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93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docx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一:

某县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唱响客家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旅游大县

——某县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某县位于赣粤边际的江西“南大门”,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因境内保存着376座方形围屋而被誉为“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

近年来,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目标,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实施文化事业建设四大工程,开辟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客家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摆正位置、统筹规划,完善文化发展新机制。

近年以来,某县围绕打造“客家某县”、建设“客家名城”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今年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产生后,确立了“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文化工作思路和定位,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发展等同的高度。

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客家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文化建设纳入对各级相关部门、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了领导责任制。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某县精心制定了《某县“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和文件,明确了文化发展的实施步骤和工作举措,为全县文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以上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人才、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一年一个台阶扎实推进客家特色鲜明的文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强基固本,实施文化事业四大工程。

某县对文化建设加大投入,想方设法破解文化事业发展

的“阵地”、“队伍”难题,夯实文化发展基础,以唱响客家文化品牌为主旋律,以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为主抓手,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求乐、求知、求富的愿望。

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某县大力建设基层文化阵地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一是大力建设城区重点文化工程。

筹资7000万港元兴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投资3.4亿元兴建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馆等于一体的某县文化艺术中心正加紧施工中,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某县文化承载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是全面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今年,全县13各乡镇105各行政村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2个农家(社区)书屋、7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基本上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精心构筑基层文化活动载体。

每年送戏下乡85场以上,送电影下乡1700场以上。

某县还积极搭建“文化能人才艺大赛”、“新农民周”、“龙翔风”周末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群众参与度空前提高。

尤其是通过建设桃川书院、开展桃川讲坛、打造阅读公园等形式多样的“打造阅读之城”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全县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

2、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某县以多种形式扶持鼓励文艺人才,激发文化创造力,重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来自群众身边的乡土土文艺人才。

一是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长。

面向全国招录了17名大学生担任乡镇专职文化站长,享受事业编制待遇,解决了文化站长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活力不足的难题,通过文化站长引领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二是大力培育农村文化能人。

以县文化馆为基础创建了文化能人培训基地和创办了“新妇女学校”,培养农村

文化能人,引导成立民间文艺团体,通过文化能人引领广大群众参与书画、摄影、剪纸、表演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传承民间技艺,繁荣民间艺术。

某县已基本建立起了专业剧团、专职文化站长队伍、农民剧团、电影放映队、舞龙(狮)队、文艺演出队等农村文化“六支队伍”。

涌现了“农民山歌王”陈科发、乡土作曲家郭显治等一批群众身边的乡土土文艺人才,创作了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文艺精品。

3、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升文化发展内涵。

某县充分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资源,扬优成势力,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品牌。

一是保护和合理利用了一批客家文化遗产。

以香火龙为代表的四个项目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已被列为国保单位。

某县把围屋保护维修工程列入了全县“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对客家围屋进行整理归类和重点保护,在保护维修的基础上,按照“一围一品”要求,丰富围屋文化元素,目前已打造了建筑文化的关西新围、酒文化的渔仔潭围、八卦文化的栗园围、农耕文化的隘背围等一大批客家围屋精品。

二是开展了客家文化年活动。

自2008年起,每年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实施客家文化灵魂、基础、活动、宣传推介、文化产业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客家民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单位的“五进”活动,开展了客家书画大赛、民俗摄影大赛、客家美食节、“西关小姐”走关西活动、“关西妹仔”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34项系列活动。

并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某县)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使某县围屋和某县客家民俗声誉和影响不断扩大。

4、实施文化市场“护蕾”工程,依法管理促进繁荣。

大举措断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撑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蓝天。

一是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黑网吧”,清缴、封

堵非法出版物,开展娱乐场所“扫黄打非”专项整治。

二是探索管理新模式。

探索成立了全县网吧行业协会,公开选聘一批社会人士担任网吧管理义务监督员,在全县网吧安装网络计算机监管平台软件,由电信部门对网吧经营场所的光纤线路每天夜间零点进行信号切断,形成了“政府主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科技防范”四轮齐转的新型监管模式。

