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477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docx

高一上文言文讲义

《劝学(节选)》 

一、 文学常识 

1.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在人性方面,他否认天赋道德的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观点。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 本文出自《荀子》,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

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 注释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三、 通假字 1. 輮.以为轮   “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 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四、注意点

 1.輮以为..轮                 (古义) 把……做成           (今义)认为

 2. 金.就砺则利                (古义) 金属的刀类             (今义) 黄金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 广泛                  (今义) 广博地学习

 4.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贬义)

 5.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地下水             (今义) 阴间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

“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

“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之[4]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

“蚓无爪牙~利。

”[5]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

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

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

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

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

流水)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

(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11.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骐骥一跃(数词)

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

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

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讲义 

原文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

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

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通“授”,教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

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不:

通“否”)

古今异义

 

文学常识

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

有的偏重叙事

1.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2. 古文运动观点主张: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新

(书本)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赤壁赋》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2、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3、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

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

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

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

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

任,如:

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

广阔,辽远;冯虚:

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

循,依;和:

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

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

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

竟,连……都……;一瞬:

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

无论。

今义:

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

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

今义: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

两个词,这样以后。

    今义:

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 

4.游于是乎始(古义:

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3.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四、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3.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4.而不知其穷也(形容词作名词,边际)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7.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1)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名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4.被动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有我也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缦回màn 不霁何虹jì 焚椒兰 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   辘辘lù 剽掠piāo

杳不知 yǎo尽态极妍 yán呕哑ōu yā

鼎铛chēng   迤逦 yǐlǐ 锱铢 zīzhū    

横槛jiàn 参差 cēn cī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 sù   鬟 huán囷囷qūn 

二、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

跑今义:

行走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

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

所、座;今义:

下降、衰落。

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天气冷暖,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

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

明亮的星光;今:

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

指金玉珠宝等物;今:

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7、齐楚之精英

古:

指金玉珠宝等物;今:

指优秀人才。

8、可怜焦土

古:

可惜;今:

怜悯,同情。

三、重点实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结束,这里指被灭亡)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5、朝歌夜弦(在早上,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族秦者秦也(灭族)

(三)数词用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动词意动用法: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五、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副词)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国事至此,吾不得爱身(爱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动词)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名词)

5、使:

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6、为: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7.焉

(1)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8.而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目的)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连词,表承接)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表转折)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连词,表承接)

9.于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介词,到)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表比较)

5.之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往,去)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

(3)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代财物)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代秦人)

6、特殊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省略句

3、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4、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5、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三)状语后置

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六个介宾结构后置句)

(四)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五)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哀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