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754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x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超级女声》

背景介绍:

“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的一挡电视娱乐节目,类似于美国的“美国偶像”。

女性选手不拘外型、不论唱法皆可参赛。

今年2005年夏季,超级女声在国内电视市场掀起了一个收视狂潮,900万的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捧;从杂志、报纸,到广播、电视,无一没有超女,无一不急于与“超女”攀上关系,平均收视率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有人评论说,《超级女声》创造中国传媒史上的一个奇迹。

“超级女声”也给广告业带来了冲击。

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

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乳业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

2005年蒙牛乳业向市场投放了20亿袋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可能超过1亿元。

蒙牛乳业高层表示:

“你可以去我们的销售终端看一看,已经是严重供不应求,到处都断货。

”他甚至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企业宣传和媒体运作结合得最好的实例之一。

其实,蒙牛乳业冠名本届“超级女声”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扩大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超级女声”全国总决选的广告报价为5秒插播价4.8万元,10秒7.95万元,15秒11.2万元。

这个报价甚至超过央视一套3月最贵的电视剧贴片广告15秒11万元的报价。

如此算来,湖南卫视仅7场总决选的广告收入就将近2000万元。

事实上,除了湖南卫视从此次“超级女声”的比赛中获得巨大广告收益,一些地方媒体也因为选手而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8月11日,杭州某报纸刊登了一个整版广告,广告内容相当简单,主体就一个标题:

“让我们一起支持张靓颖”。

据悉,该广告是杭州某商家为支持“超级女声”而投放,并宣称,选手进入三甲,商家还将继续投放类似整版广告。

而这样一则整版广告也给这家报社赚进十万元。

目前,“超级女声”这场“大众娱乐大众”的平民狂欢故事已摆上经济学院严肃的书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决定把“超女”案例写入最新的营销教材,供付出高额学费的EMBA学员讨论学习。

请回答:

(1)从“超级女声”看电视传媒的发展趋势(平民化、娱乐化、大众化)?

(2)“超级女声”活动中是否张显了参与者个性的社会影响?

(3)“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

(4)电视娱乐是电视传媒的功能或者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

(5)你认为电视是新闻媒体还是娱乐媒体?

(6)“超级女声”是雅俗共享的娱乐节目吗?

评价电视娱乐有没有标准?

标准是什么?

(7)“超级女声”对准传媒人的启示(正反两面)?

准传媒人眼中的《超级女生》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堂案例教学记实

主持人:

李正良湖南大学

参与人员: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

背景介绍:

“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的一挡电视娱乐节目,类似于美国的“美国偶像”。

女性选手不拘外型、不论唱法皆可参赛。

今年2005年夏季,超级女声在国内电视市场掀起了一个收视狂潮,900万的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捧;从杂志、报纸,到广播、电视,无一没有超女,无一不急于与“超女”攀上关系,平均收视率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有人评论说,《超级女声》创造中国传媒史上的一个奇迹。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影视资料略)

讨论问题

(1)“超级女声”是雅俗共享的娱乐节目吗?

评价电视娱乐有没有标准?

标准是什么?

(2)“超级女声”活动中的个性张扬与个性消解?

(3)“超级女声”创新点与有待改进之处?

(4)“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与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

(5)从“超级女声”看电视传媒的发展趋势?

(6)“超级女声”对准传媒人的启示(正反两面)?

(7)你认为电视是新闻媒体还是娱乐媒体?

主持人:

李正良

“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的一挡电视娱乐节目,2005年夏季,超级女声在国内电视市场掀起了一个收视狂潮,创造中国传媒史上的一个奇迹。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作为未来的传媒人,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注意到了什么?

让我们想讲就讲,一吐为快。

真人秀平民娱乐“眼球”经济

A:

“想ⅹ就ⅹ”个性张扬单向度

电视娱乐化传媒责任娱美量度

第一组:

组长:

记录员:

讲演人:

组员:

第二组:

组长:

记录员:

讲演人:

组员:

第三组:

组长:

记录员:

讲演人:

组员:

关于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女生》

是张扬了个性还是消解了个性的讨论

第一组:

组长:

A记录员:

B/C讲演人:

A组员:

A---L

A:

作为一档娱乐节目,《超级女生》(以下简称《超女》)无疑是成功的。

从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看,《超女》从造势到决赛,把受众一步步拖入局中,达到甚至远远超过预期效果;从满足与需求理论看,《超女》抓住了电视受众的心理,迎合了市场的需要,从而创造了收视奇迹。

有人因此把它的成功归为个性的彰显和张扬,今天我们就《超女》这档节目是否张扬了个性展开理性的讨论。

B:

客观上讲,《超女》节目张扬了个性。

超女们所体现的个性不仅仅是选手自身个性的张扬,同时也是观众个性的体现,观众之所以热情支持有个性的表演者,其潜在意识正是通过找一种简易的途径移植自己的审美倾向、价值观念、个性追求。

C:

《超女》的出现与火爆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当今社会,人们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之中,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需要寻找一个最大限度地宣泄自我的途径,《超女》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宣泄场。

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已成为青年一代的意识主流,社会对个性、个人奋斗和个人成功的赞同与追求为超女们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超女》正是顺应了这种大众倾向的娱乐观,把电视屏幕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彰显参与者个性的平台和游戏场。

可见,“超女”个性的成功实际上就是电视受众追求自我个性的成功。

D:

《超女》节目采取媒体宣传+国内海选+选手表演+投票晋级+后期包装的形式获得了成功。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显然需要个性彰显,但要警惕个性“异化”,电视的娱乐化是一种趋势,但我们面对大众非理性的诉求时,要秉持传媒理性的一面,因为观众是最不稳定的群体,舞台上的风光或出丑,他们都会鼓掌欢呼。

E:

《超女》节目“想唱就唱”的口号体现出主办方的意图,主办方放大了选手的个性,希望以此吸引观众的参与。

媒体操作的痕迹依然十分重,表面看来选手们都是有个性的,但由于经过了媒体的包装,选手的个性是不是真正的个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F:

《超女》的成功表面上的确反映了电视受众渴望互动参与的要求,它颠覆了权威,提倡电视节目的生活化、娱乐化,把所谓的明星从影视的神坛上拖下来,使节目内容真正贴近观众。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的火爆实际上再一次证明了受众的盲目跟随性。

不可否认,“邻家女孩”式的表演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加上媒体有意识的炒作包装,节目变成了以突显个性为卖点的大众化娱乐内容。

然而,媒体总是充满预谋的,我们的视角应在于:

第一,经过有预谋包装的个性是不是选手真正具备的个性?

第二,这种个性是不是社会需求的?

第三,在我国目前的文化环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大肆宣扬的所谓个性是不是会戕害真正个性的张扬而变成另一种共性?

因而我对所谓个性说表示怀疑,认为它是对个性的消解。

它的品味是低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吸引观众眼球的不是选手个性的张扬,而恰恰是选手们的丑态,“丑”成了观众猎取的内容,“审丑”就顺理成章成了电视观众的饶有兴味的倾向,可见,所谓的个性张扬是媒体一厢情愿的愿望,如果把它扩而大之,无疑就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个性的消解或湮没了。

G;关注《超女》的主体是青少年,我认为对娱乐化的引导是最重要的,即怎样引导他们去认识超女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追捧,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超女的个性实质上是一种大众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大致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梦想和自己没有机会张扬出来的一面。

H:

我认为《超女》产生这么轰动影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是否张扬了普通人的个性,而只是一种娱乐模式的成功。

以前普通人是无法成为电视节目主体的,节目主体是主持人与明星,《超女》的出现体现了大众厌倦了千人一面的明星模式,是大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其实并没有深度的文化内涵。

I:

这正是媒体的责任。

媒体有责任提炼、塑造公众人物的形象,倡导张扬健康的个性,以引起更多观众的认同与喜爱,从而提高收视率。

《超女》的模式是真人秀,它的成功取决于真人秀与个性张扬的结合,受众厌倦了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光彩夺目的明星,渴望感受离自己生活很近的普通人的状态和成功的过程。

J:

电视作为公共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文化传承以及娱乐休闲等功能,娱乐的热浪过后,电视快速、权威的新闻节目仍然会成为媒体的支撑点,娱乐节目的个性与否并不重要,毕竟观众并不是为是否个性而欣赏节目的,他们收看娱乐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解除工作与生活的压力。

K:

从超女冠亚军的“个性”看,体现了现代女性在个性的张扬方面向着中性化发展的趋势,这是对传统男性的女性审美观的一种挑战,是现代女性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女权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也是超女能有这么多支持者的原因之一。

