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34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毒物与防护.docx

工业毒物与防护

第一章工业毒物与防护

第一节概述

1、在生产中,生产性毒物较多,其毒源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成品、半成品、副产品、废气、废水及废渣中.生产性毒物常以气体、蒸汽、雾、烟或粉尘等状态污染生产环境.当毒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可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化肥生产中,了解和预防毒物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节毒物及其分类

2、毒物是指某些物质浸入人体,经物理或化学作用,破坏人体组织,中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人体病理状态.这种物质称为毒物。

3、中毒是指有毒物引起的病变,称为中毒.

4、毒物的分类

(1)按毒物的化学结构,分为有机类(如苯C6H6、甲醇CH3OH),无机类(如氨NH3、一氧化碳CO).

(2)按毒物的形态,分为气体类(如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液体类(如硝酸HNO3、硫酸H2SO4),固体类(如砂尘SIO2、铬酐CNO3),雾状类(如酸雾SO3H2O).

(3)按毒物的致毒作用,分为刺激性(如氯CL2、氟化氢HF),窒息性(如氮气N2),麻醉性(如乙醇C2H5OH),致热源性(如氧化锌ZNO),腐蚀性(如酸类),致敏性等等。

5、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是化肥生产环境中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自鼻咽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的粘膜都能不同程度地呼吸有害气体、蒸汽和烟尘。

但主要的吸收部位是细支气管和肺泡,以肺泡为主,接触面甚大(约50~100M2),肺泡周围又布满毛细血管,能很快地经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

这条途径不经过肝胆进行过滤,因此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2)皮肤:

毒物通过完整的皮肤经毛囊空间到达皮肤腺及腺体细胞而被吸收,一小部分则通过汗腺进入人体。

这条途径也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散布全身,危险性也较大。

(3)消化道:

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的毒物一部分粘附在鼻咽部或混于鼻咽的分泌物中,可被吞入而进入消化道。

毒物进入消化道后,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其中只有部分未经肝脏滤毒的毒物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第三节几种毒物的特性与防护

6、一氧化碳(CO)

(理化特性)分之量28.01、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比重0.967,几乎不溶于水(O℃时100克水中仅溶解0.0044克)。

(毒理)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进行逆性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即:

CO+HB=HBCO。

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大300倍,故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HBO2)中的氧排挤出来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即:

CO+HBCO2=HBCO+O2

又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比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慢3600倍,故HBCO较之HBO2更为稳定。

因此,一氧化碳一经吸入即与氧争夺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

使血液中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人体低氧血症,因而导致组织缺氧。

一氧化碳的最高容许浓度在作业时间短暂时可与放宽:

作业一小时内,一氧化碳浓度容许达到50MG/M3;半小时内100MG/M3;15~20分钟200MG/M3。

在上述条件下反复作业时,两次作业之间须间隔2小时以上。

一氧化碳是一种非蓄积性毒物,其吸收与排出,汽旧雨空气,取决与空气中CO的浓度、

(1)

血液中HBCO的含量,次要因素为接触时间和肺通气量。

(中毒表现)

轻度中毒:

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颈部压迫及搏动感,并可有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或心悸、四肢无力等,甚至有短暂的昏厥。

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初期尚有多汗、烦躁、步态不稳、皮肤粘膜樱红,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进入昏迷状态。

重度中毒:

迅速进入昏迷。

昏迷可持续数小时或更久,可出现阵发性和强直性痉挛,有病理反射出现。

常伴有发脑水肿、肺水肿、心肌素损害、心律紊乱或传导阻滞,高热或惊厥。

皮肤、粘膜成红色或苍白、紫绀。

慢性影响:

主要表现为乏力、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失眠、血压不稳定,对精细工作及时间、距离的估计能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

有时见心肌损害。

(中毒急救)

迅速将中毒者脱离事故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揭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畅通。

一般轻度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或竟鼻管给氧后,即可好转。

对于昏迷者,立即给予输氧,以减轻缺氧状态并促使一氧化碳的排出。

如有氧气苏生器供抢救的,可用“自动肺”对重度中毒以至呼吸停止者进行强制自动呼气与吸气,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即可改用“密闭口罩”给氧,注意氧含量调节环应调节在80~100℅的位置。

