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45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docx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

2012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

 

   一、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2005年北京卷)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

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

利用古汉语知识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

具体是什么作用,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如:

 如2011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解析]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答题建议:

解释+作用(效果)+情感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答: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

观点+解释+手法(作用、效果)+情感+比较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答案: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

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静幽寂,书生独立在落叶飘扬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书生孑立、倘佯的情绪。

书生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书生苦闷无聊的心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答案:

  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钩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

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

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

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

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

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常见意象

   1、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芳草——离别的愁绪  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芭蕉——孤独忧愁凄凉   离情别绪

   梧桐——凄苦、寂寞、惆怅                            梅花——高洁、不屈不挠

   松柏——孤直、顽强                                  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牡丹——高贵、富贵                                  桃花——美女的容颜

   扬花——飘零、离散                                  柳——离别   故乡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2、动物类:

   杜鹃——悲苦                                乌鸦——衰败、荒凉   小人或凡夫俗客。

   孤雁(孤鸿、断鸿):

——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蟋蟀:

——惆怅                              鸿雁、青鸟——信使(鱼)。

   蝉——高洁                                  猿啼——凄厉、哀伤

   燕子——爱情 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飞鸟——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高飞回故乡。

   ——悠闲自在乡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人生无常(雪泥鸿爪)

   3、器乐类:

   羌笛、胡笳——戍边思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

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4、自然类

   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月——比喻美好的东西或永恒的自然。

    ——思乡、思亲(情人)

   ——见证某些特定时刻:

国家曾经的繁华、个人遭际的不幸

    落花——春天的美景  美人迟暮  生命的无奈  繁华不再

   水——阻隔、沟通   怨恨、离别、愁情    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巴山夜雨——客途淋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寒雨——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夜雨——对故人的思念及天涯倦客的情怀。

   雨打芭蕉——难以消释的愁情。

   5、送别场所

   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长亭、灞陵——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西楼——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怀远,凭吊,抑郁愁苦,慷慨激昂。

   6、其它意象

   钟声——与庆典有关: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身份地位的象征: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强烈的佛教色彩: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代表时间,表达了现实存在,更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命运感。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船——漂泊之感、故人之思   自由

   捣衣、砧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    思妇   思乡,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

   (四)常见意境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鉴赏程序: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例如2011【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

答案:

濛濛细雨

   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

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晚时分。

   答题建议:

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

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

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

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

如:

    例如:

2011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再如:

( 2004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

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3)揣摩情感

   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揣摩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如: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2006年湖北卷)

   [解析]:

本诗考查对水这个特定诗歌意象的把握。

水在古诗中也是一个常见而且意思比较固定的一个文化现象,通常借水来表达情感,如离愁,譬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等;也有用水来表达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答案:

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答题建议:

找出意象+分析特点+情感

    强化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运魂招楚些。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运魂招楚些:

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答案:

落花 柳老 樱桃过(“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

①菰蒋: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

②长洲苑:

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2分),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惨淡之景”1分,战争给百姓灾难1分,作者忧虑关切2分。

共4分)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

作者用委婉的笔法反复的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2分)

                                                                                 

                                                                                

   答案:

欧阳修的《采桑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李清照的《武陵春》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三、表现手法类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例如:

2011年【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

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

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可分析白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