L:

超女个性背后其实是有某种推动力,或者说她们的“梦”,功利性的渴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造成了人的异化,文化传播显得浅薄、庸俗。

案例二“鸽子事件”

1962年,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一幢52层高的、新造的总部大楼竣工了,公司准备投入巨额费用,借机进行宣传,扩大公司影响。

竣工典礼前夕,一大群鸽子竟然飞进了一间房间,并把这个房间当作它们的栖息之处。

不多久,鸽子粪、羽毛就把这个房间弄得很脏。

有的管理人员建议将这个房间所有的窗子打开,把这一大群鸽子赶走算了。

这件“奇怪”的事传到公司的公关顾问那里,公关顾问立刻敏锐地意识到:

扩大公司影响的机会来了。

他认为,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设计一次专题性活动,散发介绍性的小册子等等,都可以把总部大楼竣工的信息传播给公众,这些自然也算是好方法,但仍是一般常规的方法。

最佳的方法应做到使公众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迫切想听、想看。

现在一大群鸽子飞进了52层高的大楼内,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吸引人的新奇事,如果再能够巧妙地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则一定能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

于是,在征得公司领导同意后,他立即下令关闭这个房间的所有窗门,不能让一只鸽子飞走。

接着,他设计并导演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

案例思考:

1、假如你是该公司的公关顾问,你将如何处理该事?

2、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对你的方案的传播效果进行预测;

3、角色扮演:

各讨论小组安排-名发言人(扮演公司发言人)、二名记者。

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其它组的记者提问)。

案例三谁适合当经营副厂长?

马局长58岁,某市局局长

刘厂长35岁,马局长一手提拔该局下属某厂厂长

冯科长50岁,该局人事科长,与马交情甚厚

马局长:

小刘,你上任也有几年了,一直缺个经营副厂长,局里考虑安排人事科冯科长去担任该职,你认为如何?

刘厂长:

马局长,老冯年龄大、不懂专业、业务能力不强,我看不适合。

马局长:

小刘,冯科长思想觉悟高、工作负责,已经担任了近二十年的科长,工作经验丰富,怎么说业务能力不强呢?

刘厂长:

局长,您别总盯着老同志,年轻人中能力强的多的是。

我们厂的小张就很不错,年年超额完成销售任务,还是专门学习营销的大学生呢!

马局长:

小刘啊,你别瞧不起老同志,老同志也有长处,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嘛?

刘厂长:

现代社会更需要年轻人的敏捷和智慧……

马局长:

好了,好了,我还要开会。

半年后,局党委任命冯科长为经营副厂长,刘厂长则下海,独自去了广东闯天下。

两年后,马局长退休回家安享晚年。

案例思考:

1、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刘厂长有哪些失误与教训?

2、如果你是刘厂长,你将如何与局长对话?

请将你们的对话记录下来。

3、角色扮演:

各讨论小组各派两人模拟局长与刘厂长的对话。

案例四巨人集团的兴衰

1997年3月底,在珠海市富丽堂皇的巨人集团总部大厦的总裁办公室里,曾被誉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的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孤零零地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踱步。

史玉柱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声名显赫的巨人集团正摇摇欲坠。

债主堵门,媒体轰炸,面对如此残局,他又怎能不忧虑?

史玉柱与巨人的创业史

1962年史玉柱出生于安徽怀远县城一个普通家庭,1982年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深圳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从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毕业。

同年7月他辞去安徽统计局的工作,回到深圳开始创业。

这时他身上仅有借来的4000元钱和自己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

1989年8月,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仅有的4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

他觉得M—6401此时己能推向市场,在手头上仅有的4000元的情况下,史玉柱“赌”了一把,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时间差,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广告打出后13天即8月15日,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巨人事业由此起步。

到了9月下旬,收款数字已升到10万元。

史玉柱全部取出再次投入广告。

四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从而奠定了巨人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8月,史玉柱投资80万,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售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备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至珠海。

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史玉柱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

12月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量2.8万套,销售产量共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年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到190人。

8月,巨人集团开发出M—6401排版系统、巨人财务软件等13个新产品,其中包括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中文笔记本电脑。

