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26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经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面临形势

第二章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构建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格局

第一节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

第二节实施“四大”战略性重点工程

第三节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点

第四章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构建辐射冀中南的省会都市圈

第一节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第二节加快省会城市建设

第三节培育发展次中心城市

第四节提升城镇功能地位

第五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节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第三节打造创新友好环境

第七章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建立多元化劳动就业体系

第二节实施城乡全民安居工程

第三节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第五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加强重大公共安全工程建设

第七节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模式

第八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八章全方位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第一节推动战略资源集约利用

第二节推动两类功能区建设

第三节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第四节强化生态屏障建设

第五节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第九章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深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章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一节建设网络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节建设高效安全水利工程体系

第三节建设多元化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建设高度融合信息网络体系

第十一章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建立消费需求拉动机制

第二节保持投资拉动主体地位

第三节完善规划配套政策体系

第四节强化重大建设项目支撑

第五节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功能地位的关键时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创造竞争优势的攻坚时期。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和省内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导向和战略目标,为编制我市“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从中等收入地区迈向高收入地区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周期调整的国内经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进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3401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财政收入387.9亿元,年均增长18.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63亿元,年均增长19.96%。

发展基础日趋坚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58亿元,年均增长26.1%;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1亿元,年均增长18.1%。

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3.9∶48.4∶37.7调整到10.9∶48.6∶40.5。

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明显,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6.4%。

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4项,省级165项。

农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面貌明显改观。

城镇“三年大变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965.6亿元。

到2010年,改建新建城市道路300余公里,绿化面积159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出现新局面,基本实现平原地区全部农村和山区行政村公路、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中心的农村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路网功能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39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00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160公里、14.7公里/百平方公里。

道路运输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共完成旅客运输量5.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39亿人公里。

货运量6.4亿吨,货运周转量1514亿吨公里。

开辟公交线路84条,全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4.75标台,城市中心区域公交线网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1.75公里/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0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7元,年均增长9.6%。

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农村居民非农业收入比重逐年提高。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3.1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82.6万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以及民族、妇女和残疾人事业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程度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推进速度加快,预计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44%。

COD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6.8%。

SO2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2.33%。

节约用水成效明显,万元GDP水耗下降到45吨,比2005年减少36%。

“洗城净天”效果显著,中心市区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9天。

河湖污染治理初显成效,滹沱河、?

河、磁河,石津灌渠、邵村排干渠,汪洋沟“三河两渠一沟”水质有较大改善。

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初步完成滹沱河市区段、太平河水系、民心河水系改造和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市滹沱河生态功能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

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东方热电、宝石集团、化肥集团等7家国有大型企业成功重组。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浦发、兴业、东亚等银行机构落户我市,政府性融资平台与市场化融资平台分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程序大幅简化,五年共削减行政许可项目136项,削减率达到53.5%,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各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

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内陆港、空港和大西柏坡等对外开放窗口建设出现新转机,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22.1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升,累计利用外资达到27亿美元。

区域联合协作取得新进展,与京津、晋蒙和沧邯地区在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累计引进内资达到1077亿元。

“十一五”开创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局面,不仅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形成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齐心合力谋发展,团结一致搞建设,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应对复杂多变形势,保持城乡跨越发展。

二是以城市建设为引领,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树立现代形象,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发展环境,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带动力的中心城市。

三是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为前提,勇于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树立争先意识,强化赶超理念,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区域大开发,实现产业大发展。

四是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调整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创新就业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强化社会保障,维护群众利益,共享发展成果。

五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抓住关键环节和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理顺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

第二节面临形势

展望“十二五”,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区域关系加速调整;省内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突破,竞争压力日趋增大。

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在给我市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深刻影响我市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和宏观战略决策。

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由中等收入阶段跨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

世界经济的大变革和国内经济的大调整,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总体上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契机。

一是后危机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加速推进,为我市发挥环京津科技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是随着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出台,京津冀一体化加速,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与京津的对接和互动发展,打造京津冀第三增长极,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是国内新一轮以产业新区建设为焦点的区域竞争正在兴起,正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竞争新变局,冀中南经济区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为我市突破行政区划障碍,规划建设功能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转机。

四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生产要素集聚为标志的各类特色城镇加速形成和扩张,为我市迅速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培育发展次中心城市,壮大县域特色城镇,构建完善城镇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是随着高铁时代到来,与周边中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承南接北、东出西联的区域性陆海空快速交通网日趋完善,为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是国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速攻坚,为我市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临挑战。

由于外部不利影响与自身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发展与转型双重压力,挑战前所未有。

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倾向,国际资本转移出现新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传统对外开放和合作模式面临新挑战。

二是国家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强化,依赖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模式实现跨越发展难以为继。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区域间人才和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对外技术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加快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四是落后的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跨越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极为迫切。

五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艰巨。

六是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迫切需要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涉及利益关系的改革和调整,改革攻坚面临考验。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城市水平的跨越提升期,社会事业的全面突破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攻坚期。