给予氧气吸入的原则:

“用的早,供气足、时间够”。

(防护措施)

接触一氧化碳的生产工厂,操作岗位上应配备过滤式5型防毒面具和氧气呼吸器。

检修时,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用长管式防毒面具或逆风面具。

特别是带压抽堵盲板和进入塔罐作业,必须认真做好监护工作。

凡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症、活动性肺结核、慢性心脏病、重度贫血、癫痫、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者及孕妇,均不宜从事接触一氧化碳工作。

(最高容许浓度)

车间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毫克/立方米。

7、二氧化碳(CO2)

(理化特性)

分之量44.01。

为无色气体,高浓度时略带酸味,比重1.542。

沸点-78.5℃(升华)。

20℃时水中的溶解度为88毫升。

(毒理)

低浓度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高浓度有显著毒性的麻痹作用。

二氧化碳透过肺泡膜能力比氧大25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必将造成体内二氧化碳滞留。

缺氧能引起窒息死亡,即使含氧浓度较高情况下,二氧化碳也可引起中毒。

有时缺氧窒息与二氧化碳中毒并存。

(中毒表现)

吸入浓度为8~10℅的二氧化碳除头昏、头痛、眼花和耳鸣外,还有气急、脉搏加快、无力,血压升高、精神兴奋、肌肉痉挛,时间延长时则神志丧失。

重症急性发作都在几秒钟内,几乎像触电般地倒下。

表现为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

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

较轻者在几小时内逐步苏醒,但仍感头痛,头昏、无力等,往往二、三天才能恢复。

(中毒急救)

迅速脱离毒区,吸氧。

必要时用高压氧治疗。

抢救人员应佩戴氧气呼吸器或隔离式防毒

(2)

面具。

(预防措施)

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进入密闭设备、容器和地沟等处,应进行安全分析,确定是否合格,分析前不得擅自进入,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场所,进行检查工作前

,应先进行置换,分析不合格时,应戴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并要有人监护。

8、氨(NH3)

(理化特性)

分子量17.03、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比重0.597,熔点-77.7℃,沸点-33.35℃,极易溶于水(O℃时,溶解度为90克/100毫升)氨的水溶液呈碱性。

1℅水溶液PH值为11.7左右。

(毒理)

属低毒类。

氨随空气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除少部分为二氧化碳中和外,余下吸收至血液。

被吸收的氨,在肝脏中解毒形成尿素;又可随汗液,尿或呼吸气排除体外。

NH3+H2O→NH4OH

氨对人的毒性:

主要对人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浓度过高时,直接接触部位可引起碱性化学灼伤,组织呈溶解性坏死,并可引起呼吸道深部及肺泡损伤,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

高浓度吸入,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增强、引起痉挛,并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氨对人的吸入毒性,可见表4

浓度MG/M3

吸入时间

人体反应后

3500~7000

1750~4500

700

553

 

30分钟

立即死亡

可危及生命

立即咳嗽

强烈刺激现象

175~350

140~210

28分钟

鼻和眼刺激,呼吸和脉搏加速

尚可工作的但有明显不适

140

70~140

70

30分钟

眼和呼吸道不适、恶心、头痛

可以正常工作

呼吸变慢

67.2

9.8

〈3.5

0.7

 

45分钟

鼻咽有刺激感

无刺激作用

可以识别气体

感觉到气体

(中毒表现)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承受性等

有轻重

轻度中毒:

眼、口有辣感、流泪、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昏、头痛、眼角膜充血水肿、口唇及口腔、咽部充血、胸闷和胸骨区疼痛等。

重度中毒:

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造成气管堵塞,引起窒息。

人体

(3)

外露部分皮肤可出现

度化学灼伤,眼脸、口唇、鼻腔、咽部及喉头水肿,粘膜糜烂,可能出现溃疡,支气管损伤严重可咳有大量黄痰咳出坏死组织,肺水肿很快发生,也可于中毒后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剧烈咳嗽。

造成呼吸困难、脉快而弱,体温升高、咳出血痰或大量粉红色泡沫痰,陷入休克或昏迷。

眼部伤害:

可是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溃疡,虹膜炎,晶体混浊,甚至角膜穿孔。

皮肤损伤:

接触液氨、高浓度氨水后,可致严重灼伤。

接触浓度过高氨气的皮肤,可出现红斑或水泡。

甚至因脱水、脂肪碱化而坏死。

(中毒急救)

急性吸入性氨中毒,迅速将中毒者脱离事故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中毒者呼吸情况,及时给予输氧(鼻管吸氧,密闭口罩给氧或“自动肺”强制输氧)。

液氨、氨水溅入眼内,应坚持自行、就地处理的原则,立即拉开下睑使溅入物流出,避免眼睑闭合而使眼膜全部受害。

接着立即就地用盆水浸洗或流水冲洗,可一手拉开下睑,将面部浸入水内,另一手拉开上睑,摇动头部,洗掉溅入物。

流水冲洗时应拉开眼睑,水应冲在眼眶上部,使大量水经眼球流过,注意避免水直冲眼球。

皮肤溅着而至灼伤,应就地将溅落物立即尽量吸收,并用大量请水冲洗。

再用2℅醋酸溶液洗涤中和,也可用2℅硼酸水湿敷。

(预防措施)

接触氨的生产工人,操作岗位上应配备过滤式4型防毒面具和氧气呼吸器。

直接接触氨的,应增发橡胶手套、靴、防护眼镜等个人劳保用品。

检修时,应选用长管式面具或送风式面具。

在高浓度氨环境中检修可选用“微正压全身防毒衣”,不仅保护呼吸器官,也对整个人体进行有效防护。

凡有经常性发作的慢性喉炎、支气管炎,明显的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慢性皮肤病均不宜从事接触氨的工作。

(最高容许浓度)

车间空气中的氨的最高允许浓度为30毫克/立方米。

9、氮(N2)

(理化特性)

分子量28.0,沸点-196℃,在空气中含量为78.93℅,是无色、无味、既不燃烧也不

助燃的惰性气体。

(毒理)

吸入高浓度氮即产生缺氧症状。

人体对于缺氧有相当的代偿能力,但缺氧严重、延髓活动受到明显抑制、心血管和呼吸中枢反应迟钝,吸收和循环功能失调,先发生呼吸停止,随之心跳停止跳动。

氮气窒息,主要是由于缺氧,呼吸纯氮时会立刻昏倒,如果无人发现,几分钟内就会窒息死亡。

(中毒急救)

单纯缺氧一般能屏气停止四、五十秒钟或更长时间,所以急救要及时,越早越好。

对氮气窒息者(缺氧窒息)首先脱离现场,做人工呼吸,有条件就应急时给予输氧,心跳停止者,作心脏挤压。

(预防措施)。

在用氮气置换的设备内作业,必须做安全分析,氧合格后才能进入,并设人监护。

10、氧(O2)

(4)

分之量31.9988。

为无色无臭气体,蒸汽密度1.4299(O℃)。

固体氧为兰色晶体,熔点-218.4℃。

比重1.426(-252.5℃)。

液态氧呈浅兰色,沸点-182.97℃,比重1.14(-183。

0℃)略溶于水,0℃时溶解度为48.9ML/L,20℃时为31.2ML/L。

氧是一种极活泼的元素之一。

(机理)

人体对于缺氧有相当的代偿能力。

吸如低浓度的氧时,可以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等的化学感受器发生冲动,传导至延隋的心血管和呼吸中枢,经反射引起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加反应。

造成心率加速,心搏增加,呼吸加快加深,脑血管和呼吸中枢反应迟钝,不能接受化学感应器的冲动,呼吸和循环功能失调。

两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一般先发生呼吸停止,随之心跳也停止而死亡。

(表现)

不同程度的缺氧主要表症状,见表5

但缺氧的症状与体征并不一定逐步加重,有时发现较快,可以在没有明显先躯症状情况下,突然发生昏迷。

有时在进入严重缺氧的环境中可引起突然死亡。

氧氧浓度℅

氧分压MMHG

人体反应人体反应

14~16

100~120

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快

血压升高,肢体协调动作差

10~14

70~100

疲劳,精细动作失调,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紊乱似醉酒者。

6~10

45~70

头痛、眼花、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发热、不能自主运动和说话的紫绀,可很快意识丧失。

