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89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5月模拟

文科综合试题(第三模拟)

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

“吉凶由人”。

郑国子产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表明春秋时期()

A.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B.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

C.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25.

史料

出处

“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后汉书·百官志》

建武十三年,“大飨将士,斑劳策勋。

……罢左右将军官”

《后汉书·光武帝纪》

“(匈奴)略有西域……二十一年冬,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

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叶厚赏赐之”

《后汉书·西域传》

上表为《后汉书》中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内政建设与边防政策相一致B.地方豪强势力危及中央集权

C.开国功臣的军政特权被削弱D.削减地方军有利于稳定边防

26.宋代时,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择婿看重其前程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其中,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

这些情形表明()

A.门阀政治开始衰败B.士尊商卑观念得以改变

C.官僚社会趋利成风D.社会等级秩序出现松动

27.清初某浙江海商说,“数十年前,江浙海船赴奉天贸易,岁止两次,近年则一年行运四回,凡北方所产粮、豆、枣、梨运来江浙,每年不下一千万石”。

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政府鼓励区域贸易发展

C.开海政策扩大国内市场D.东北开发促使海运勃兴

28.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

材料所述现象()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

C.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D.推动了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

2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

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对侍统价值观念的否定B.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D.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30.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

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

这表明当时()

A.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D.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31.1979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先被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后又再次被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这反映了我国()

A.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下降B.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C.推广了凯恩斯主义的成功经验D.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

32.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

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

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B.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

C.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D.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

33.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宣布成立的临时政府名单中,除了7人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外,还有两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一名工人。

有学者说,“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这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

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B.工业革命深化了政治改革

C.政体之争的结果已经明确D.巴黎公社的条件趋向成熟

34.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

百万美元)表。

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

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

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

35.近现代西方某画家说:

“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最基本的人类情感,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这表明当时()

A.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新的时代风尚B.工业化开始暴露严重的社会弊病

C.西方理性主义思潮面临严峻挑战D.科技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技法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发表了《女权辩护》,蒜志着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开端。

1850年,弗朗西丝·玛丽·巴斯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女子中学;18'57年至1882年,共计18份《已婚妇女财产权法修正案》被提交议会。

1882年,英国妇女终于获得完全的财产支配权。

1866年4月,英国妇女起草了要求议会在适当条件下给予妇女选举权的请愿书。

1928年,《平等选举权代表案》得以通过,这标志着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获得最终胜利。

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的变革更为剧烈。

1902年,由中国教育学会成员蒋智由、黄宗仰提议,蔡元培、林獬、陈范等联名发起,在上海创办了爱国女学。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1922年,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明确指出:

“帮助妇女们获得普通选举权及一切政治上的权利与自由。

”从此,妇女参政运动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

1930年底,国民党立法院通过的《民法继承编》正式承认女子的财产继承权。

——摘编自吴攸《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中国妇女》1963年第10期上发表了福州市造船厂车工隙梅英的回忆录《我是怎样争取婚姻自主的》。

文章回忆了她如何对抗家庭的坚决反对,与担任业余工校文化教员的恋人陈桓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

因为陈桓收入较低且脚有残疾,父母不同意二人结婚。

女主人公与爱人去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在父母要求退婚时,她说,“我没有违法,也没有爱错人。

我们一起到区里去评理吧,由政府来判断我该不该退婚”。

她请求妇代会帮她解决问题,劝自己的父母不要收礼金,领导也支持她与旧思想斗争、婚事从简,并给她的父母做工作。

最后其父母终于同意了她的婚事。

——摘编自刘希《对“妇女解放”的认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的不同之处,并简析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地位的变化。

(13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的历史作用绘制了下图。

该图反映了二战后的国际社会环境发生的多方位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国家行为模式产生了阻碍或激励性的影响。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运用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图进行探讨。

(12分。

要求: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代,晁错向汉文帝上《移民实边书>,说“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

皆赐高爵,复其家。

予冬夏衣”。

至汉武、宣、昭帝时期,河西的移民连同戍卒已达50万人。

唐代,陆贽向唐德宗上书,力主从内地募民到西北边地屯田戍边,自北宋至明朝,通过征集役夫、招募流民和扩大驻军的方式,移民大量涌向西北。

至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发布谕旨: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小民自量生计艰难,不得不就他处营生糊口,此乃情理之常。

……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范围),辟展、鸟鲁木齐等处……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

——摘编自宾静《中国清朝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向西北迁移目的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中期向西北移民的历史影响。

(9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法国的外交实践中,“戴高乐主义”的印记十分明显:

