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96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docx

山东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朝阳产业,发展花卉产业对于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东,具有重要意义。

为巩固提升我省花卉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要求,结合我省花卉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花卉产业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绿色山东建设,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创新提升栽培技术,巩固拓展销售市场,在产业规模、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市场拓展、花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到2015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244万亩,年产值307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32%和198%;生产花卉40多亿盆(株、枝)。

设施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设施栽培面积1.01亿平方米。

全省花卉从业人员50多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花农18.3万户。

建立花卉市场400多处,花卉企业39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900多家。

花卉产业己成为全省林业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为全省林业增效、花农增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成效

1.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全省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

菏泽牡丹、莱州月季、青州仙客来、德州菊花、枣庄石榴、平阴玫瑰、平邑金银花、崂山耐冬、济南荷花、沂州海棠形成了山东的十大传统名花,栽培规模和培育技术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菏泽牡丹种植面积42.7万亩,现有1200多个品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生产、销售、观赏中心。

青州盆花种植面积11.8万亩,生产经营300多个种类、3000多个品种,年产量超过3亿盆,交易额90亿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盆花生产中心、盆栽集散中心和花卉物流中心。

全省花卉生产形成了以潍坊、济南为主的盆栽植物产区,以济宁、潍坊为主的观赏苗木产区,以临沂、日照为主的鲜切花产区,以临沂、菏泽为主的食用及药用植物产区,以泰安、枣庄为主的盆景产区,区域集聚发展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良好。

2.产品类型更加多样。

我省花卉产品类型丰富,切花切叶、盆栽植物、观赏苗木、食用及药用花卉、工业用途花卉等种类齐全,其中盆栽植物和观赏苗木是我省的优势产品。

2015年,全省盆栽植物种植面积29.6万亩,产量11.5亿盆,观赏苗木种植面积75.7万亩,产量11.1亿株,切花切叶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14.9亿支,食用及药用花卉种植面积108.9万亩,产量5万吨。

其中临沂鲜切花种植面积约3万亩,有非洲菊、百合、切花月季、切花菊等种类,年产量约10亿支,是我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地。

平阴盛产玫瑰,种植面积约5万亩,栽培品种50余个,亩产量400公斤,生产的玫瑰油,出油率和香味纯正等方面均居全国第一,效益显著。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加强。

“十二五”期间,全省花卉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促进花卉育种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省审(认)定“观赏树木及花卉”品种118个。

这些新品种和良种在生产中的应用,大大优化了我省花卉品种结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名优花卉新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等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野蔷薇青岛百合等十种山东野生花卉引种驯化与新品种培育”等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省现有花卉科研机构30多家,设置观赏园艺和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20多所,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以及培养未来花卉产业技术储备人才的能力,这将为山东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科技保障。

4.市场体系初步完善。

目前,全省有花卉市场400多处,其中大型花卉市场5处,分别是济南的山东花卉市场、青岛枯桃花卉交易中心、潍坊青州的中国北方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临沂鲁南花卉市场、枣庄滕州的鲁南花卉交易中心。

我省一、二、三级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大型花卉市场交易设施比较完善,包装和运输手段有了很大提高。

山东花卉市场于2012年启动建设济南国际鲜花港,占地1100亩,建成主馆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3.2万平方米,集生产、科研、交易、休闲于一体的花卉进出口港。

潍坊青州的中国北方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占地1500亩,集花卉苗木科研、养植、加工、销售及金融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具有电子结算、监控、信息发布、综合管理等功能,采用国内先进温控、通风等技术,是我省最大的较为现代化的花卉交易市场。

这一批优势花卉市场的建立,使我省逐步成为全国花卉产业的聚集区和辐射区。

全省现有花店4000多家,随着产业发展,花卉营销手段不断出新,花卉超市、网络花店、鲜花速递、花卉租摆等零售业态已经成为重要的流通方式。

5.花卉文化日趋丰富。

我省围绕花卉产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积极推进产业融合,以花为媒,宣传花卉文化、引导花卉消费、推动产业发展,特别在系列花事活动上成绩斐然,组织并参加了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加了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大型花事活动,综合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

