:

很好,声音也很洪亮。

那么除了“恭敬”之外,告诉老师,中年闰土称呼“我”什么?

生:

老爷。

师:

那“我”听到这称呼有什么感觉。

生: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师:

为什么大寒噤?

生:

因为“我”被吓到了。

师:

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

有点儿失望。

师:

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记忆中的闰土和现实目睹中的闰土的性格特征。

生:

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知识丰富,聪明能干、说话滔滔不绝。

生:

中年闰土苍老、生活贫困、麻木不仁、沉默寡言。

生:

我觉得现实目睹中的闰土还迷信。

师:

哦?

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从75自然段看出来的,他拣的东西里有一副香炉和烛台。

香炉和烛台是求神拜佛用的。

师:

这位同学很细心。

表扬!

(掌声响起)

师:

是的,闰土变了,那么杨二嫂也变了,变成什么样了?

现在我们来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二。

   (多媒体展示表格二:

故乡人  杨二嫂)

 

记忆中的杨二嫂

 

现实目睹的杨二嫂

 

外貌:

 

语言:

 

 

动作:

师:

我们根据分析闰土的思路来分析杨二嫂,我们边做边思考,同桌合作。

照完的同学举手向老师示意。

生(同桌合作寻找信息)

师:

同学们速度很快嘛,好的,大家都来秀秀自己的成果吧,机会难得,抓紧抓紧!

生:

我来说说记忆中的杨二嫂。

看45自然段“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

”我们归纳为“美丽、安静、规矩。

师:

归纳得很到位,一定得表扬。

生(掌声响起)

生:

我来说现实目睹中杨二嫂的语言描写。

 我们找到的是39、42、46、46、50、52自然段,可以看出杨二 怪声怪调,爱套近乎,爱占小便宜,爱胡编乱造。

师:

你们的眼光太敏锐了,期待下一组的发现。

生:

我来说现实目睹中杨二嫂的外貌描写。

在40自然段,“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   规” 可以看出杨二嫂说话尖酸刻薄、特别令人讨厌。

师:

嗯,归纳得简洁又准确。

生:

我来说现实目睹中杨二嫂的动作描写,在52自然段,“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写出了杨二嫂偷东西,爱占小便宜,贪婪。

师:

的确如此,老师同意你的看法。

岁月无情,曾经活泼机灵的少年英雄被雕琢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曾经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被打磨成了一个刻薄自私的圆规。

是什么让他们生活如此痛苦?

生: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

对,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沉默)

师:

老师帮大家连接一下材料。

(多媒体展示)

    背景知识链接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境况日益恶化,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目睹了家乡的破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凄凉,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写了这篇小说。

生(齐读)

师:

大家能说说原因了吗?

生:

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

师:

很好,看老师的课件。

(多媒体展示)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与毒害。

师:

这属于环境描写中的?

生:

社会环境描写。

师:

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那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帮老师在两个表格中间的空白处填写。

生:

(齐)对比。

师:

很好,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对比,知道社会环境让人变了。

那环境变了吗?

情感变了吗?

我们下节课再接着探讨。

这节课就到这里。

下课!

生:

起立!

师:

同学们休息!

生:

老师休息!

《故乡》教学反思

赵蕾

《故乡》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课文,《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这篇文章浓郁的抒情,生动的人物,精巧的结构,个性化的语言,近乎完美的结合地一起。

教学目标是: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这堂课放在八年级下学期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根据小说三要素设置了学案,准备通过故乡人、故乡景、故乡情的前后变化来凸显主题,强化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堂上我从明确小说三要素导入新课,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

闰土、杨二嫂。

我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生也根据提示“什么人做什么事”概括出了小说故事情节——“我”回乡搬家,并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为: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三)离故乡。

紧接着提问“故乡有哪些人,这些人有何变化,这些人有何性格特征?

”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完成学案,引出对比。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文字量稍大,课前我作了尝试,专心读完要17分钟。

少部分学生课前预习过,但多数学生是一头雾水。

我只专注于自己的课前设计,忽视了学清,在学生遇到文本生疏的难题时,我应该停下脚步,给学生时间熟读文本,而不是拖着学生一味奔跑。

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太过于追求完整和统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散。

学生整节课都被我的学案套住了,他们40分钟都在寻找,寻找我要的答案。

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不够,点拨也不到位,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自信,声音不够洪亮。

这堂课,学生通过填表虽然学有所得,但学得匆忙,没有体会到语言的美。

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有得到落实。

回想这堂课,遗憾满满。

鲁迅文章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一定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在今后的家教学中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只要自己始终用心,始终有一份责任心在,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