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370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 教育比较研究法1.docx

第十一章教育比较研究法1

第十一章教育比较研究法1

第十一章教育比较研究法本章要点: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含义、特点、基本类型;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程序与操作要求。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准确的认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只有对经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类比,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

比较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一节教育比较研究法概述一、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概念与特点1、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含义比较一词的意思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一般来说,比较是一种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智力活动。

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法。

2、教育比较研究法的特点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法有以下特点。

(1)对比性教育比较研究法以比较作为教育研究的主体手段,对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是整个研究活动的中继环节。

它决定了研究者对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也是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

事物间的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对比的角度和内容也相当繁复,但作为比较研究活动的比较对象却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

正如黑格尔所说,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一般来讲,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具有共同的评判标准。

(2)合作性尽管比较法在教育比较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比较法本身难以独立地完成研究活动,因为它无法独立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

所以比较研究法必须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依靠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测量等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研究者方能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

尽管在教育研究中完全独立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多,但合作意识最强,对其他研究方法依赖性最高的还属比较研究法。

(3)深刻性教育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比较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相结合,可以追溯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跨越时空,将历史上的教育现象同现实中的某些教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比较研究法与实验法、统计测量法、调查法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事物间数量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上的异同,探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二、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研究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

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相结合,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相结合,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运用比较研究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从横的方面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认识身边的教育问题,而且可以通过纵向的比较,把握教育事件演进的某些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了解他国教育的长处与短处、经验与教训,更准确地辨别本国同别国在教育领域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例如在关于课程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课程在古今中外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比较,分析其哲学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主要类型,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从而把握其今天发展的特质。

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使我们通过横向比较找差距,纵向比较看进步,既不盲目自大,又不妄自菲薄,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比较是人们建立事物间相似、时序、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基本手段,也是分析、归纳、概括等各种逻辑方法发挥作用的基础。

通过比较研究,将个别事物的属性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可以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有助于发现教育事件的本质特征,深化认识。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对教育现象进行定性的鉴别与定量的分析,确定事物的差别和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在事物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多种属性。

进入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教育问题进行了跨群体、跨民族、跨宗教、跨地区以及跨国的比较研究,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认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本国、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与特点。

3、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

因而从宏观的国家教育决策到微观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不需要对所决策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客观而全面地确定该问题的性质、意义以及决定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提供认识基础,以使教育决策科学合理。

通过比较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验证某些教育政策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总之,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用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克服井底之蛙的短见与沾沾自喜的心态,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教育现象与问题,高瞻远瞩地做出正确决策。

比如,为了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就要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各国高教体制与该国科技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的关系,从而加以借鉴。

为了制定科学的考试制度,就要对各国大学入学考试进行比较,对各国普通中学国家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类型由于比较研究的综合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教育比较研究法。

根据比较对象相互联系中时间方面的特点划分,可分为纵向比较研究法和横向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对象逻辑归属的异同划分,可分为同类比较研究法和异类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活动对事物质或量的侧重,可分为定性比较研究法和定量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内容的范围大小,可分为问题比较教育法和区域比较研究法。

一、纵向比较研究法与横向比较研究法

(一)纵向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研究法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它是按照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通过对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作动态展示,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历史演进过程,明白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提高人们对事物当前状况必然性的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宏观教育问题研究,还适用于对学生个体的微观研究。

燕国材对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我国当代教育虽然经历了多次波折,但其发展有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

1949~1978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1979~1982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强调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十二字方针;1983~1989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并把它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出现了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十五字教育改革方针;1990年开始,我国教育倾向于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水平。

每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方针的提出既是对我国以往教育经验的继承,又是在融合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前期教育方针的补充和订正。

因此,他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燕国材,1997)。

(二)横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研究是研究者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在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研究事物间的异同,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教育比较研究方法。

它是按照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通过对比,帮助人们明是非、找差距、析原因。

郝维谦等主编的《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一书中,研究者对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等国当前的教育立法、教育法基本原则、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横向比较中揭示出各国教育法制的优长与不足,为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常常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研究方法结合运用,这样既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又能够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发现问题的实质,揭示教育规律。

二、同类比较研究法与异类比较研究法

(一)同类比较研究法同类比较研究法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该类事物共同规律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既有个性,又有其共性,而且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时该事物属于某一类,按照另一种标准划分它又会属于另一类。

同类比较研究的特点是同中求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

在对英国、法国和德国高中毕业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中,这三个西欧国家从教育传统方面来看,中等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国在证书制的共性之下,又有其各自的具体运作模式,经过比较鉴别方能细致地掌握它们各自的特色(韩家勋等,1999)。

(二)异类比较研究法异类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它们在不同表征下的异同之处,从而寻求某些规律的研究方法。

由于异类比较研究的对象反差大,结论鲜明,往往能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

例如人类个体几十年的成长过程,与人类种系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演化过程本属不同类型的事物,但心理学家对之进行比较后发现,人类个体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种系发展历程的复演,于是产生了著名的复演说。