12月,巨人集团发展到290人,在全自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

集团在一年之内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

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6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1993年1月至3月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李鹏、田纪云、李铁映等先后视察巨人集团并题词。

自此,“巨人”二字响彻全国,史玉柱也由一介书生而变为2000多人的企业统帅、腰缠五亿元的新生代富翁和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风云乍起

1993年是中国电脑行业遭受“外敌入侵”的一年。

随着西方10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COM-PAQ、HP、AST、IBM等世界知名电脑公司开始“围剿”中国市场。

伴随国内电脑业步入低谷,史玉柱赖以发家的本行也受到重创,巨人集团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产业支住。

由于当时全国正值房地产热,他决定抓住这一时机,一脚踏进房地产业。

其实,早在1992年巨人集团或者说史玉柱便已决定建造巨人大厦,但当时的概念只是一幢18层的自用办公楼。

此时在房地产业中大展宏图的欲望使他一改初衷,设计一变再变,楼层节节拔高,一直涨到70层,投资从2亿涨到12亿,气魄越来越大。

尽管房地产是他完全陌生的领域,尽管巨人大厦已超过他的资金实力十几倍,但他想以大搏大,盖一幢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盖一幢当时全国最高的楼。

对于巨人大厦的筹资,史玉柱想“三分天下”,1/3靠卖楼花,1/3靠贷款,1/3靠自有资金。

然而实际上令无数人惊奇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破土动工到1996年7月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

幸好巨人大厦的楼花在初期卖得很火,从香港融资8000万元港币,从国内融资4000万元,短短数月就获得现款1.2亿。

当然,如果按巨人电脑当时的单一产业结构,就算是只支持大厦所需资金的1/3也是做不到的。

史玉柱苦思冥想出一个绝妙的资金运作方式:

用卖楼花所筹的1亿多资金,发展一个新兴产业,所赚利润再反哺巨人大厦。

在巨人开始迈向产业多元化的起步之时,史玉柱已经预感到了大集团的管理隐患。

由于资产规模的急剧膨胀,管理上随之进入“青春期”,出现了浮躁和混乱。

在1994年元旦献辞中,史玉柱说“我们创业时的管理方式,如果只维持几十个人的状态,不会有问题。

现在的管理系统,不可能运作规模更大的公司。

但巨人公司正向大企业迈进,管理必须首先上台阶。

为此,我们要牺牲公司的一些业务,甚至牺牲一些员工。

1994年初巨人集团发生的两件大事加速了巨人管理体制的变革。

—件是西北办事处主任贪污和挪用巨额资金;另一件是参与6405软件开发的一位员工,在离职后将技术私卖给另一家公司,给巨人造成很大损失。

1994年春节刚过,史玉柱突然宣布一条惊人消息:

聘请北大方正集团的总裁楼滨龙出任巨人集团总裁,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而他自己将从管理的第一线退下来,出任集团董事长。

在宣布决定的员工大会上,史王柱坦诚剖白“我本人有很多缺点,加上技术出身没做过管理,因此错误不少。

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请高人来执掌。

风云再起

从一线退下来的史玉柱并没有真正安于作壁上观,而是在苦苦思索—个让巨人重振雄风的计划。

1994年8月他突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提出了“巨人集团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想”。

其总目标是:

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与此同时,史玉柱还解除了原集团所有干部的职务,全部重新委托。

史玉柱第二次创业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

在房地产方面,投资12亿兴建巨人大厦,投资4.8亿在黄山兴建绿谷旅游工程,投资5400万购买装修巨人总部大楼。

在上海浦东买下了3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兴建上海巨人集团总部;在保健品方面,准备斥资5个亿,在一年内推出上百个产品。

产值总目标是:

1995年达到10个亿,1996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100亿。

1995年2月10日——巨人集团员工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史玉柱突然下达一道“总动员令”——发动促销电脑、保健品、药品的“三大战役”。

史玉柱把这场促销模拟成在战争环境中进行,他亲自挂帅,成立三大战役总指挥部:

下设华东、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南、西北和海外八个方面军,其中30多家独立分公司改编为军、师,各级总经理都改为“方面军司令员”或“军长”、“师长”。

史玉柱在动员令中称,“三大战役将投资数亿元,直接和间接参加的人数有几十万人,战役将采取集团军作战方式,战役的直接目的要达到每月利润以亿为单位,组建1万人的营销队伍,长远目标是用战役锤炼出一批干部队伍,使年轻人在两三个月内成长为军长、师长,能领导几万人打仗。

