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419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35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7)

考点3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8-14)

考点37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14-17)

考点38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8-19)

考点39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20-21)

考点40大众传媒的发展(22-2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赤脚医生,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

据此推知(  )

A.赤脚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C.我国赤脚医生群体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D.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的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44.3%,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

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B.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

C.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D.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

5、“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由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

这一变化()

A.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的思想的体现

D.是对西方同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7、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

A.学习国外经验B.坚持独立自主

C.突出制度变革D.侧重理论探索

8、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1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成熟

11、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12、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

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

这一文件()

A.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维护了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13、1986年,邓小平说:

“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又收了上来。

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

”材料旨在说明( )

A.集体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B.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D.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14、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的实质是()

A.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16、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

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

这反映出(  )

A.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17、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18、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了当时的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19、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20、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

“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21、叶圣陶说:

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

反正是个到,何必急?

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

或说: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

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

这岂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22、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这说明(   )

A.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皇权思想淡漠

B.清政府利用媒体,缓和与民众关系

C.晚清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D.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要阵地

23、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有的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

这说明当时()

A.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减弱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D.商品信息的更新更加及时化

24、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一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C.改革开放,经济发展D.特区建立,广告兴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此。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3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考点35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考点35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考点36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

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考点36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

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

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

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

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

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

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牧《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

考点37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深圳特区设立的过程,并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51年至1958年……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大量工科专业人才,故D选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故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故B选项错误;1951年至1958年中国也没有进行文化教育全面改革,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医疗建设。

而材料“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可以得出,赤脚医生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农村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A项符合题意;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B项不正确;C项说法不正确;D项中“圆满解决”的说法不正确。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

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时的工业投资以东北为主,以重工业为基础,为了就近接受苏联的援助,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注重国家安全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的要求,故B项错误;,时发展的重点是东北,不是带动中西部发展,故C项错误;当时东北的工业基础并不好,故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计划管理与国家垄断取代了市场调节,这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后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这一变化充分展现了苏联经济模式对中国的深刻影响,B、D两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论十大关系》是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故B项正确;《论十大关系》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不仅仅是学习国外经验,故A项错误;这次“结合”与制度变革无关,故C项错误;这次“结合”更加注意从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思想文化背景。

结合题干中图片文字的信息分析可知,当时只看到了"大跃进"运动的表面现象,并没有对“大跃进"运动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而这一认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

也就是说这一现象应该发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当时还没有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A项表述错误;B、D两项出现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而工业化进程有增长、有降低,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化进程有增、有降低,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而工业化进程有增长、有降低,未体现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故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内容可看出,党中央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发展经济的不同主张,由“大跃进”到注重经济发展,再到科学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D项正确。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一些人坚持打零分,这足以说明“左”倾思想仍旧很顽固,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1977年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持“文革”错误的政治原则,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可以责任到人”体现了安徽省委既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又开始尝试突破“左”的政策束缚,故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C两项错误;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邓小平的说法,实际上是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选C项。

材料要求政府适度放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而非强调集体经营,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故B项错误。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体现的是调整和完善,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于1980年建立。

材料中“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城市。

材料中“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于1985年开辟,环渤海地区于1988年开辟。

材料中“内地”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放芜湖、九江、武汉、重庆等6个港口城市,故B项符合题意。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

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80年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

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松动甚至变动,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选C。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人的出境从公务为主到自主游为主,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效,故选B项。

人员的交流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排除A项;自主游的增加,不意味着公务出境的减少,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信息反映的主题。

18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A项排除;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做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C项“已经”说法错误;D项“已经确立”说法错误。

19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20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21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

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说法最准确。

22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不能由人们关注这一报道判断出民众对皇权的态度,A错误;《申报》不是清政府官方报纸,不能代表清政府行为,B错误;报纸作为新的新闻传播手段,报道的内容和皇帝有关,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允许公开传播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