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135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docx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导读: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

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

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

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道:

“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

”孔子说:

“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

”又问:

“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

”孔子回答说:

“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

”又问:

“冉求能从政吗?

”孔子说:

“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

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

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

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

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

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要请闵子骞做费地的总管。

闵子骞告诉来的人说:

“请替我好好的这件事吧!

如果还来找我,那么我就一定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

  【解读】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因为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拒绝去他那里做官。

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谋取官职,赡养父母,以尽孝道。

但在道义与富贵之间,孔子还是注重道义在先。

闵子骞为此也会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道义,把老师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

但与伯夷叔齐、伊尹、柳下惠和老师孔子相比,其修为还有差距。

德虽高,却无益于社会。

在那样的一个邦无道的社会中,其选择不过就是一种退守之策,还不能是最佳的选择。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冉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上拉着他的手说:

“恐怕治不了了吧,这真是命啊。

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

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

  【解读】这一章记载孔子探望生病的学生冉伯牛的言行。

冉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7岁,鲁国人。

是孔子弟子中德行科的高材生。

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冉伯牛情感的深厚。

  【原文】6.11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

“真正贤德的人,是颜回啊!

一盒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无法忍受的贫困,颜回却不因此改变自己的快乐。

真是贤德啊,颜回!

  【解读】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高度赞扬。

儒家的思想很是讲究快乐的体验的,我们这里看到的是颜子之乐,看孔子之乐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两者之乐还有高下之别,孔子之乐是圣人之乐,颜子之乐是贤人之乐。

  【原文】6.12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

“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思想,是我没有能力做到啊。

”孔子说:

“所谓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

现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他的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的对话。

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做事贵在持之以恒的问题,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理论,力不足也,说的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之难,因为畏难,所以冉求便有了放弃的想法。

孔子帮他分析问题,告诉他不是你的能力不够,实是你不够坚持之故。

做任何事,坚持到底实在是重要。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

“你应该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解读】子夏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此章师生对话有不同的看法。

其一,是说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那样的儒

上一页[1]

  【原文】6.1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

“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

”子游说:

“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人,其行为从来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从没有到我的办公室里来。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文学科高材生子游关于人才的对话。

古人为政一方,选贤任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孔子才这样问子游。

而子游回答老师的提问,说到了澹台明灭这个人,说这个人的行为不比其他人,从不走后门,不拉关系,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公事,不会到他的办公室。

言外之意,这样正直的人是很难得的。

也有人说澹台明灭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记载。

说的就是澹台明灭这个人。

传说澹台明灭相貌非常丑陋,孔子第一次看见这个人,很不喜欢,但听说他的政绩和品德,孔子自我反省才说了那样的话。

但从此文来看,这个时候的澹台明灭还不是孔子的学生。

  【原文】6.15子曰: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译文】孔子说:

“孟之反不自夸,和军队一起败退时他勇敢地断后,要进城门的时候,他却鞭打自己的坐骑并且说:

‘不是我敢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动啊!

’”

  【解读】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11年,齐鲁一战,鲁国败退,孟之反主动殿后,掩护部队撤退。

孔子在这一章高度赞扬了孟之反推功揽过,不自夸的美德。

这正是孟之反身上的贤处,意在告诫和教育弟子“见贤思齐”。

安德义先生解读此章说人类有四大毛病:

“克伐怨欲”。

克,都强好胜;伐,自我夸耀;怨,怨天尤人;欲,贪得无厌。

总结得很好,这些都是常人身上的毛病。

人想要成功,非去除这四大毛病不可。

  【原文】6.16子曰: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

“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宋朝的美貌,是很难在这样的社会里避免灾祸的。

  【解读】祝鮀是卫国的大夫,凭借巧言邀宠于卫灵公。

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凭借美色获得了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宠幸。

孔子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衰乱之世,只有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迎的人,才能免于灾祸。

  【译文】孔子说:

“谁能走出屋外不经过房门呢?

为什么没有人走我说的道呢?

  【解读】这一章表明的是孔子对世风的慨叹。

没有人走出屋子会不经过房门,这是基本的常识。

也就是说这是生活中的正道。

从这一句话孔子引申到社会的正道、人生的正道,孔子为人指出的人生、社会正道就是仁义之道,但却没有人走。

孔子正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慨叹。

  【原文】6.18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

“一个人的自然本性超过他的文化修养,就会表现粗野;一个人的外在文化修养超过内在的质朴,就会表现矫揉造作。

人的内在本性和外在的文化修养协调统一,这才是个君子。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说的是内容超过形式和形式超过内容的表现。

只有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

做人也是一样,仅注重内容,不注重形式,就会表现粗野;一味的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就会虚浮。

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才是最佳的状态。

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之道。

  【译文】孔子说:

“人的生存是因为真实正直,不正直的人能够生存,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解读】“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范畴,是对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所言的“直”与我们今天谈论的“正直”的“直”有所区别。

孔子的“直”是人的情感的真实状态,在《子路第十三》篇有: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样的记载。

这正是孔子理解的“直”,这种“直”是基于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而非外在的法制参照。

此章孔子认为“罔之生幸而免”,是说那些情感不真实的人侥幸免于灾难。

其原因就是,说谎话的人往往会越说越乱,难以自圆其说,最终不得不承担说谎的代价。

之所以没有遭受灾难,实在是侥幸之故。

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那就是要诚实做人,不诚实做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便不付出代价也是侥幸。

