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血防工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86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血防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水利血防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水利血防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水利血防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水利血防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血防工程.docx

《水利血防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血防工程.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血防工程.docx

水利血防工程

 

水利血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修订本)

 

附件:

1、工程概算

2、设计图纸

1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某灌区灌区位于安徽省某县、泾县境内,是某县主要的水利工程设施。

灌区始建于1951年冬,1956年基本建成,为无坝引青弋江水的中型自流灌溉工程。

引水渠首设在泾县昌桥乡柏山村,为三孔钢筋砼进水闸,设计引水流量18.6m3/s,设计灌溉面积14.5万亩,后期经改造扩建,目前实际控灌面积18.84万亩(其中某县18.74万亩)。

灌区有各级(5级)渠道1155条,长530km。

其中干渠3条33.8km,支渠16条117.2km,各类渠系建筑物4000余处,构成沟渠纵横、工程密布的灌排网络。

灌区东西北三面环水(分别被青弋江、漳河、资福河所围),孤峰河贯穿其中。

灌区总面积260km2,受益范围包括某县的弋江、籍山二镇和泾县的昌桥乡,灌区总人口17.1万人。

某灌区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其次兼种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是某县主产区。

灌区内的交通网络主要有318、205国道和县、镇道路,各镇、村道路相互贯通,交通便捷。

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某灌区灌区始建于1951年,渠系建筑物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受当时历史环境和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工程设计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完善。

灌区经过50多年的运行,现有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逐渐老化,渠道淤积、杂草丛生,为钉螺孳生、扩散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灌溉效益发挥。

某灌区灌区历史上有螺面积达1108万m2,历史累计血吸虫病病人1.99万人次,是某县血吸虫病人数的90.53%。

五十多年来通过综合治理,灌区现在仍有钉螺面积245.75万m2,占全县实有钉螺面积的91.7%,累计患病人数19936人,是全县病人数的90.53%。

2000年血吸虫疾病监测资料表明某灌区灌区13个二类村血吸虫病平均患病率在14%左右,个别行政村达28.9%,疫情十分严重。

灌区内的籍山、弋江2镇已列入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200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乡镇。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钉螺扩散,一些本属非流行村或已消灭的村,螺情又有所回升,甚至向城区蔓延。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晚期患者和急感病人死亡率非常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由于其发病原因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行为密切相关,故发病机率高,在疫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成为血吸虫病患者,往往反复感染,终身得病。

灌区部分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回升趋势,主要表现为血吸虫病人数增多,急性感染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的钉螺面积扩散明显,已对人民身心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严重威胁。

对此,血吸虫病的防与治必需相结合,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才能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为充分发挥灌区的灌溉效益,改善灌区水环境,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灌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进行某灌区灌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同时项目的实施可达到综合治理目标,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充分发挥灌区综合效益。

1.3工程地质

工程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及支流两侧冲洪积平原上,为河流与阶地之间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地表第四系分布广泛,未见基岩出露。

工程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构造变动以印支运动为主,古生界至中三迭统一起卷入褶皱,主要为过渡型褶皱。

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程区内未见深大断裂。

工程区内地表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

1.4灌区水量平衡分析

本灌区为无坝引水工程,灌区内沟塘率较小,约为10%,沟塘调蓄调节能力较弱,主要引水灌溉。

因此,本次水利计算的任务,主要是核算灌区设计灌水率、水源保证率,各种引水流量情况下的灌溉保证率。

本灌区水田占耕地面积的90%,以生产水稻为主,故本计划拟采用水稻生产期作为计算段,并采用典型年计算灌水率。

通过典型年水量平衡计算,90%保证率的综合灌溉定额为473.4m3/亩,灌水模数为1.27m3/s/万亩。

本灌区水源来自青弋江,为陈村水库发电尾水和区间来水,枯水年份以引陈村水库发电尾灌溉水为主,加上新建养马滩掩排涝站枢纽工程进行调节控制及沟塘蓄调。

目前某灌区灌区18.84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达到90%。

1.5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

(1)工程建设等级

某灌区灌区实际控制面积18.84万亩(其中某县18.74万亩),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规范》(SL207—2000)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000)中的规定,某灌区灌区为中型灌区,灌区工程等级为Ⅲ等。

灌区主要建筑物级别:

