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67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docx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吟诵中,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生字,读准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用具】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

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根据拼音自学生字,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诗情,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初读感知

   

  .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贾岛,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贾岛寻找隐士而没有找到)

  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

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

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言师采药去”)(板书:

采药)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

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预设:

诗人可能问童子:

你家先生干什么去了?

  预设:

从“言师采药去”,可知隐士去山中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

(童子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板书:

此)

  (诗人可能会问:

你知道他到哪儿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

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请谈谈理由。

  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

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三、积累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贾岛其他的诗作读一读。

  3说一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的意思是:

诗人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一个童子,询问他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采

  药

  此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诵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

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的理想境界。

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图文结合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的课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作者介绍】

  诗人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

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工夫。

  贾岛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

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言律诗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绝句》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

寻访。

隐者:

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

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2.童子:

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3.言:

回答,说。

  4.云深:

指山上的云雾。

处:

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

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赵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

“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

“采药在何处?

”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www.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