同时全省也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展会活动,山东省花卉博览会、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会、中国泰山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等花事活动精彩纷呈。

2012年,第五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在滕州成功举行。

展区总面积约44000平方米,其中主展馆展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交易展区面积约32000平方米。

本次展会吸引了来自新加坡、韩国、朝鲜、马来西亚、缅甸等8个国家及省内外的280多家企业参展,接待省内外游客76万人次,是历届省花博会中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

这些花事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花卉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致富增收和城乡绿化美化建设。

(三)主要问题

我省花卉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省花卉种质资源丰富,但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较弱,野生花卉及乡土花卉开发力度远远不够,新品种培育成果少。

目前,我省主要商品化栽培品种95%都是外来品种,花卉新品种多靠引进,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需要引进,种苗、种球大部分也靠进口,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科技转化率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和新技术较少。

2.现代设施水平不高。

我省花卉生产主要靠露地生产、人工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仅花卉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无法实现周年供应。

2014年,全省设施栽培面积10130万平方米,其中控温温室279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1165万平方米,大(中、小)棚4412万平方米,遮阴棚1761万平方米。

花卉设施栽培面积约占花卉种植面积的6.3%,其中温室仅占2.5%,而荷兰花卉温室面积约占花卉生产总面积的60%左右。

我省花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也相对落后,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程度较低。

因此,造成我省花卉质量不稳定,甚至较差。

3.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拓展。

我省花卉种植业较为发达,但深加工、市场流通、配套资材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交易与高效物流体系。

观赏苗木和盆栽植物多,鲜切花产品少,深加工产品更少,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特别是在药用、食用、保健、化妆等方面开发力度不够,园区化发展和以花卉为主的旅游区有待于加强。

4.市场发育不健全。

目前,我省花卉市场层次低,交易方式落后,效率低,仍是以传统的对手交易为主,其他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期货、拍卖、电子商务等形式较少。

整个花卉销售流通环节过多,利润大多被中间商获得,造成了“种花的不如卖花的”局面。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负担,对花卉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专业人才匮乏。

我省花卉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在科研、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技术力量薄弱,高端生物技术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难以支撑花卉产业的创新发展,保障力不强。

2014年,我省花卉从业人员50万人,其中专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且绝大部分为种植管理人员,电子商务、金融管理、插花花艺等相关技术人员的十分匮乏。

6.居民花卉消费水平偏低。

目前我省花卉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普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花卉消费绝大多数是节假日消费、团体消费,日常消费、个人消费尚未成为常态。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大而强、富而美”山东建设总目标,以“进入城镇园林绿化、进入千家万户”为基调,以“结构调整、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控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特色化,不断提升我省花卉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力争把花卉产业培育成为美好生活的富民产业,继续巩固和扩大全国花卉产业强省的地位和优势,为实现美丽山东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山东省胶东半岛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机遇,大力推进现代花卉业建设,科学布局产业形式,优化花卉产品结构,提高花卉质量效益,注重花卉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发展花卉金融产业,逐步实现花卉发展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特色化,逐步将山东花卉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

1.花卉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年产值达到350亿元;生产花卉60亿盆(株、支),培育产值超3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家。

2.花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花卉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花卉深加工及配套资材产业发展,加快花卉旅游、花卉餐饮等服务业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产值超过总产值的50%;花卉生产设施化、自动化、机械化、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

3.花卉品牌效应更加凸显。

花卉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建设花卉育种中心10处,建设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10处,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25个以上,建设花文化示范基地10处。

打造20个产业主导型突出、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花卉强县和10个花卉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现代花卉示范园15处。

4.花卉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主栽花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轻型基质盆花栽培率超过95%;花卉亩产值提高20%;花卉进出口额达5000美元,花卉从业人员达60万人,花农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达到当地人均收入的2倍以上。