1958年9月,戴高乐提出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美、英、法三国组成的领导机构,遭到美、英的拒绝。

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

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

1960年6月,塞内加尔和马里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独立国家,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

1963年,法国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飞机中队的指挥权;

1963年1月,法国和德国在巴黎签订法德合作条约。

1964年,法国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敦促美国向法国学习,趁早承认中国。

1966年,戴高乐正式访问苏联。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戴高乐主义”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8分,不得摘抄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主义”形成的背景。

(7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史学有着关注文化的悠久传统,然而独立的、系统的文化史研究则始于清末,且由译述西洋文化史专著为开端。

中国学者仿效西方文化史专著体例,参考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

梁启超与欧洲启蒙时代伏尔泰等人的史观相通,他1902年撰《新史学》,批评旧史学的弊端。

他还力倡“史界革命”,认为文化史的编暴便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方面,其在1921年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专门史与普遍史进行了区分,称“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指出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

他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目录》,包括朝代篇、政制篇、法律篇、教育篇、交通篇、饮食篇、服饰篇、学术思想篇等28篇。

以梁启超为端绪,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历史。

承担启蒙任务的文化史学由此在中国揭开序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9分)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5月模拟

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第三模拟)

24.B【押有所据】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历年高考对本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斌题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预计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考查本部分的概率较大。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形成时期的特征,同时兼顾民本思想的考查。

材料“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

‘吉凶由人’”等表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即B项正确。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突出人的地位,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A项错误。

C项由材料反映不出。

D项误读材料。

【误区警示】本题涉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些重要细节的理解。

很多考生流于对教材知识表面的学习,而不深入理解,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思想史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种类型的题目就较容易出错,这就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思想史的阶段特征,加强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

25.A【押有所据】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切入,意在考查考生史学常识和史学素养,本题从选材到考查角度都符合高考试题的特点.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荻取信息并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史料都反映了刘秀建立东汉后,削弱了一些官员的军权,表明了刘秀试图加强专制皇权,防范武将扰乱朝政。

由第三条史料可知,对于遣使来汉寻求帮助的周边各民族,东汉光武帝厚赏赐之,但是不愿意出兵去保护它们,其原因是“中国初定”。

从内政和边防政策看,刘秀的治国理念是休养生息,强调中原王朝的安定团结,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尚未危及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C项错在“军政”,刘秀削弱的是官员的“军权”。

D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

【误区警示】该题需要考生综合所学知识才能做对,考生要加强文言文史料的阅读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6.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史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信息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现象,婚姻重视科举和财富有利于激发社会上崇文的风气以及商人地位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等级秩序的松动。

故D项正确。

A项错在“开始”。

B项错在“改变”,尽管商人地位在宋代有所提高,但是中国社会传统的“士尊商卑”的观念仍然存在。

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7.C【押有所据】本题考查清朝经济的相关知识,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频率较高,意在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材料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初期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海禁政策后,清政府又实行开海政策,“江浙海船赴奉天贸易”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

故C选项正确。

A选项错在“逐渐缩小”。

B选项错在“政府鼓励”。

东北开发与海运勃兴没有必然联系,D选项错误。

【误区警示】本题中考生可能对“奉天”不清楚,因此会选错。

对清朝海禁和开海的关系也有可能不是很清楚。

28.A【押有所据】高考注重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思想变化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答:

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发生月食。

【解题思路】戏曲抄本承载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容,戏曲抄本的销售反映了人们对此类文化作品的需求,即反映了人们了解儒家文化,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需求,抄本的日益减少从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

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文学改良运动与抄本经营的衰落没有必然联系。

C项由材料反映不出。

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29.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解题思路】综合所学这些运动和革命的历史意义可知,A项正确,因为材料中每个事件都包含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比如,辛亥革命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新文化运动对专制、旧道德和旧文学的否定;五四运动对此前单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否定等。

B、C、D项均不是其共同意义。

一、填空:

30.B【押有所据】本题通过某一社会现象考查中国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历史时代特征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希望从复兴农村出发改造中国社会,在经历了戊戊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诸多运动后,部分知识分子希望扎根乡村,开始乡村建设运动。

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救1-陶存道路的探索,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C项中,在当时说“群众基础广泛”夸大,排除。

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解读。

31.D【押有所据】本题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较多,考生在备考时要多加关注。

答:

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③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

【解题思路】D项正确,材料中期刊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逐渐明确。

A项错在“研究价值下降”。

B项错在“开始探索”。

C项说法不准确。

3、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呢?