有学者对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绝无信息交流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通过对两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所作的对比,可以窥见中西方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袁征,2019)。

三、定量比较研究法与定性比较研究法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

有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比较事物数量方面的特征来发现某些规律.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以理性的归纳和推理过程来说明事物的状况。

在更多的教育比较研究中则是定量比较研究法与定性比较研究法的综合运用:

(一)定量比较研究法定量比较研究法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特点,判断事物的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为了解我国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情况,研究者用三周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课后访问学生和教师:

研究者把学生在数学课出现的行为大致分为十项:

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向教师提出问题(提问)、看书自学、和同学讨论与上课有关的问题(讨论1)、和同学讨论与上课无关的问题(讨论2)、做习题、听教师讲课(听课)、做与上课无关的小动作(包括眼睛看窗外无所事事)(做小动作)、做教师指定的小实验(操作)、其他(包括准备工作等)。

由于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无法区分讨论1与讨论2,遂将二者合并为一项。

其中,回答和提问用次数统计,其他用时间统计。

研究者作出描述性的观察记录,研究者根据各种课堂行为的时间和频率的统计,得出三点认识:

第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活动是听课和作业,占用时间很多,而其他活动相对时间较少;第二,学生在数学课中的课堂作业占据了最多的时间;第三,从集体讨论的情况来看,学生被老师提问比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多得多(资料来源:

陈桂生,2019)。

(二)定性比较研究法定性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事物间本质属性的比较来鉴别事物的特点、性质、归属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在上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还进一步对学生的课堂投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两个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相似的学生进行了投入模式的比较,发现二者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比较研究则属于定性比较研究。

四、问题比较研究法和区域比较研究法

(一)问题比较研究法问题比较研究法是指针对某教育问题,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相互比较,从而明确该问题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变化趋势。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单一,研究内容的范围可依据比较的地域范围而定。

例如关于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更加消极,因此主张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训练,从而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系统。

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形成是其整个动力系统乃至人格角色偏差造成的,需要教育者帮助他们改变其社会角色,进而改变其整个行为的动力系统。

(二)区域比较研究法区域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所确定地区教育问题的比较来揭示不同地区教育的不同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比较研究方法。

区域比较研究法所涉及的比较区域相对固定,而比较的问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情况而确定。

例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近年来教育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两地教育发展的差距,为调整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提供借鉴。

再如,对西欧和北美新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比较,可以了解世界两个经济与教育发达地区教育改革状况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变化趋向。

尽管我们对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类,但实际上,各种研究类型相互渗透,具有内在的联系性,难以截然分开。

研究者应注意将各种方法巧妙地综合运用,比较得更加全面、深刻,使比较研究形式活泼、资料翔实、立论纵横,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三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程序与操作要求一、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程序关于比较研究的基本程序,各国学者的提法略有不同,但总的说来没有本质差异。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乔治贝雷迪将比较研究分为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诺亚和埃克斯坦主张把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比较研究的步骤,这个程序是:

确定假说,明确概念和提出指标,选择事例,收集和修正数据,处理数据和验证假说。

英国的布莱恩霍姆斯和埃德蒙金为了使比较教育具有准自然科学或预测科学的性质而提倡问题研究法,提出比较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收集资料、选择问题、政策研究、问题分析、策略制定、相关因素的识别、政策结果的预想和得出正确的预测等几个步骤。

我国学者则把这一程序理解为比较研究思维的过程,按照人类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的思维序列,结合比较法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换句话说,国外学者把这一程序视为比较法的程序。

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它是比较研究的程序。

就我国的教育研究实践来看,比较研究的程序一般可分为五步:

确定比较的问题;确定比较的标准;收集和整理资料;比较分析;结论。

(一)确定比较的问题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比较什么,这是比较的前提。

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

(1)选定比较的主题。

如教师性别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民办学校之模式的比较研究等。

(2)确定比较的内容。

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

如优等生与差生学习机会的比较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家长提供的机会、同伴交往的机会、参加各种竞赛的机会等方面加以比较。

(3)确定比较的范围。

要明确是班内的比较、校内比较或是跨校学区甚至是跨国比较。

(二)制定比较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

比较的标准可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即具有可操作性。

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之比较这个主题,在确定比较的标准时以总经费作标准显然不妥当。

但以人均教育投入,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经费占公共经费支出的比重为比较标准,那就不难分析出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了。

(三)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然后,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

最后,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四)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阶段要对收集到的材料逐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要尽可能地进行评价。

比较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五)结论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

以上就是比较研究的一般步骤,这些步骤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

确定比较的问题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前提;制定比较的标准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依据;材料的分类与解释是运用研究法的基础;比较分析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重心;得出结论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目的。

比较研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并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操作要求

(一)保证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比较研究对象间具有可比性,是要求比较研究的事物属于同一范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能够用共同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

比较研究的对象有各自的特点,彼此间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表现为表面近似而本质相异,或显示出外表迥异而本质趋同。