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两大任务,全力实施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加强改革开放创新,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繁荣先进文化,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倾力建设正定新区、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重点工程,努力打造京津冀第三极,强化省会在冀中南经济区主导地位和全省领先地位,加快向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目标迈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

强化省会领先示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实现省会发展上水平,全面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为实现跨越赶超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协调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协调发展的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及三大区域间相互关系,实现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把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发展的核心内容,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坚持改革发展。

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向更广更深层面拓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力实施就业富民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全民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

第二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跃上一个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领先地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整体步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

城乡面貌发生结构性变化,主城区改造提升大见成效,正定新区核心区初见规模,实现全市人口向城市主导型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高,基本实现由工业主导型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型、资源支撑型向资本和技术支撑型转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快速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居民生活发生阶段性跃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由小康型向比较富裕型转变,全民文明和健康素质全面提升。

环境保护出现新局面,基本实现由控制改善型向建设保护型转变。

二、主要指标

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实现跨越,本着“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确定我市“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努力在影响和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地区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国民经济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2%左右,突破600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跃上8500美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715亿元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3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超过3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7.34万公顷;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5%;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4%,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城乡一体化建设。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46平方公里,推进辛集、平山和新乐向中等城市迈进,30%的行政村完成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城市化率达到59%。

城市化率

——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94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9%以上,达到1012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九年义务巩固率达到94%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年均增长5.5%,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5%;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达到省要求。

——生态环境改善。

全市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等指标达到省要求。

备注:

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带[]的为五年累计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章构建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格局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 升级和跨越赶超的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推动三大区域形成中东西良性互动、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

根据全市中东西区域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本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互动发展原则,实施“中部率先隆起、东部实现突破、西部加快发展”的分区发展战略,增强主体功能,强化区域政策,逐步实现中东西良性互动发展。

中部率先隆起。

主城区、高新区、正定新区和藁城、鹿泉、栾城“一城三区三组团”,是全市经济发展龙头带动区和城乡现代化建设标志区。

“十二五”时期,要思想上聚力、政策上给力、执行上发力“三力同加”,加大省会“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省会城市;加速鹿泉、藁城、栾城三个组团县(市)建设和与中心城区的对接,显著提高卫星城市功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增长极和增长点;加快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步伐,提升农业的优势地位;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高新技术转化能力,促进区域优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对外开放窗口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影响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产业大聚集、功能大提升、资源大配置,“领跑”全市经济发展。

东部实现突破。

行唐、新乐、辛集、晋州、无极、赵县、深泽、元氏和高邑九个平原县(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

“十二五”时期,要配强班子、下放权限、政策聚焦、设施配套“四管齐下”,以大上工业、上大工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聚集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十几亿、几十亿、甚至超百亿的大项目,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大园区,强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点。

集中力量改造和建设县城(市区)和重点建制镇,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实现东部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力争县城平均规模接近15万人,辛集率先建成30万人口中等城市。

加大设施农业开发力度,跨越式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西部特色开发。

平山、井陉、矿区、灵寿和赞皇等县(区),既是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需求强烈的地区,又是生态功能区密集、屏障功能地位突出的地区。

“十二五”期间,要优化班子、规划先行、交通突破、政策扶持、环境提升“五措并举”,重点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省会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按照生态城市(镇)建设要求,推进平山县城、井陉县城、矿区和重点建制镇改造和建设,增强城镇人口吸纳力和承载力,形成西部山区人口和产业集聚中心;加大生态产业开发和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力度,集中力量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轻型装备制造、金属制品加工、特色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尽快形成以生态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加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力争在消除区域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节实施“四大”战略性重点工程

立足适应产业集聚发展形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赢得经济竞争主动权、开创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着眼省会长远发展,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区域重点,着力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四大战略性重点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东部产业新城。

适应经济竞争新形势和城市空间拓展新要求,按照“深化体制改革、整合空间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带动经济转型;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服务能力”的原则,在现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京珠高速公路以西,衡井路以北,北绕城高速以南区域和现装备制造基地区域,建设东部产业新城,打造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增长极。

“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制定并组织实施东部产业新城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将新城开发建设引入有序健康轨道;以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目标,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品牌,集中发展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精密装备、创新创业服务和现代物流产业,改造提升石油化工业,构建对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加强东部新城高端产业区、创新创业区、中央商务区等功能区和研发孵化服务平台、国际人才港、内陆物流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以创新为特色的标志性、现代化城市产业功能新区;加快新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园区开发机制,增强新区发展活力;推进新城与中心市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新城与中心市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良性互动。

努力把东部产业新城建成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带动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科学发展先行区。

大西柏坡地区。

大西柏坡地区是对省会石家庄乃至全省西部山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发建设大西柏坡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河北省旅游及关联产业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大西柏坡地区资源整合、成片开发和现代化建设;重点围绕西柏坡红色旅游,建设六大主体功能区,打造大西柏坡核心区;依托核心区,着力延伸发展五条特色旅游产业带;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大西柏坡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设施、旅游特色城镇、生态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窗口建设,大幅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