〈6

〈45

心跳微弱,血压下降、抽搐,张口呼吸,很快呼吸停止,继而心脏跳停,死亡。

对缺氧的耐受性由于各人的呼吸、心血管等代偿能力不一有差异。

此外,如劳动强度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增加耗氧量,对缺氧就比较敏感。

反之,缺氧的耐受性也就大些。

轻度缺氧者,在脱离缺氧环境后,可很快进行恢复。

缺氧较久、由于脑水肿等变化,会有一段时间头痛、恶心、呕吐、幻觉、表情淡漠或兴奋等程度不一的症状。

重度缺氧者,会造成大脑皮质、基底节等的永性病变,发生瘫痪,遗忘和意识丧失等症状。

(急救)

迅速将缺氧者抢救出事故现场,移至气新鲜处,注意保暖,领口解开,确保呼吸道畅通。

视缺氧者的呼吸情况,分别给予输氧(“鼻管给氧”或“密闭口罩给氧”)。

窒息者,应立即施行“强制输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预防措施)

进行设备、容器、管道槽车、地沟等密闭环境,必须有效切断各种有害物质的来源、取样分析其内部空气中的有还物质含量和氧含量,办妥批准手续,方可从事入内作业,并做好

现场监护工作。

(5)

11、汽油

(理化特性)

为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的易燃液体,具有特殊气味。

主要组成C4~C12脂肪烃和环烃类。

比重0.700~0.794,蒸汽比重3.0~3.5。

不溶于水,积易溶于脂肪。

   (毒理)

为麻醉性毒物。

汽油急性吸入后,大部分以酸原形态经肺由呼吸道排出,小部分在肝部被氧化,葡萄糖醛结合后经肾脏排出,主要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低浓度引起条件反射的改变,高浓度引起呼吸中枢麻痹。

汽油对脂肪代解有特殊作用,引起神经细胞内类脂质平衡失调、血中脂肪含量波动、胆固醇和磷脂的改变。

汽油中不饱和烃,硫化物和芳香烃含量增高,毒性也相应增加。

汽油蒸气对人的毒性影响,见表6

浓度G/M3

接触时间

人体反应

0.6~1.6

7小时

部分有头痛、咽喉不适、咳嗽、结膜刺激症。

状等

3.2~3.9

1小时

明显的粘膜刺激,并有兴奋和共济失调等

10~20

0.5~1小时

可有急性中毒症状

25~30

0.5~1小时2分钟

可有生命危险

咳嗽

38~49

20秒钟

4~5分钟

5~6分钟

0.5~1小时

眼、咽喉等有刺激症状

显著眩晕、头痛、酩醉感等

可有生命危险

可引起死亡

(中毒表现)

急性吸入性中毒;汽油蒸气浓度达1000PPM时,15分钟即有嗜睡、反应迟钝等现象,1小时有轻度恶心、协调失常及痴呆。

在700PPM时,5分钟即可中毒。

轻度中毒:

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嗜睡、全身无力或如酒醉样步态、精神恍惚、言语不清,一般脱离现场及治疗后,可迅速好转恢复。

严重中毒:

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而死亡。

若不立即死亡,一种出现昏迷,抽搐,肌肉痉挛,瞳孔散大,脉搏细弱:

呼吸浅表不规则,血压下降,或出现中枢性高热;另一种出现精神兴奋不安、癔病样发作,无原因的欣快感、傻笑,立即转为哭泣、恐怖、言语增多,手足乱动。

吸入性肺炎:

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大叶肺炎,也可同时发出渗出性胸膜炎。

其病变,首先有剧烈咳嗽,咳血痰、头痛、头昏、甚至昏厥。

数小时后即可有患侧胸痛、寒战、高热、呼吸急促、青紫,面部潮红。

对皮肤的影响:

汽油对皮肤有刺激性,可以造成红斑、水疱性皮炎,自觉痒痛及灼痛。

皮肤经常接触汽油,可引起皮肤裂、角化、也可引起慢性湿疹。

(中毒急救)