渠系及渠系建筑物当引水流量大于5m3/s的为4级建筑物,相应的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当引水流量小于5m3/s的为5级建筑物,相应的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洪水标准;排水渠(沟)当过水流量大于10m3/s的为4级建筑物,相应的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当过水流量小于10m3/s的为5级建筑物,相应的防洪标准为七年一遇洪水标准。

临时建筑物的级别均为5级。

某灌区灌区的已运行50多年,其渠系布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规划本次设计只是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配套,对局部不合理的渠段结合水利血防要求进行改造。

(2)工程建设内容

根据水利血防技术要求,针对防止血吸虫疫情扩散、传播和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的设计原则,对现有渠道结合灭螺和防渗进行三面硬化处理,并适当配套农用桥,对目前灌区内已有的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

本次水利血防工程改造内容有:

①钉对10条干、支渠的部分渠段进行除险加固,总长43km,其中总干渠6.5km,东干渠10.5km,西干渠12.0km,支渠7条,长14.0km;②混凝土硬化衬砌渠道计13条、40.7km,其中总干渠4.1km,东干渠5.0km,西干渠6.1km,支渠10条、25.5km;③配套建筑物:

交通桥梁6座,其中东干渠桥梁3座,西干渠桥梁3座。

1.6工程管理

某灌区灌区已有专管机构——某灌区灌区管理处,管理处下设五个管理段和总干站,管理人员42人,其中水利专业技术人员14人。

管理上实行统管、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实行岗位责任制。

(1)管理机构

本项目实施后,可结合现有管理体制,仍交付某灌区管理处管理,不再增设管理机构。

(2)管理制度

为确保水利血防工程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结合基层单位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①对水利血防工程设施所在渠段的管理人员,由血防部门组织进行血防管理培训。

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修和养护,建立工程管理资料档案。

②对于有螺沟渠硬化工程,应定期对硬化面进行检查和维修养护,防止硬化面破坏,渠底定期清淤;要有专人维护,防止护坡面破坏,并及时修补已破坏的护坡面。

工程管理是灌区管理工作的基础,对工程管理进行的规划,目的是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实行科学用水管理,保证灌区运行安全,提高灌区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提高某灌区灌区水利血防工作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确保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1.7施工组织设计

本工程主要施工项目有干支渠渠道整治(单薄渠段加高、培厚,清淤),结合灭螺进行渠道砼硬化衬砌,渠系桥梁配套。

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

渠道整治土方7.55万m3,浇筑砼4.72万m3,砌石0.29万m3,土石方填筑8.19万m3,钢筋制安13.5t。

主体工程主要材料用量:

水泥(32.5R)1.23万t,砂2.41万m3,碎石3.82万m3,块石0.31万m3,砂卵石3.09万m3。

本工程建设工期自2005年11月动工,2007年6月竣工。

1.8水土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是在原有的渠道上进行续建和改造配套,没有永久占地。

工程临时占地主要包括:

施工临时道路、临时施工场地和弃渣场地。

占地面积总和为84.50亩,其中临时道路49.5亩,临时施工场地15.0亩,弃渣场地20.0亩。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土方开挖量不大,对渠道内坡修整量较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水保要求,整修一段,衬砌一段,将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总投资为50.98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3.80万元,生物措施15.60万元,独立费用3.60万元,预备费1.97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6.00万元。

同时由于渠道疫土的翻运,可能造成钉螺的二次传播,应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对所动疫区的螺源土壤进行深埋处理,防止钉螺扩散传播,造成新的血吸虫流行区域。

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总投资为47.94万元,其中环境保护37.50万元,环境监测4.50万元,独立费用3.84万元,预备费2.10万元。

1.9工程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工程投资估算主要依据是水利部(2002)投资估算定额及编制细则,并根据工程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列取。

估算编制价格水平年:

2005年第二季度材料、人工价格信息表,基本预备费率5%。

工程总投资2554.79元,其中引水及河道工程投资2455.87万元,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投资98.92万元。

根据卫生部、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和财政部六部委印发的《血吸虫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2008)》文件标准,拟定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的资金比例为3:

7,要求国家补助766.44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1788.35万元。

1.10经济评价

某灌区灌区水利血防工程的实施,不但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灌溉渠道的三面砼护砌硬化,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达到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疫情传播,另外还有显著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本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23%,大于社会折现率10%,经济净现值995.64万元,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1.63,大于1,经济指标满足要求,因此本工程项目经济上可行。