在选择比较研究对象时,研究者要持审慎的态度,并使研究对象具有相同的客观条件,还必须做到在比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统一的标准、保持相同的比较项目和比较范围。

并不是所有存在联系的事物都是可比的,如英国的中间学校和德国的中间学校虽然在汉语译文中用同一词汇表述,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

前者是界于小学和中学之间的、为满足学生青春期提前和改革初级中学的形势需要而产生的新式学校:

后者是在德国处于中间地位的一种中等教育形式。

(资料来源:

孙名符,1991)

(二)保证资料的可靠性比较研究的资料可以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获得,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他人观察与实验的成果来获得。

如果是以实验和调查为途径来获取资料的话,应认真进行调查或实验设计,使研究活动程序完备、方法科学、统计与测量准确,保证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正确,各种资料真实、可靠。

如果是借鉴他人的研究资料,要对其研究活动进行评价和检验,在证实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方可加以引用。

一位教小学四年级3个班数学课的教师,要进行一项不同反馈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比较研究。

他在一个学期里对平时数学成绩基本相当的3个班进行了5次同等难度的数学测验,每次测验的时间均为1个小时。

尽管随着教学的进展,这些测验涵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得每次测验的试卷能够具有大体相同的难度,保证了由此获得的比较研究资料的可靠性。

(三)保证比较的全面性在获得了大量具有可比性的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后,还要对研究的问题全方位地、多角度地进行比较。

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制约教育的因素又很多,所以比较研究的内容一定要全面。

在对中美儿童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中,研究者不仅对两国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科学的测试,还对课堂教学中两国儿童的表现及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观察,又对两国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他们个人对于学习成绩与个人努力之间关系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然后研究者从两国的教学模式、儿童的课堂行为习惯、儿童对待学校的态度、家长期望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制约等多种角度,全面地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保证解释的可靠性在教育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如何解释比较结果,进而得出研究结论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同样的研究材料,由于不同思维方式、教育观念的影响,研究者可能会作出不同的推理与解释。

所以,在对研究资料进行归因分析或比较推断的过程中,应本着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避免单凭经验草率地下结论。

从正面说,必须尽量搞好调查研究,搜集充足材料,掌握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实际的比较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力求主观符合客观。

从反面说,必须防止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唯感情论,根据好恶判断是非。

如,与我们友好的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尽善尽美,与我们敌对的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一无是处。

另一种是唯生产力论,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判断优劣。

如,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十分优越,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不值一提。

这两种偏向都违反实事求是原则,在实践中都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

第四节教育比较研究法应用例:

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差异性的比较研究案例为了帮助我们对比较研究方法有更具体的理解,下面以《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差异性的比较研究》为案例加以说明。

一、确定比较的问题教育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藏族人口较多,居住面广,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国际国内有很大影响。

藏族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的难点,而对藏族儿童和藏区其他民族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解决藏族教育这一难题的关键。

所以该案例选择藏、汉儿童进行比较研究。

但是为什么要选择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比较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数学是人的思维体操,以其特有内容、形式和方法概括显示出人的思维水平。

选好了比较的主题,接下来要确定比较的范围。

该案例选择了915岁七个年龄组的藏、汉在校儿童。

其中藏族儿童选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较集中的碌曲县和夏河县的民族中小学,汉族被试选自碌曲县、夏河县的普通中小学。

各年龄组藏、汉被试各20名,男女均各半,按数学成绩上、中、下三个等级分层随机取样(上30%,中40%,下30%),并尽可能使年龄组与年级相对应。

二、确定比较标准比较的指标有三个:

数学思维能力、文化背景、个性特征。

数学思维能力分为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个标准。

文化背景分为父母亲的职业;文化水平;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对子女学习的指导程度;对子女学业的期待程度;对数学的态度;家庭学习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水平等标准。

个性特征分为数学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标准。

三、收集和整理资料资料的收集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是应用国际通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tandardProgressiveMatrices,简称R.SPM),另外编写数学思维能力测验题目测试被试。

各组测试题按照试题范围的大小、抽象程度的高低赋以不同的权重。

二是问卷和访谈、文献分析(查阅学生档案、作业等)、实地观察收集相关资料。

拥有了大量资料以后,把它们加以整理。

剔除那些无效的样本,然后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最后汇总,必要时要制成表或图。

四、比较分析根据以上资料该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藏、汉儿童思维能力发展趋势和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年龄组藏、汉儿童达到数学思维各级水平的百分比的比较;藏、汉儿童文化背景与学习动力的比较;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与文化背景和数学学习动力因素的列联相关比较。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藏、汉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明显区别,原因何在?

这需要进一步分析。

本案例从教育水平的差异;语言的影响;个体意识倾向性的差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五、结论根据以上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藏、汉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儿童的家庭、学校环境以及语言等文化背景因素和某些个性特征有关,而与民族性无关。

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其发展大约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