某县积极引导文化经营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超市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规范的市场体系,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的发展势头。

三、大胆探索,科学经营,开辟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某县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破旧立新,大胆探索新型文化建设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发展了文化产业开辟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途径。

1、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力度。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引进落地了江西广兴科技发展公司、虹达包装制品(某县)公司、正虹包装彩印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文化型企业到某县落户生根。

今年组团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定了某县武当大易国学院(武当书院)项目和某县高峰电子企业公司(动漫产业)项目、龙翔盛世工艺品生产基地,总投资额达2亿元。

某县已着手申报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2、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某县创新思路,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以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将文化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当中,着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例如,将里仁镇渔子潭围定位为“客家酒堡”,按照“专业策划、政府引导、行业共建、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大力开发建设,通过多渠道融资,吸引了社会资金90多万元,把渔仔潭围建成以赏酒、品酒、藏酒为主题,集展览、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客

家酒堡,打造了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精品工程。

3、创造经济效益,确保社会效益。

某县还对围屋“腾笼换鸟”,投资改建成“农家书屋”,如关西镇福和围,多渠道筹资29万元进行围屋整修,设置阅览室、网络室、英才室、文艺活动室等,社会捐赠了5000多册图书,使围屋变“书屋”,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

在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中,某县着力引导农民发展客家酿酒产业,酿酒户从中每年可增收5000多元。

去年,某县以客家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收入达2亿多元,既弘扬了客家文化,又促进了经济收入。

四、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使某县客家“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精神得到升华和弘扬,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客家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以客家文化旅游业、包装印刷业和休闲娱乐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全县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今后几年内,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目标,某县要做好“大”文章。

1、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大”品牌。

加快推进客家围屋申遗工作,大力加强对赣南客家围屋的研究,在建筑类型、工艺用材、文化特色、地域分布、历史传承、等方面找出和福建土楼不同的地方,以及围屋群落分布的特色,要抓紧时间,以单独立项,做出符合规范的文本。

希望获得国家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争取将客家围屋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文化融合旅游发展,做“大”项目。

大力唱响某县“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和“江西民间文化艺术---客家山歌之乡”两大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

在今年底举办第四届中国〃某县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期间举行文化产业签约会,通过系统

【篇二: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调查组

(2010年7月30日)

县人大常委会安排7月份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本月上旬,由教科文卫工委和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组成专题调查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先后到县文广新局、丰利镇、长沙镇等单位,对我县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视察调研。

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文化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县政府坚持把建设覆盖全县、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网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全县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以推进。

一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陆续达标升级。

今年6月30日,栟茶文化广场隆重落成开放;新店文化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全县有12个镇基层文化站设施建设由基本达标迈向了升级换代的新阶段。

县对镇文化站硬件建设的资金补助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专项资金得到基本保证。

二是农家书屋建设成果明

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渠道繁荣农村文化,充分发挥镇文化站在繁荣农村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主动搭建好各类活动平台,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掘港镇、丰利镇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丰利镇有2个家庭分别走进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节目。

以“迈向基本现代化、文化下乡惠民生”送戏演出为标志,积极探索文化下乡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

今年春节前后,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超过100场次,在全县镇村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除县组织送文化下乡,不少镇还做到送戏到村、社区、敬老院、学校和企业,有的镇还组织送戏到军营,精心抓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

今年以来,以县文化馆和杂技团为龙头,在全县组织迎春鼓点(春节送戏)、宾城夏夜(纳凉晚会)、企业之声(企业文化节)、海洽会(乡土节目)四大文艺演出活动。

“企业之声”活动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到洋口港,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到宇迪、倍德满、铁链厂等企业,并将举办“企业之歌”合唱比赛,促进全县企业文化建设。