迅速脱离有毒环境,移至空气新鲜处,被汽油污染的皮肤应用肥皂清洗。

呼吸困难,可给予“鼻管给氧”或“密闭口罩输氧”。

口服中毒者,可饮服牛奶或温水洗胃,并予灌肠,注意保护肝脏及肾脏。

(6)

(预防措施)

进入汽油蒸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应加强通风并使用长管式或送风式防毒面具。

≤2℅的环境,可使用过滤式3型防毒面具。

尽量避免手部直接触汽油。

工作时,应戴好耐油防护手套。

凡患有神经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心血管疾患、血液病、结核病和肝实质性病等的人,一般不宜从事接触汽油作业,妇女妊妊娠及哺乳期亦应暂时脱离接触。

(最高容许浓度)

车间空气中溶剂汽油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50MG/M3。

12、甲醇(CH20H)

(理化特性)

分之量32.042。

为无色、易燃、极易挥发的液体,略有酒精气味。

沸点-97.1℃。

比重0.729。

蒸气比重1.1。

易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毒理)

甲醇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

由于甲醇蒸气在水和液体中溶解度极高,故吸收后可迅速分布在人体内,在体内氧化缓慢,且排泄也慢,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

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则有特殊的选择作用,使甲醇在视网膜外转化为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膜内不能合成三磷酸腺疳,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最后可产生视神经萎缩。

严重者可致双目失明。

另外,甲醇在体内的转化物(甲醛~甲酸)的累积以及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抑制糖的需氧分解,机体代谢受到障碍,使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可导致酸中毒。

甲醇的毒性:

一般认为是由于其本身或代谢产物的固有性质所致。

关于中毒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中毒表现)

急性吸入中毒:

常有8~36小时的潜伏期。

出现头痛、眩晕、肌无力、恶心、呕吐、上腹痛、腰痛、烦躁不安、四肢湿冷、眼球疼痛,视物模糊、偶见腹泻,视觉损害可迅速发展至失明,此时瞳孔放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以后视神经乳头萎缩。

严重的可出现心动过缓、酸中毒、抽搐、休克等症状。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醇的工人,可表现以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也可有粘膜刺激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中毒急救)

以一般急救措施和对症治疗为主。

急性吸入中毒者根据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早期给予足够剂量的硫酸氢钠或乳酸钠以纠正酸中毒,有肯定疗效。

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

视力障碍或眼底有病变时,试用甘露醇静脉滴注和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等措施以减轻颅内压,改善眼底血循环,并加速甲醇排泄。

(预防措施)

接触甲醇的工人,操作岗位上应配备过滤式3型防毒面具和氧气呼吸器。

直接接触甲醇,还应增发橡胶手套、靴、防护眼镜等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检修时、应选用长管式送风式防毒面具,并做好现场监护工作。

凡视神经患者、神经系统其他器质疾患和显著的内分泌疾病,都是从事甲醇作业的禁忌症。

(最高容许浓度)

车间空气中的甲醇的最高容许浓度为50MG/M3。

13、无机酸类(硫酸、硝酸、盐酸、磷酸)

(7)

(理化特性)

(1)、硫酸分之式H2SO4,分子量98.08。

无色、无臭液体。

比重1.834(20℃)。

熔点10.45℃。

沸点338℃能与水混合而放大量热。

硫酸为强酸,在高温下能解出三氧化硫。

硫酸中含有杂质砷,这种硫酸与金属作用可能形成剧毒的砷化氢。

(2)、硝酸分之式HNO3,分子量63为无色具有臭味液体。

熔点-42℃。

沸点86。

比重1.512,能与水混溶并放出热量。

在空气中能释放出五氧化二氮。

硝酸为强酸,强氧化剂。

(3)、盐酸分子HCL,分子量36.465。

纯盐酸无色。

(4)、磷酸分子式H3PO4,分子量98.0。

为有刺激性的液体。

沸点261℃。

比重1.870。

(毒理)