(P73)3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8、我们把铁钉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过几天我们发现铁钉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在水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解题思路】由材料和所学可知,在古希腊,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公民在参与城邦决策的同时,也背负着保卫城邦的责任。

因此,城邦公民的生活是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

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题干所述跟人文主义精神没有直接关系。

D项错在“限制了”,实际上民主政治促进了公民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3.B【押有所据】本题考查世界近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历年高考对本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考查,一般以描述性材料切入。

14、在太阳周围的八颗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题反映的是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政治现象的原因,尽管临时政府名单中有工人代表,但是此时的法国尚不具备礼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当时法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一种尝试,

这种尝试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出现的,故选B,1848年《共产党宣言》刚刚问世,马克思主义在法国不可能传播日益广泛,故A项错误。

C项“已经明确”说法错误。

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34.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24、目前,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也已经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

【解题思路】由表格中苏联的对象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后初期,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这反映出战后初期,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尚未恶化。

由于发展经济的需求,两国之间的贸易仍在进行。

故A项正确、D项错误。

B项“持续扩大”说法错误,C项缺乏材料依据。

35.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世界美术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把握历史时代特征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家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画家,体现了反理性主义特点,故C项正确。

A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画派出现的背景,B项属于现实主义画派出现的背景,D项属于印象画派出现的背景。

41.【押有所据】本题考查近现代中英两国关于妇女地位提高的社会现象的比较.采用了高考第41题常用的中曲对比的考查方式命题,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准确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玛丽发表了《女权辩护》……女权主义运动的开端”“全日制女子中学”“18份《已婚妇女财产权法修正案》被提交议会”“财产支配权”等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特点,由材料信息“蒋智由、黄宗仰提议,蔡元培、林獬、陈范等联名发起”“南京临时政府”等和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特点,然后综合以上信息比较不同即可。

第二小问近代中国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的背景可以从当时中国的国情、西方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2)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不同之处英国:

英国女性拥有自我解放的意识与独立意识,是女权运动的主体,男性起到协助和推动的作用;在既有的宪法框架内进行,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女性权益;随着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实现了各项权利的平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中国:

中国女性较缺乏独立意识,中国女权运动体现出男性特色;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女性权利意识起步晚;深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与中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密切相关;暴力与和平方式并存;近代中国的女性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男性平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巾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反殖民主义和反侵略主义的需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的推动。

(4分)

(2)变化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实现了婚姻权利的自主。

(2分)

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展开:

1950年《婚姻法》的通过;中国人法律意识的进步;相关制度的保障。

(6分)变化的影响:

中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男女不平等的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促进了中国女性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以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

(5分)

【备考思路拓展】本题体现了高考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全国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考查的关注,考生在备考时,要多注意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约变化,加强备考训练。

42.【押有所据】高考第42题仍以考查开放性试题为主,历史图表类的试题出现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本题以示意图材料切入,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图文材料、论证和探讨历史闩题的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思路】从本题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同的战争观和发展观逐渐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国家行为的变化。

考生可以选取二战后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分析,最后要落脚战争观和发展观的变化,以及国家行为的变化。

考生不能单纯罗列史实,而要强调材料的主旨。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参考答案】从国际制度上看:

二战中国际反法两斯联盟通过反法西斯战争宣告了殖民主义制度的非法性和不合理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联合国的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以及探索混合经济制度解决经济滞胀现象等,都表明了战后世界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自己发展问题的诉求。

(4分)从科技贡献来看:

科技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事实证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民众和平发展的意识。

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和平发展成为战后各国理性发展战略,成为主流的世界发展模式。

(4分)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

欧洲一体化,德国、日本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表明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比二战前大大加深,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战争的发生。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中国以构建和谐世界为理念,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并参与全球政治对话。

(4分)

4、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

为什么?

45.【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史中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1)问,由材料可知,汉、唐、宋、明时期向西北迁移人口主要是从维护边疆统治出发,迁移内地人口到边疆戍边,同时推行屯田制,以减少朝廷军费负担。

到了清代,向西北迁移人口主要是因为“小民自量生计艰难”,为了“营生糊口”,清政府不得不向边疆迁移人口。

(2)问,结合材料“客民之力作”“贸易于披者,日渐加增”“地利”“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惠养生民”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促进西北地区开发、民族融合、繁荣地区经济等角度分析即可。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出许多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参考答案】

(1)变化:

从汉代到清代之前,向西北移民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患,在边疆移民屯田,减轻朝廷军费负担。

(3分)清代开始,向西北移民的主要日的是缓解内地人口的压力。

(3分)

(2)影响: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地人口的压力,扩大了边疆地区的可耕地面积,加快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工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劳动力;繁荣了地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