(三)总体布局

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与品种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将全省分成鲁北花卉产业区、鲁西南花卉产业区、鲁中花卉产业区、鲁东花卉产业区、鲁东南花卉产业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鲁北花卉产业区

——包括德州、东营、滨州3市。

本区是全省海拔最低的地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壤主要为潮土,境内多盐碱荒地和荒滩,自然分布着稀疏的盐生植被。

——生产布局:

本区主要发展菊花等传统名花、耐盐碱花卉和高档盆栽花卉。

重点发展白蜡、柳树、柽柳等耐盐碱观赏苗木,红掌、蝴蝶兰、凤梨、竹芋等高档盆花,鼓励发展榆科植物,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花灌木,玫瑰、惠白菊、菊花等食用药用花卉。

——市场布局:

在东营、滨州建设2处二级花卉市场,以销售盆栽花卉为主,兼顾观赏苗木、干花等。

2、鲁西南花卉产业区

——包括济宁、菏泽、聊城3市。

本区海拔较低,土壤由黄河冲积而成,以潮土为主,花卉种类较少,水生花卉较集中。

——生产布局:

本区主要发展牡丹、芍药等传统特色花卉、观赏苗木等。

重点发展牡丹、芍药、石榴等特色花卉,油用牡丹等食用药用花卉,木瓜、海棠等观赏苗木,蝴蝶兰、红掌等高档盆花。

鼓励发展白芍、白芷、黄芪、莳萝仔等中草药,荷花、睡莲、千屈菜等水生花卉。

——市场布局:

在济宁、菏泽建立2处二级花卉市场,以销售牡丹芍药种苗、牡丹深加工产品为主,兼顾牡丹芍药鲜切花、观赏苗木等。

——花卉深加工:

发展牡丹深加工产业,打造牡丹深加工产品地方品牌。

3、鲁中花卉产业区

——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泰安、莱芜等5市。

本区地形复杂,水系发达,土壤由山地棕壤和褐土两大类,花卉种质资源丰富。

——生产布局:

本区主要发展观赏苗木、盆栽花卉、食用药用花卉及盆景赏石等产业。

重点发展红掌、蝴蝶兰、大花蕙兰、竹芋、仙客来、杜鹃等高档盆栽,非洲菊、月季、百合、康乃馨等鲜切花,油松、樱花等观赏苗木,玫瑰等食用药用花卉,泰山松、石榴等盆景,荷花、睡莲、千屈菜等水生花卉。

鼓励发展彩叶植物、多肉植物、赏石根雕、园艺设施等。

——市场布局:

在潍坊青州打造1处全国性的花卉产品交易市场,推行大宗花卉产品、花卉精品拍卖、远程交易等交易模式。

在济南、泰安建设2处二级花卉市场,以销售盆栽花卉、盆景、赏石、观赏苗木等为主。

——花卉深加工及配套设施:

在本区大力发展玫瑰、铁皮石斛、万寿菊等花卉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花卉设施设备及园艺资材。

4、鲁东花卉产业区

——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市。

本区自然条件良好,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为棕色森林土,花卉种质资源丰富。

——生产布局:

本区主要发展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冷凉花卉及高档切花。

重点发展蝴蝶兰、大花蕙兰、红掌、仙客来、高山杜鹃等高档盆栽,红掌、月季、百合、菊花等鲜切花,耐冬、樱花、映山红、彩叶植物等观赏苗木。

鼓励发展草花制种、水生花卉、野生花卉驯化引种等。

——市场布局:

在青岛、威海建立2处二级花卉市场,以销售鲜切花、盆栽花卉、花卉种苗种球为主,兼顾盆景等。

5、鲁南花卉产业区

——包括临沂、枣庄2市。

本区地形复杂,水系发达,花卉种质资源丰富。

——生产布局:

本区主要发展鲜切花、观赏苗木和盆景等。

重点发展非洲菊、切花月季、切花菊等鲜切花,沂州海棠、彩叶树种、阔叶常绿树种等观赏苗木,银杏、石榴等盆景。

鼓励发展金银花、木瓜等食用药用花卉,荷花、睡莲、千屈菜等水生花卉。

——市场布局:

在临沂、枣庄建立2处二级花卉市场,以销售鲜切花、观赏苗木为主,兼顾盆景。

——花卉深加工及配套设施:

在本区大力发展金银花、石榴等花卉深加工产品。

三、主要任务、实施途径、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花卉产业规模化

——调整种植结构。

在积极发展传统特色花卉生产的同时,坚持适地适花,不断更新品种,提高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品种上,由主要依靠引进品种向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为主转变。

——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

在加快发展食用、药用和工业用途花卉的同时,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瞄准花艺装饰、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新兴潜力市场,开发以花卉产品为原料的工艺品、食品、化妆品、医疗保健品等,引导对花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发展花卉相关产业。

积极发展以花卉为依托的休闲旅游、婚庆礼仪、家庭园艺等现代服务业,带动花卉物流、金融、电商、餐饮等产业发展。

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与优势的产业领域,鼓励提升多元化的花卉休闲产业,构建完善的花卉产业链。

2.提升装备水平,实现花卉生产专业化

——发展设施化栽培。

加大花卉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基质与容器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喷滴灌、控温控湿、冷藏保鲜等先进设施装备,不断扩大和提高花卉设施生产规模与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提高花卉生产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加快提升我省花卉产业的装备水平。

——发展机械化生产。

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自动化灌溉,实现播种、移植、修剪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实现花卉生产由露天生产、手工作业向设施生产、机械作业转变,促进花卉品质的不断优化,促进花卉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劳动生产率、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强化自主创新,实现花卉产品标准化

——强化优势栽培品种的自主研发创新。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每年推出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每年引进并推广国内外新品种10个以上。

加快我省特色花卉关键技术的研发进程,降低对国外品种、技术的依赖程度。

——加强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

针对我省主要花卉栽培品种,深入开展花卉标准化研究,逐步建立花卉标准体系,每年制定1-2项花卉地方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

4.完善行业机制,实现花卉管理组织化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支持花卉企业组建花卉研究专业机构,支持花卉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产业组织模式,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推进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花卉协会、农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组织协调花卉的种苗、生产、销售、技术服务、运输等环节,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政府指导、协会组织、企业经营、区域发展的工作局面。

——完善社会化管理体系。

加强对花卉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培训和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花卉产业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完善全省花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落户山东,带动全省花卉研发、生产、流通等产业链优化升级。

5.健全流通体系,实现花卉市场多元化

——打造全国性一级花卉交易市场。

在我省打造一处标准化、现代化的全国性一级花卉产品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大型花卉企业长期入驻,推行大宗花卉产品、花卉精品的拍卖、远程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

——规范二级花卉综合市场。

统筹整合我省现有花卉市场资源,规范发展以个体经营为主、集批发和零售于一体的花卉综合交易市场,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花卉交易和消费需求。

——建设花卉专营网络和零售业态。

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网上花店等多种方式,鼓励发展针对个人消费和小规模集团消费的终端零售交易,规范发展花卉租摆服务、园艺超市、花卉工艺坊等新兴零售业态发展,积极推广花卉与其他商品联合营销的方式。

——大力发展花卉电子商务。

鼓励有条件的花卉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探索,加大对花卉电商交易关键环节基础设施投入的扶持力度,建立满足植物运输条件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我省花卉产业电子商务进程。

——完善花卉专业物流服务。

支持一级、二级花卉交易市场建设专业化冷链运输体系、包装与储运信息系统等物流服务体系。

完善花卉综合市场配套体系建设,规范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管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6.弘扬花卉文化,实现花卉消费大众化

——深入挖掘消费市场。

积极引导大众花卉消费习惯,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促进花卉消费由集团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由节庆消费向日常消费转变,从年宵花消费向中国传统节日消费转变,不断发展家庭园艺消费市场。

