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508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docx

黄冈市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

黄冈市2010--2011年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

语文试题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考试时间:

2011年4月15日上午9:

00-11:

30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区县、学校、试室号、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卡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

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

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

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

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

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

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对上文画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

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

“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

“侍郎何自苦?

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

“我岂逃生者邪?

”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

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

功绩

C.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

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

自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   民岂乐为盗哉

②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  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

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

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4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及名句默写(1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8分)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阅序》)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云无心以出岫,。

,扶孤松而盘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

考生注意: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灯 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

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

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

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

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②土埆厝:

台湾的一种民居。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

②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分)

答:

(4)、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6分)

答:

四、实用文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

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

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

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

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

“唉,饭都吃不上,那有钱来读书识字啊!

”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

张大哥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

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

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

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

“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

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

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

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

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

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

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

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

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得乐趣。

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

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

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

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

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

请简要概括。

(7分)

(4)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个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D.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1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的融入其中

2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3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4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5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6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D.⑤③②①④⑥

16.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通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与2009年6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

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

本公司客服电话:

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

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

2011年4月7日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分)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

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

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

“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

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

“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

“诚信?

善良?

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

“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

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

“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

”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黄冈市2010--2011年度模块修习模拟考试(必修五)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3分)2.A(3分)3.A(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4、B(3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D(3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D(3分)(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

(1)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4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出大意给2分:

“大言”、“意”、“戍”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

“你们想作乱吗?

”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6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5分)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6分)答案: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