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714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二模考试题.docx

历史二模考试题

历史二模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24.“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材料中的“此制”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杰出人才

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25.《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26.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

“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B.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C.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27.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

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与这句话的含义最接近的观点是

 A.人本思想     B.人非工具      C.仁者爱人     D.知识即美德

28.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

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

1895~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29.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

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

并形象地说:

“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

‘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30.英国学者布莱克说:

“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31.“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B.第二次工业革命

C.1832年议会改革D.责任内阁制

32.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33.《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34.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

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

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的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35.胡适指出:

“……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

⑴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⑵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的吗?

’⑶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

人家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做吗?

”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A对古代制度的怀疑否定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实需要

C不相信过去存在的事物D对传统信仰持肯定的态度

2、非选择题(52分)

40.(25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政策

西汉初年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汉文帝

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故吴(吴王刘濞),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

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

……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于是县官大空。

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郡国多奸(私自)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即上林三官)。

——《史记·平准书》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

——互联网

材料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

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

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增加货币供应量是解决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做法,但是过度的货币投放又为另一种危机埋下了隐患,这是另一种由货币引发的灾难,它将吞噬人们的财富,这种灾难已困惑了人类近2000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它就是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吴敬琏:

政府往往倾向于短期行为,就是滥发货币,而滥发货币一定会造成物价腾贵。

因为滥发货币的结果就是使币值降低,币值降低反过来说就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实行限价政策,但毫无成效。

仅仅9个月,金圆券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以银元券代替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所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覆灭。

非洲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由滥发货币导致的货币灾难。

世界上最大面额的钞票是1000亿津元,1000亿津元只相当于10美元。

10年前,1000亿津元可以买10栋豪宅,现在只能买3个鸡蛋。

——央视纪录片《货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9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

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

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

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

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

“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

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

例如,他反复指出:

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评论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长沙时务学堂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

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

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

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

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

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以下为时务学堂的师生问答实录:

材料一(学生)周宏业问:

读《滕文公篇》,似滕文公亦能用孟子之言矣。

然其弱削如故也。

岂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乃如此耶?

想孟子行教之人,断不言行不顾若此。

请问其故安在?

(学生)蔡艮寅(锷)问:

孔子大一统所以泯杀机也。

今之贤士大夫欲督其督、郡其郡、邑其邑,无乃与夫子大相刺谬(违背)乎?

(学生)杨树谷问:

孟子曰: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读书至此,不免有疑。

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

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

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材料二教习(老师)梁(启超)批:

问得很好。

然滕文当时实未尽行孟子之言。

凡任一人,举一事,必尽其所长,乃可责其成效。

若仅行其一二端,则有时反以生弊而已。

今日中国之行西法是也。

行之无条理、无片段,而反咎西法之寡效,可乎?

观毕战问井田,以后更无下文,则滕当时必未尽行孟子之言明矣。

行孟子言者谁乎?

今日欧美诸国是也。

美国远在西半球,而欧洲之民襁负归之;瑞士弹丸黑子之国,而西国凡有大政事,皆会议于此焉。

所谓为政于天下者非耶?

(1)根据材料一,当时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3分)依据材料二,梁启超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提出哪些主要观点?

(8分)

(2)时务学堂在当时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4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

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

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

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

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

(6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内容节选

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互愿维持东亚全局之和平。

并期将现存两国友好善邻之关系益加巩固,兹以定条款如下:

第一款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

第二款中国政府允诺,凡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各岛屿,无论何项名目,概不让与或租与别国。

第三款中国政府允准,日本国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路线之铁路。

第四款中国政府允诺,为外国人居住贸易起见,从速自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其应开地方另行协定。

材料二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内容节选

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美日两国在中国势力消长的基本态势,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3分)说明《九国公约》所规定的列强在中国的秩序是怎样被打破的。

(4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

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上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

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全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5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10分)

 

历史二模试题答案

24、【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再现史实的能力。

【答案解析】从材料可知是科举制,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能够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杰出人才。

A、C、D与科举制无关。

【参考答案】B.

2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答案解析】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的特征。

而ACD选项不符合题意,A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选项则是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

【参考答案】B.

26、【命题立意】本题以罗马法为考点,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具体分析,对债务奴隶人身的保护使得社会紧张程度得以缓和。

奴隶的地位基本要素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材料属于公民法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出实质,故C错,而古罗马社会的群众斗争和奴隶斗争的概念不同,故D错

【参考答案】A.

2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体现出卢梭对人本身的重视。

【参考答案】A.

28、【命题立意】本题是一道历史图表解析题。

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解析】在1895-1913年,国内经济发展有发展的突出表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表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分析其主观原因可知,甲午战后面对沉重的财政负担,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参考答案】C.

29、【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题中讨论话题涉及到私营工商业的前途等问题,但会议的主题意在确定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

【参考答案】A.

30、【命题立意】本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布莱克的观点在于现代化较晚的国家进行进行现代化的前提,表明这些国家在进入现代化行列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和外部的原因,但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源于国家的独立和外部经济的压力。

【参考答案】D.,

31、【命题立意】本题以近代英国议会发展历程立意,考查学生运用史实、史实再现能力。

【答案解析】从题中的材料分析,英国议会发展历程看,属于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阶段,进而要求新的政治权利,因此同贵族等代表的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及其代表发生矛盾。

【参考答案】C.

32、【命题立意】本题以历史事件背景分析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参考答案】B.

33、【命题立意】本题以文明史观立意,考查学生对两种文明特点分析。

【答案解析】选项中,A、C、D选项表达有误,而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参考答案】B.

3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史料的能力。

【答案解析】1943年,蒋介石及其观点等关键因素可知,蒋介石意在通过弘扬、坚持其所谓的中国文化来摒弃、抵制外来优秀文化,其反共手段假借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答案】D.

35、【命题立意】本题属于史观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的能力

【答案解析】从题干可知胡适所强调的的主要是对历史遗留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敢于去质疑历史。

质疑并不代表否定,评判的依据也不单一,所以A、B、C错误。

【参考答案】D.。

40.答案:

(1)变化:

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

(2分)

意义:

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危机;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钱币体制逐步规范化,促使币制的长期稳定。

(6分)

(2)意义:

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防止白银外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

(8分)

(3)危害:

政府过度使用纸币,将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经济增长快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政局不稳,引发社会问题乃至地区动荡。

(6分)

启示:

国家政策科学理智;各部门协调监管、密切配合;加强国际合作。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41.(12分)

角度一:

“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

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

换言之,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

我赞同这种观点。

(3分)

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就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方面也同样适用。

中国真正的近代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后期,表现为外国近代工业在中国的示范作用,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促使中国经济转型。

因此,英国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转型,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6分)

升华提升:

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

但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通过它的特殊性呈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

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3分)

角度二:

“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

也就是说英国现代化道路呈现出独特性。

我赞同这种观点。

(3分)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海外殖民掠夺中注重资本的积累;注重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占有日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和科技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本国工业革命所需的燃料——煤的蕴藏丰富,在所有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出现了“英国模式”。

法国、荷兰的煤蕴藏贫乏,因此无法率先实现经济变革。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会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或许只是在明清商业繁荣的基础上走商业近代化的道路,事实上,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严重不足,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

因此“英国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只适合英国自身的发展。

(6分)

升华提升:

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

但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英国模式”的特殊性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通过它的特殊性呈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

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3分)

角度三:

“英国模式”的形成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地区文明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形成的,并不能称为一种“模式”。

我赞同这种观点。

(3分)

例如:

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得益于新航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