经敏感性分析比较,不论是投资增加10%还是效益降低10%,经济内部收益率为0.97,均小于社会折现率Is=10%,可见该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2灌区及血吸虫病疫区现状与调查

2.1自然地理概况

某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纬30°18´~31°10´,东经117°57´~118°30´,东界宣城,西连铜陵、青阳,南靠泾县,北邻芜湖、繁昌县。

全县总面积1263.7km2,耕地53万亩,辖8个镇,总人口54.31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49.46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

2.2水文气象

某灌区灌区位于某县东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性气候。

灌区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8℃,一月平均气温最冷气温-3.1℃,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7.3℃,大于或等于摄氏零度的以上积温5742.4℃,年平均日照193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0-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402.6mm,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汛期(5~9月)降雨约占全年的60%,最大日降雨量264.2mm,十年一遇最大三日降雨量达254mm,由于年内年际的降雨量分配极不均匀,导致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

受地理位置、季风、环境、地形差别的相互影响,形成了灌区“春雨连绵、夏雨集中、秋雨偏少、冬季干冷、易旱易涝”的水文气象特点。

2.3社会经济情况

某灌区灌区受益范围主要为某县,设计灌溉面积14.5万亩,目前实际控灌面积18.84万亩(其中某县18.74万亩)。

人口17.10万人,劳力8.18万人,耕牛4461头。

全灌区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4.75万t,成为某县旱涝保收的商品粮、优质米基地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某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乡镇企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以盛产优质大米而著称,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

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茶叶、蚕桑、红薯等。

全县2004年粮食总产35万t,油菜总产2.4万t,肉类2.54万t。

近年来,随着各项事业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全县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增长,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5亿元,工业产值9.4亿元,农业产值18.1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5元。

本灌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是某县的重要粮仓—即农业主产区,同时也是某县的粮棉基地,每年粮食亩产都在1400斤左右,2004年粮食总产14.78万吨,灌区农作物年成的好坏造成的产量波动,对全县影响很大。

本灌区隶属于某县和弋江、籍山二镇,二镇2004年GDP总值131250万元、财政收入4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58元和3549元。

2.4灌区水利工程现状

某灌区灌区始建于1951年冬,1956年基本建成,为无坝引青弋江水的中型自流灌溉工程。

引水渠首设在泾县昌桥乡柏山村,为三孔钢筋砼进水涵闸,设计引水流量18.6m3/s。

灌区渠道由5级组成,即:

总干→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现有各级渠道1155条,总长530km,各类渠系建筑物4000余处,构成了灌区内沟渠纵横、工程密布的灌排网络。

1994年在西干渠末端建成一座装基本内容750kw的水电站,利用总干渠和西干渠在非灌溉期(不与农业灌溉争水)引青弋江水发电。

整个灌区南邻泾县,东西北三面环水(分别被青弋江、漳河、资福河所围),孤峰河贯穿其中,为某灌区灌区的主要排水干沟,灌区总面积260km2。

2.5灌区血吸虫疫区现状

某灌区灌区是我县的血吸虫病重疫区,同时也是我县血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上有螺面积达到1108万m2,分布于某县2个镇的55个行政村,流行区总人口15.2万人,历史累计病人1.99万人次,是全县病人数的90.53%。

其中8个疫情未控制村在弋江镇,流行人口3.05万人;30个疫情控制村分布于弋江(14个)、籍山(16个)2镇,流行人口6.94万人;3个传播控制村分布于弋江(2个)、籍山(1个)2镇,流行人口1.18万人;14个传播阻断村分布于弋江(3个)、籍山(11个)2镇,流行人口3.95万人。

五十年来,经过开新填旧,“铲、清、堵、培”和反复的药物灭螺,截止2004年统计,全县有螺面积247.24万m2,灌区现今仍有钉螺面积245.75万m2,占全县现有钉螺面积的91.7%。

且不断向下游扩散,每年仍有5000余感染血吸虫病。

某县自1956年建站以来,全县累计消灭钉螺1290.5万m2,钉螺面积下降85.3%。

其中2001年对灌区2个镇进行钉螺普查发现新增面积100.3万m2,环境145处,历史上原无螺的东干渠、西二支渠、城涵塘分干渠和已报灭的新老孤峰河均有新发现。

有螺渠道已发展到目前的十九条干、支渠。

有螺沟渠之多、覆盖面之广,有史少见。

灌区易感地带42.18万m2,极易急性感染。

近几年来对灌区的东二、西一、塘南三条支渠内钉螺进行压片检查均发现有阳性钉螺,尤其值得警觉的是灌区干渠上、下段钉螺密度较高(70~110只/框)。

钉螺沿水面传播,且直接影响灌区下游报灭的石铺、九连两地;同时,西干渠尾水直泄某县的穿城河流——漳河,已给县城城关地区人民生活用水和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1)螺情分布