以“黄海剧团”、“爱心剧团”和“夕阳红”为

代表的几十个民间文艺团体坚持排练演出,有的还在江苏电视台“社区乐翻天”节目中获奖,在世博会群众演出中获得好评。

我县选送的《红红火火过日子》、《海婆娘》舞蹈节目双双获南通市金奖,一并赴省参赛。

经过努力,如东民舞《跳马夫》通过了文化部的评审,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选调晋京,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演出,并获得组委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精粹奖”。

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突出主题,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

围绕和谐如东建设、环境革命、沿海开发等中心工作,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增强了文化宣传的时代气息和针对性。

3.大力实施文化艺术生产精品战略,如东特色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彰显。

县文化等部门明确提出了今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不少于3000件,在市以上发表、展演,获奖不少于50件的目标。

近几年来,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作者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县文广新局剧目创作室定期组织一批聘约作家开展创作活动,刊印《扶海洲》文艺杂志,所创作的小品已有4个送省参赛,为第四届“海洽会”准备的乡土节目已在创作排练之中。

歌曲《太平洋的风》、《东方之港》和《如东民间文化丛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县书画创作空前活跃。

在南通博物苑举办的如东书法作品展,赢得了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南通市书协广大会员的好评;扶海清风廉政书画作品展成功举办,并成为全县领导干部“5.10”思廉活动的生动教材。

如东现代民间绘画将于今年9月份赴苏州桃花坞举办“寻根”专题展览。

全县一批书画家的作品多次在各类展览比赛中获奖,为如东赢得荣誉。

同时,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39个项目。

县文化部门投入50万元,对丰利文园实施了系列性维修工程,丰利文园博物馆于6月12日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

县文广新局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电子资料库。

县城三号街区保护开发和栟茶一柱楼恢复性重建工作正在筹划中。

4.大力培育繁荣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

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通过规范管理、加强引导、重点培育,不断繁荣文化市场,逐步壮大文化产业。

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管理,认真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在春节前后、全国“两会”期间和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县文广新局会同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集中组织开展了三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联合教育局、县关工委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开展了未成年人远离网吧专题活动。

对全县歌舞娱乐场所、游戏机经营单位、网吧、印刷企业、出版物行业等近500多家企业进行了年检和安全生产专项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组织对文化市场各类人员进行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培训,增强行业自律和守法经营意识。

注重对文化市场的投入引导,帮助现有文化企业适度扩张,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提高水平。

坚持在文化市场开展各类评先创优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

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世界知识产权日系列宣传活动,促进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在我县的贯彻落实。

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快。

文广新局组建以来,对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和谋划,

提出了我县近期文化市场培植的重点,进一步打造黄海旅游胜地的金色名片、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看,我县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与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以及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组织运筹不够到位。

有的没有统筹好“两手抓、两手硬”的问题,人为地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未能按照中央“四位一体”要求,抓好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认识上缺少高度,行动上缺乏力度,工作上摆不正位臵;有的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抓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应有作用,统筹不力,协调不够。

二是地区、部门之间工作推进不平衡,部分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长沙镇、洋口镇文化站阵地建设因规划等原因至今未达要求,延缓了我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进程。

三是财政保障的矛盾依然存在,文化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滞后。

已成为南通市和如东县一张文化名片的如东杂技团,学习、排练、生活的设施和条件异常艰苦;如东少年杂技艺校的移址新建、县文化中心的筹建工作任务还很艰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硬件条件还很脆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有些阵地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

四是文化产业规划不够完善,发展滞后,缺少骨干支撑,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五是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镇文化站人员老化、力量薄弱、文化专干专业不对口和不能专用等问题还

【篇三:

县在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根据调研组安排,下面我就**县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我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县。

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全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8家。

其中,文广新局下属4家,分别是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和豫剧团;文物旅游局下属2家,分别是文保所和旅游管理股;电视台下属2家,分别是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