总动员令发布之后,整个巨人集团迅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5月18日,史玉柱下达“总攻令”,这一天,巨人产品广告同时以整版篇幅跃然于全国各大报。

由此,“三大战役”全面打响,霎时间,巨人集团以集束轰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产品,其中保健品一下子就推出12个新产品。

继而,广告宣传覆盖50多家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介,营销网络铺向全国50多万个商场,联营的17个正规工厂和100多个配套厂开始24小时运转,各地公司召集200名财办员加班加点为客户办理提货手续,由百辆货车组成的储运大军日夜兼程,营销队伍平均每周增加100多名新员工。

不到半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就从38个发展到228个,人员也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

大规模的闪电战术创造出了奇迹:

30个产品上市后15天内,订货量就突破32个亿。

更显赫的战果是新闻媒介对巨人集团的一次大聚焦,上百家新闻单位在1个月内把笔锋集中到巨人身上,其中《人民日报》在半个月内,四次以长篇通讯形式报道了巨人,新华社5次发通稿。

阴云密布

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巨人集团自身的弊端一下子暴露无遗。

7月11日,史玉柱是在提出第二次创业的一年后,不得不再次宣布进行整顿,在集团内进行了一次干部大换血,凡是过去三个月中没有完成任务的干部原则上一律调整下来。

8月,集团向各大销售区派驻财务和监察审计总监。

8月29日,集团又成立于部学院,将180名集中到南京海军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以增加团队意识的纪律性。

但是,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1995年9月,巨人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步入低潮。

伴随着10月发动的“秋季战役”的黯然落幕,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1996年初,史玉柱为挽回局面,将公司重点转向减肥食品“巨不肥”,3月份,全面大规模的“巨不肥”广告铺天盖地地覆盖了全国各大媒体,“巨不肥大赠送”,“请人民作证”等营销口号随处可见,人员和资金的大投入在4月有了回报,销售大幅上升,公司的情况有所缓解。

可是一种产品销售得不错并不代表公司整体状况好转,公司旧的制度弊端、管理缺陷并没有得到解决。

相反“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有分了。

集团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

而此时更让史玉柱焦急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公司预计投资12亿建的巨人大厦。

他决定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大厦的建设,而不是停工。

1992年决定建巨人大厦时计划盖18层,后来改为38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竟定为70层,而巨人集团1992年可用于大厦建设的资金只有几百万元。

由于公司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竟然没有去银行申请贷款,而当1993年下半年他们想去贷时,全国宏观调控开始了。

由于1994年底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

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根据此法来建造大厦,他把各子公司将来的毛利2570万人民币净留下850万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

进入了7月,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巨人保健品的销量急剧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老天似乎要为难巨人,大厦非常不巧地建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积水,大厦多投入3000万,其间,珠海还发生了两次水灾,大厦地基两次被淹,整个工程耽误10个月。

1996年9月11日,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室工程,11月,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完成,此后,大厦以每五天一层速度进入建设的快速增长期,但是,此时的史玉柱已经没钱了。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顾利而没有完工。

大厦动工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8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并给予经济补偿。

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陷入破产的危机。

四面楚歌

1996年底,巨人的员工停薪两个月,一批骨干离开公司,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声名显赫一时的巨人集团已经摇摇欲坠。

1997年1月12日史玉柱外出归来,遇到10余名债主登门讨债,危机终于爆发。

史玉柱对债主承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还,只是晚些”。

跟随债主而来的若干记者,立刻将此事大做文章,于是更多的债主蜂拥而到,事情闹大了。

当风闻而来的香港记者探访巨人集团时,恰逢此时巨人员工休假,集团总部大楼只有几名保安游荡,大门紧闭;于是新一轮的新闻冲击又起来了,香港媒介大呼:

“巨人破产了”!

2月15日,史玉柱将其中层干部全部集中于上海某空军学院,坦诚相告遇到了危机。

来自全国100多个下属的子公司的经理明白了这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他们都预感到了一场更大的危机正悄然而至。

可史玉柱并不认输,他认为巨人集团不可能破产,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巨人拥有资产5个亿,而从债券结构来看,香港楼花的8000万港币是不用退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