酸类引起灼伤,主要是从组织中抽出水份使蛋白凝固,从而使局部组织凝固性坏死。

硫酸经粘膜和皮肤迅速吸收。

人吸入硫酸雾6~8MG/M3,5分钟即引起严重咳呛,突然吸入3MG/M3左右,即可引起窒息感。

接触硝酸后皮肤发黄,这主要是硝酸和皮肤的蛋白质生成一种黄蛋白酸所致。

(中毒表现)

〈1〉、皮肤刺激症状:

酸雾可引起接触部位皮肤瘙痒或烧灼感,多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颈、手背等。

〈2〉、灼伤:

皮肤接触强酸引起灼伤,初始潮红继而转为暗褐色,再后发生局部溃烂。

眼睛溅入强酸后可引起结膜炎和水肿,角膜混浊以至穿孔。

严重者可引起全眼炎以至完全失明。

〈3〉皮炎及湿疹:

经常接触酸雾或稀释的酸液时,可在接触部位发生急性皮炎。

〈4〉、接触酸雾可引起鼻、咽等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重者发生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齿酸蚀、口腔炎或消化道炎等症状。

(中毒急救)

误服强酸要用温水洗胃。

服用蛋白清、牛奶、豆浆花生油等流质(切记用较强的碱中和)。

然后送医院对症治疗。

皮肤和眼睛一旦溅到强酸就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皮肤灼伤,可以用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急救中能否及时地用大量清水冲洗,往往是决定治疗的重要因素。

(预防措施)

为求生产过程密闭化、管道化、消除跑、冒、滴、漏。

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接触酸作业工人应穿戴防酸衣、防酸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

车间要有方便的冲洗设备。

(最高容许浓度)

车间空气中硫酸及三氧化硫的最高容许浓度为2MG/M3。

硝酸按氧化氮计算(换算成NO2)为5MG/M3。

盐酸15MG/M3。

第二章防护技术

第一节罐内作业

1、罐内作业危险大,易造成事故,因此必须认真办理好罐内作业票,安全措施可靠。

2、与生产系统隔绝,置换合格,隔绝措施不得以阀门或水封代替盲板,动火分析不能代替安全分析。

如CO含量不超过0.5℅可允许动火,但这一含量相当于6250毫克/米3时会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转动设备必须切断电源。

3、加强通风排气,保持罐内空气良好

4、保持与生产人员的密切联系,指派专人监护,工作中加强内外部联系,轮换作业。

5、使用12伏或24伏的安全灯、电动工具要接地良好,严防触电。

6、罐内作业使用长管面具,或强制送风长管面具,工作不得私自在罐内取下面罩,系好安

(8)

全带等。

第二节带压堵漏

7、带压堵漏作业,一般是在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但会引起中毒事故,而且还存在着火、爆炸的潜在危险性,因此要采取严密的防中毒措施和着火及防爆措施。

8、作业必须办理施工许可手续,经有关部门和领导批准方可进行。

9、做好带压堵漏前的生产工艺要求,如降温、减压等、尽量为带压堵漏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带压堵漏顺利进行,并做好带压堵漏前的作业工具,如可燃气体法兰、管道是否采用铜制工具,防止着火。

10、作好带压堵漏准备工作,如:

高处作业搭架子是否牢固,除应严格遵守高处作业的有关规定,还应考虑发生意外情况时迅速撤离的路线和方案。

11、应有明确分工,指定专人监护、穿好防护服,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器材。

12、参加带压堵漏工作人员,要绝对服从监护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决不允许工作中摘掉面具,对违章作业经再三劝告不听者,防护人员有权禁止违章进行作业,并急时向上级反映情况处理。

第三节自吸式长管面具

13、自吸式长管面具,适用于任何种类,任何浓度的有毒气体和缺氧,窒息性气体环境适用于槽车,贮罐等设备内以及地沟,阴井等移动性不大,毒范围较小的场所。

14使用前必须进行气密检查,否则不准使用,检查方法,用手卡住进气口,深呼吸不进气、同时应检查呼气阀门是否灵活好用,方可使用。

15、使用时长管不准猛拉、导气管进气口放在上风头空气新鲜地方,不得放在有毒物质可能侵入,并设有专人监护。

16、监护人应备有相应的防护用具和急救工具,并经常检查长管面具不得被僵绪,压挤、踩踏、折扁现象,使之经常处于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