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12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有效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避险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场所定义】本办法所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用于居民应急避险、疏散和临时安置、具有应急避难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安全场所,包括应急避险场地和临时疏散安置点。

第四条【立法原则】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统筹规划、行业指导、平灾结合、多灾兼顾、充分有效、长期备用的原则。

第五条【事权划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利用城市、乡村空旷地(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及体育场馆等室内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组织实施。

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行政审批、体育、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建设经费】新建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室内场馆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资金,由建设单位筹措,纳入投资总额,属于政府投资的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已建的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室内场馆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资金,有经营收入的和大专院校由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自行筹措,无经营收入的和中小学校按照按照部门和属地归口的原则,列入单位预算,同级财政予以补助。

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资助和共同建设等形式参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规划编制主体】市、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文化旅游、行政审批服务、体育、人防等部门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乡镇总体规划。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所管辖行政区域内的应急避险场地、临时疏散安置点的规划编制。

第八条【规划建设原则】新建广场、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室内场馆等有效避险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应当首先考虑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设计,并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应当根据配建的民防工程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住宅小区基础设施体系。

人员比较集中的其他公共场所区域和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自然村应当设立应急避难场地和临时疏散安置点,供人员应急临时疏散和集结。

已建的广场、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室内场馆等公共设施,并规划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的,应当配套建设应急避难设施,由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负责实施改造建设。

规划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和场地,其管理单位应当支持用作应急避难场所。

第九条【规划内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规划中应包括现状分析与指标设计、总体布局与应急疏散分区、疏散通道与指引标志设置、有效避难面积与避难人数、应急设施配置与应急物资储备要求等内容。

第十条【规划修改】经批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不得随意修改。

确需修改的,须按照原审批程序办理。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在满足该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要求前提下重新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修改后的应急避难场所未建成投用前,原应急避难场所不得拆除或另作他用。

第十一条【实施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建设或者改造由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实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或《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等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设计内容】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当包括避难场所类型与定位、防灾避险等级、功能设置与分区、配套设施、应急标志等内容。

第十三条【配套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应整体规划,可分步实施。

应急配套设施应当包括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应急通信、应急垃圾储运、应急排污等基本设施。

第十四条【场所备案】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要报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备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应急避难场所名称、位置、面积及可容纳人数、配套设施、设备、功能区划分平面图、管理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资料。

第三章维护与管理

第十五条【管理维护主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维护由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负责,保证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使用。

第十六条【管理维护经费】城市公园、广场、绿地、中小学校操场等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经费按照管理权限,列入部门预算予以保障。

公共场馆、住宅小区等其他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由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负责安排专项资金。

第十七条【应急物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辖区内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安置规模,制定相应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基本应急物资保障方案,明确救灾物资储存、供应的工作职责及流程。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结合场所实际,储备适量的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建立与周边商场、超市、卫生医疗等单位基本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保障机制。

第十八条【部门管理职责】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应急避难场所位置、设施、功能等信息,提高群众知晓度。

交通、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供电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交通、用水、用电等日常保障工作。

第十九条【宣传演练】各级教育、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应急、人防、体育、消防救援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避难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村)委会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条【管理单位职责】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编制应急疏散安置预案,建立本场所的组织体系、管理档案等;

(二)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功能区标志牌、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牌和场所设施指示标牌,并保持外形完好、清晰醒目、方向指示准确;

(三)定期组织对场所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和应急避难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和管理,确应急避难场所正常启用;

(四)确保各个出入口畅通,封闭式应急避难场所要保证出入口可随时开启;

(五)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宣传工作。

第二十一条【检查制度】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检查。

应急避难场所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预案的编制与修订;

(二)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协调机制与职责分工;

(三)设施配置;

(四)应急物资储备;

(五)资金保障与使用;

(六)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

(七)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启用与关闭

第二十二条【安置指挥部】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立疏散安置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管理民众疏散安置工作。

指挥部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应急、公安、乡镇(街道)、村(社区)负责人、场所管理单位负责人组成。

第二十三条【启用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启用应急避难场所的,由应急管理部门根据突发事件预警预报和实际应对工作需要,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启用公告。

启用公告发布后,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及时开放应急避难场所。

第二十四条【启用后部门职责】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应急疏散安置预案,组织和动员居民进行有序疏散、妥善安置。

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交通运输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各种运输力量,做好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工作;

(二)发展改革、商务和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应急物资供应点,保障避难人员的帐篷、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需要;

(三)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在应急避难场所内建立临时医疗点,负责避难人员的紧急医疗救治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四)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预防和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

(五)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应当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

(六)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在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移动厕所和垃圾收集、排污设施,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

(七)供电部门应当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电;

(八)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应当保障移动通讯车辆和设备,确保应急通讯和对外联络畅通;

(九)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要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做好人员疏散安置引导,负责检查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对因灾害原因造成破坏的要设置明显标识,防止出现二次伤亡事故;

(十)其他部门或单位做好相应工作。

第二十五条【志愿服务】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在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指挥部设立志愿者服务站,组织和动员志愿者参与应急避难场所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二十六条【停止使用】应急工作结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公告,停止使用应急避难场所。

第二十七条【善后工作】应急避难场所停止使用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撤离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和善后工作。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责任追究】有关部门或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责任:

(一)未履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

(二)未履行应急避难场所监管职责的;

(三)未按照规定履行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保障职责的。

第二十九条【责任追究】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

(二)不执行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决定的;

(三)不依法履行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职责的;

(四)改建、扩建后造成应急避难场所原有设施缺损或者失效未恢复的;

(五)因管理不当,致使应急避难场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第三十条【责任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扰乱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秩序的;

(二)盗窃、损毁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标志、标识的;

(三)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四)侵占、挪用应急避难场所场地和设施的;

(五)妨碍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发挥并拒不改正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其他法律规定】法律、法规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