——支持传统消费升级发展。

加强国内外交流,促进消费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推进食用、药用、工业用、功能性花卉的应用与服务,培育发展特色消费市场,全面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鼓励花卉文化创意服务。

广泛开展花卉文化推广活动,深入挖掘花卉文化内涵,开发花卉文化创意产品,提供花卉礼仪、花艺表演、花艺工程等多种服务,积极引导花卉消费。

——引导花卉旅游体验消费。

推动花卉产业与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一起发展,推广花卉观赏、花卉采摘等特色旅游,鼓励建设一批花卉主题公园和专类花卉观赏园。

(二)实施途径

1.加强科技创新

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专家指导的创新模式。

利用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自主培育新品种,建设一批花卉良种繁育圃和工厂化育苗基地。

大力发展花卉设施设备,研发应用新型机械,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强化人才支撑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花卉产业发展战略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多元化,能帮助花农解决实际问题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培养一批勇于创业、精于管理、能够带领花农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培养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农村经纪人和现代新型农民。

3.提高标准化水平

规范花卉生产与经营,制定相应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引导、带动花卉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优势花卉和特色花卉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与国际花卉市场的接轨奠定基础。

4.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产业集团,通过资本运作等措施,实施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和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一批集团公司和产业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产业带动作用,提高我省花卉产业化水平。

(三)重点工程

围绕我省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目标任务,重点实施5项重点工程(见附表1)。

1.花卉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工程

加大珍稀特有树种、特色乡土树种的育种资源收集与保存力度,增强种质创新和品种育种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存库。

建设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5处。

在济南建立集保护、科研、观赏、科普、示范、推广、花卉文化于一体的花卉种质资源汇集区。

在省药乡林场建立冷凉花卉种质资源异地保护库。

在青岛建立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库,主要保存耐冬、崂山百合、美丽胡枝子、烟台翠雀、日照五莲杜鹃、泰山木绣球、紫草、灵芝等我省特有的野生花卉资源。

在菏泽建立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

在莱州建立月季种质资源库。

建设省级花卉种质资源数据库,全面记录我省可供利用的花卉种质资源信息,动态监控我省花卉种质资源消长情况,积极加强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

2.花卉新品种培育工程

加强传统名花、珍稀特色树种等优良乡土观赏植物、食药用花卉、主栽花卉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加强国外省外名优新花卉品种的引种与推广,加快产业主导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升。

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力量,围绕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整合优良种质、优良品种、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等各种资源,建立1处省级花卉工程技术中心,建立10处特色花卉育种中心,如牡丹芍药育种中心、玫瑰育种中心、月季育种中心、仙客来育种中心、非洲菊育种中心、蝴蝶兰育种中心、三色堇育种中心、海棠育种中心、金银花育种中心、睡莲育种中心等,形成花卉新品种创新平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25个以上。

同时,每年从国内外引进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通过中试,在全省示范推广。

3.现代花卉示范工程

以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花卉产业为目标,建设一批现代花卉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花卉生产专业县(市、区),使之成为全省花卉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扶持培育转型升级示范区县20个。

选择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知名度较高的花卉生产大县,加快花卉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促进相关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条,向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扶持培育花卉10强县。

继续实施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花卉项目,打造20个产业主导性突出、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花卉强县,通过新建、改建花卉生产设施,创新品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经济效益明显的花卉专业县(市、区),用工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园区化的理念带动现代花卉产业发展。

——建设10处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重点花卉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在潍坊青州市、东营广饶县、菏泽牡丹区、枣庄滕州市、济宁兖州区、临沂河东区、临沂沂水县、烟台莱州市、济南平阴县、威海文登市等地建立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使之成为主要商品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基地,花卉良种繁育基地,花卉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集群。

——建设15处现代花卉示范园。

按照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栽培、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促进种植、加工、旅游、休闲等多产业融合,不断提高花卉产业园区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水平。

在我省花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立15处现代花卉示范园,兼具花卉良种繁育示范、花文化示范、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