灌区现有钉螺环境328处,面积245.75万m2,分布在55个行政村。

其中,弋江镇钉螺环境197处,面积180.55万m2,分布在27个行政村;籍山镇钉螺环境131处,面积65.2万m2,分布在28个行政村。

(2)某灌区水系钉螺分布:

见某县某灌区灌区钉螺分布情况表

(3)病情:

根据2004年病情监测统计,疫情未控制村人群平均患病率为7.5%,最高为10.28%;疫情控制村人群平均患病率为4.6%,最高为4.94%;传播控制村人群平均患病率为0.5%,最高为0.72%。

平均患病率推算为0.53%。

家畜患病率除一个未控制村最高为1.74%,余均小于1%。

(4)灌区血吸虫病感染方式:

主要以劳动后洗手脚、日常生活洗衣物(生活用品)及防暑降温(游泳戏水)为主。

根据螺病情分布及人畜感染情况,某灌区灌区血吸虫病流行主要集中分布在灌区内相连的灌溉渠道区域。

居民居住集中,因生产、生活用水感染机会频繁,由于洪涝灾害、植被复杂、钉螺环境点多面广、沟渠塘坝相互连通等原因,单一的药物灭螺、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等措施难以控制疫情,已控制地区效果难以巩固,钉螺呈现扩散、病情出现回升趋势。

2.6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某灌区灌区是某县境内主要的水利工程设施,灌区始建于1951年,受当时历史环境和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工程建设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完善,灌区经过50多年的运行,现有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逐渐老化,渠道淤积、杂草丛生,为钉螺孳生、扩散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灌区灌溉效益的发挥。

(1)特殊的内陆环境造成了疫情的严重回升。

1991年省血吸虫病研究所会同芜湖市血防站组织有关血防专业人员并请市、县农业、水利技术人员参加组成联合考察组,对某灌区灌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

一致认为:

某县某灌区灌区既体现了内陆环境的含义,又兼有山溪型环境的某些特点,是一个特殊的内陆环境。

①流行特点:

钉螺沿渠呈线状分布、网状连接,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钉螺网,人畜活动于钉螺分布的渠道网之中,病人病畜将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排入渠中,从而构成了一个血吸虫病的恶性循环;

②灭螺方式缺乏全面规划,仅是零星分散的局部灭螺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年孤立地安排灭螺任务难以巩固灭螺效果,以致年复一年,钉螺面积有增不减,疫情逐年加重。

(2)农田灌溉、植被保护和养殖与药物灭螺的矛盾影响灭螺措施的实施和灭螺效果。

①有效灭螺时间短。

灌区自4月清明后开闸放水灌溉到11月上旬关闸断水,由于农田灌溉需要,生产体制的改革,轮灌受多方面制约难以实现,渠道常年流水,水位居高不下,药杀效果差。

据灌区多年来实践得知:

灌区较有效的药杀时间只有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十月至十一月上旬,全年灌区有效钉螺灭杀时间仅春初秋末一至两个月时间;

②养殖给灭螺带来不利。

灌区渠沟交错,沟塘相连,灭螺用水难以控制,灭螺药物往往下池毒害鱼蚌,纠纷时有发生,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难。

③植被保护与灭螺的矛盾。

消灭内陆钉螺的原则是大环境清理,小环境改造,而保护植被,培植草皮、植树、保持水土,防止渠埂破坏,是灌区管理的重点,斗农毛渠涉及一家一户承包面积,灭螺效果倍受降低。

(3)现有水利工程为钉螺孳生扩散提供条件。

渠道通水流动扩散了钉螺范围,绝大部分环境,都因渠道排灌将螺源带入。

(4)渠道渗漏严重。

渠道渗漏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填土不够密实,有大量的蚁穴和隐患存在;二是灌区渠道的崩塌、淤塞、不规则、流速低的河段成了钉螺孳生,扩散的“保护伞”。