在历史文化上,我县底蕴十分丰厚,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鬼谷文化、邺城文化闻名中外,西门豹治邺广为流传,建安文学影响深远,现已发掘发现文物遗产52处,其中古遗址40处,古建筑3处,古墓葬9处;出土征集文物1469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19件,三级文物37件。

同时,中国社科院考古队还出土文件4000余件。

在民间艺术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流传至今的有抬皇杠、拉花车、跑旱船、抬阁、踩高跷、耍花灯、骑竹马、跑驴、围子、二鬼扳跌、背歌、撵花、花棍、秧歌等30余种花会和舞蹈形式;传统剧种有豫剧、落子腔、河南坠子、淮调、四股弦等多种曲艺;民间工艺有剪纸、刺绣、纸扎、雕刻等。

其中郭小屯坠子、西狄邱落子、李家村皇杠、

西街捻花等四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小屯坠子和西狄邱落子已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化产业上,正在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业、文娱演艺业三大门类。

其中,文化旅游业主要以邺城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为重点,对景区环境进行了整治,启动建设了邺城遗址博物馆,成立了古邺文化研究会,编攥了《建安文学》、《邺城遗迹学》等学著和《西门豹》、《话说**》等电视剧本;图书出版业全县共有包装装潢及其它印刷品企业11家、书店14家、音像店10余家、打字复印经营单位6家;文娱演艺业以发展形式多样的城乡娱乐活动为主,现有婚庆、文娱传播公司6家,ktv2家,演出代理机构1家,农民自办的秧歌队、锣鼓队等演出团体30余个。

除此以外,我县还有书画院、舞蹈班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机构20余家,互联网服务经营单位31家;工艺品制作与经营正在兴起。

2010年以来,我县文化工作紧紧围绕“两为服务”和“双百方针”,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是大力度推进了4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1100万元的广电大楼建成投用;投资4500万元的新文化馆展馆改造全面完成;投资5100万元的邺城博物馆完成了建设工程,正在布展;投资5325万元的县文化艺术中心启动建设。

二是结合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积极推进文化进城,依托**文化内涵,对县城12条道路、20余

个游园和8个湖泊进行了命名,建造了一批景观墙、人文雕塑,使邺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县城得以彰显。

三是成功举办了为期2天的“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为谷子、盐食村举行了“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揭牌仪式,并确定我县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和“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些年,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都十分重视。

2010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

10月,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去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河北调研时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月9日,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强调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月13日至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了部署。

今年1月13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七届

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对我省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安排部署。

今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安排部署,并在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时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这在近些年是从来未有过的。

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和省、市文化建设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召开党政联席会,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要求,对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谋划,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洪广任组长,政府副县长张华萍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文化工作调研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

今年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2011年工作谋划会,专门听取了这一报告,提出今年文化工作的6项重点。

一是培育新时期**人文精神。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弘扬“平和安静、谦和大度、博爱真诚、感恩包容”的新时期邯郸人文精神,突出彰显“博爱诚信、求实进取”的新时期**人文精神。

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人文精神的培育寓于建设学习型社会之中。

二是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力推进县文化艺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建设,提升文化、图书“两馆”装备水平,配齐管理人员,构建功能完备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高效能运转。

三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我县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经营性文化项目建设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围绕发展和繁荣文化旅游、图书出版、广播电视、文娱演艺等重点行业,坚持把协会建设作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的原则,因地制宜谋思路、引项目、扶企业、搞服务、创氛围,不断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四是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我县以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为前提,充分调动文艺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创造积极性,深入挖掘生活素材进行创作;以办好节日文化活动为依托,积极创办具有县域特色、行业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在多方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求突破,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是文化市场秩序整顿。

我县坚持把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突出抓好市场监管领域的延伸、网络文化市场整顿和演出市场规范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文化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薄弱环节,整治不良现象,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管理的新路子,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六是文化工作机制创新。

我县坚持以改革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积极依靠群众,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