其实,人世间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够诚实,总是有人说假话,所以本来不复杂的人生,就是因为“罔之生”的人的存在。

  【原文】6.20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在学问事业中的作用。

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之所以存在不同,就是因为这三者对所从事的学问、事业用情的深浅不同而致。

对于读书学习,用情深的人,一定会是兴趣浓的人,有了兴趣就有了持续的动力。

与读书学习而言,知之者未必会用情,好之者虽能用情,但与实践还有距离,只有乐知者,既能用情于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以实践其学习的知识为乐趣。

足见乐知

  【原文】6.21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了。

  【解读】安德义解读《论语》谈论这一章说得很好。

他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识人、察人的问题。

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生活中,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作为教师要能区分资质不同的学生才可以因材施教,这是基本的前提。

作为生活中的一员,与人交往至于区分不同人的资质,才可能找到心灵共鸣的人。

为政做官也是如此。

我体会到孔子以此一句话将知识概括到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与此行对应生活中就会存在两类人,那就是一类深谙形而上之道的人,一类就是只知形而下生活琐事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对那些倾心于形而上大道的人谈论生活琐事,他会不屑一顾的;而对那些以家庭琐事为乐的人谈论形而上的道理,就好像对牛弹琴一样,自讨无趣。

  【原文】6.22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么才算聪明。

孔子说:

“致力于百姓趋向道义,严肃地对待鬼神而又远离鬼神,这就是聪明。

”樊迟又向孔子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仁德人先要艰苦努力,然后收获,这就是仁德。

  【解读】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6岁,春秋末期鲁国人。

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回答樊迟关于聪明与仁德的问题。

从《论语》的记载中看,樊迟勤学好问。

樊迟问仁《论语》中有三处,除此章问仁外,还有两处,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看。

《颜渊第十二》篇: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子曰:

‘知人。

’”《子路第十三》篇:

“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三次问仁,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以至于樊迟都没有理解。

这大概是因为樊迟三次所处的情境不一样之故,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施教不但因材,还要因时因地施教。

而每次回答不一样,却都体现了仁的本质。

此外,樊迟还向孔子问知、问孝、问“崇德、修慝、辨惑”、问学“稼圃”,好像无所不问,似乎是孔子弟子当中最好问的学生了。

也难怪樊迟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实在是因为他年龄太小什么都不懂的缘故,在孔门弟子中除子张外没有人再比他小了。

孔子去世的时候,他才27岁。

  【原文】6.23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智者活跃,仁者宁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的生命特点与大自然的特点和谐统一。

  【原文】6.24子曰: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

“齐国一旦变化,就会成为鲁国这样;鲁国一旦变化,就会归于仁道。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影响问题。

齐国的开创者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创者是周公。

孔子从“复礼”的角度将上述这番话的。

  【译文】酒杯不是酒杯,酒杯啊!

酒杯啊!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大概是孔子在酒桌上拿着酒杯,慨叹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不遵循礼节的社会风气。

就像今天有人说“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一样的心情。

其中饱含着巨大的无可奈何!

  【原文】6.26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孔子说:

“一个仁者,如果有人告诉他说:

‘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会跳下去救他吗?

”孔子说:

“为什么要这样呢?

君子可以去救人,但不能使自己陷进去;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解读】宰我长于言辞,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

这段对话,宰我是想难为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的老师出了一道难题。

实际上是想弄清楚真仁德与愚仁的关系,孔子的回答正是告诉他真正的仁者是不可以被愚弄的。

  【原文】6.27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

“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文献知识,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解读】这一章孔子讲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是知行的关系问题。

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一个人学习了知识,如果不能以礼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离经叛道。

所以,广泛的学习重要,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同样

  【原文】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无厌之!

无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路很不高兴。

孔子发着誓说:

“我如果做了不该做的,老天会厌弃我的,老天会厌弃我的。

  【解读】这一章记载孔子与南子相见一事,孔子的形象极为可爱。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个学生,与孔子只差9岁。

师生之间十分亲近,子路常不离老师的左右。

据说南子貌美,但品行不端正,名声不好。

正因为如此,子路很不高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见这样的一个人。

因为孔子总是教育他的学生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子路一不高兴,孔子情急之下,不知如何表白,于是发誓说,如果我做不该做的事,老天会厌弃我,老天会厌弃我。

憨态可掬,也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那种朋友式的关系。

  【原文】6.29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

“中庸这种美德,已经到了最高的境界了!

人们缺乏这一美德已经很久了啊。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对中庸在道德方面的评价。

中庸思想集体现在道德论中,更体现在处世的方法论中。

绝不是简单的不好不坏中间的概念。

中庸的本质应该是和谐的意思。

  【原文】6.30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

“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好处,又能帮助他们生活得很好,怎么样?

可以算是有仁德吗?

”孔子说:

“何止于是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啊!

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呢!

对于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让别人也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该让他人也事事通达。

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地做起,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解读】这一章孔子与子贡讨论的是仁与圣的区别。

子贡对仁的认识超出了一般人的标准。

孔子讲“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第七》篇),说的就是每一个人想要做都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这样的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孔子的“恕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