2.7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洪涝灾害频繁、工程老化多、配套差等多种因素,灌区渠道砼护坡衬砌少,渠道内杂草丛生,影响渠道的过流能力,渗漏、险工险段多,农田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加之防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为钉螺孳生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为当地血防安全和灭螺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有螺面积不断扩大、疫情回升,渠道沿线群众血吸虫感染率居高不下。

因此,为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充分发挥某灌区灌区的工程效益,改善灌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某灌区灌区的水利血防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实施某灌区灌区水利血防灭螺治理工程,将全面改善灌区群众的灌溉用水质量,对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尽快实施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为,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3工程地质

3.1区域地质概况

本灌区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南部地面高程为20~26米(吴淞零点,下同),北部地面高程一般在8.5~12.5米,东、西两侧因青弋江、漳河不断洪泛、淤高,地面高于中部。

工程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及支流两侧冲积平原上,为河流与阶地之间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地表第四系分布广泛,未见基岩出露。

工程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构造变动以印支运动为主,古生界至中三迭统一起卷入褶皱,主要为过渡型褶皱。

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程区内未见深大断裂。

工程区内地表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0,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

3.2灌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白垩系(K):

砂岩,暗红色,全风化~中等风化;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Q2al):

棕红色~棕黄色粘土夹卵石,含青灰色砂的卵卵石;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砂卵石夹粘土,中砂,砂壤土,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和中粉质壤土。

第四系残坡积壤层(Q4ml):

以碎石壤土和砂粉质粘土为主。

灌区工程由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组成,本次改造重点是灌区的干渠和支渠及干渠的桥梁,现对其工程地质评价如下:

(1)渠道:

某灌区灌区渠道所经地段均为在平畈区的开挖渠道,未有大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

渠道地层岩性主要指标为表部岩石一般为强~弱风化,岩体较完整,透水性弱,第四系残坡积壤层土体松软,为强透水层。

(2)桥梁:

干渠桥梁主要为交通便桥,地基均为碎石壤土和砂粉质粘土,稍密状,沉降系数大,具有高压缩性,本地区一般开挖深度为1~2m之间,达到地基沉降标准。

3.3地方建筑材料

(1)土料:

土料主要用于渠道填筑,各渠道通过地段粘性土料较为丰富,主要为粘质粉土为主,天然含水量16.6~19.9%,干密度为1.62g/cm3到1.69g/cm3,最大干密度为1.73g/cm3,最优含水量14.4%。

经过人工夯实、压密后可应用于渠道填筑,建议就近取材,运距和费用较小。

(2)砂、石料:

灌区东临青弋江,其具有丰富的天然建筑材料,河内砂、卵石含量丰富,质地优良。

砂为中砂和中细砂,含泥率为1.97%,成份主要为石英与岩屑,砂质较好;卵石主要为花岗岩、石英组成,成次圆或浑圆状,一般为弱风化,性状较坚硬,砂、卵石料开采较浅,平均运距10km。

(3)块石、碎石料:

灌区内无块石料场,所需块石料场位于灌区南部,现有私营开采,有205、318两条国道相通,储量丰富,运输方便(平均运距22km)。

开采利用的块石、碎石为弱风化岩石,风干容重2.85g/cm3,饱和容重2.87g/cm3,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为110.2-125.3MPa,软化系数0.91,块石质地优良。

(4)水泥:

灌区西部有一国家大型水泥生产基地——海螺集团,该集团生产的各种型号水泥为国家免检产品,距工地现场只有30km距离,且与205国道相连,产品有充分保障。

3.4结论与建议

(1)工程近期以来构造运动趋于稳定,区域稳定性较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0),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建筑物可不进行抗震安全复核。

(2)灌区内位于平原畈区,沟谷较发育,自然边坡稳定,未见有较大规模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灌区总干渠进水闸,位于泾县昌桥乡境内,闸基座落于白垩系岩基上,根据其引水流量及外河水位等综合因素计算,闸室稳定,地基满足承载要求。

(4)干支渠多为挖方渠道,渠道边坡除总干渠为土石混合边坡,大部分为土质边坡,稳定性差,断续有小型坍塌现象;填方渠道土体呈稍密状,抗冲流速低,堤身单薄,未进行防渗处理,有渗漏现象。

(5)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土料、块石料及砂卵石料。

渠道沿线土料丰富,块石和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