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5897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docx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

姓名:

魏书文班级:

2014级学前教育本科班学号:

*********

指导老师:

***

●摘要:

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不但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而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幼儿操作,怎样引导孩子操作,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前面的讲解示范和最后的作品评价教师应怎样预设,都是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美术活动方案设计设计技巧组织实施

●引言: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然而

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

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

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正文

一、美术活动方案设计与技巧

(一)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贴近幼儿生活

一节好的教学活动,选材至关重要,它既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思维的特点,又要来源于幼儿生活,新颖有趣。

让每个孩子熟悉活动内容,又充满了探究愿望,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

小班的教学活动印画“彩色服装”,是一节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装饰画课型。

教师把幼儿常用的插塑玩具做为印画原材料,请幼儿在事先画好的服装轮廓中,用不同形状的玩具蘸色印画进行装饰的活动。

这一活动的选材创新之处在于材料的创新,教师把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来玩的玩具作为装饰画的工具,孩子们既感到新颖,富有浓厚的操作兴趣,又拓宽了思路,发现了玩具的多种用途。

这正符合《纲要》中指出的让孩子“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的要求。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生活中的美是他们最容易接触和发现的。

这就需要教师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多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世界,多从生活中选择美术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拓宽创造美、表现美的思路,能用多种手段去表现生活中的美。

比如“手形添加想象画”、“手指点画”、“撕纸面条”、“泥工饺子”等,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孩子们既感兴趣,又在动手中发展了技能。

(二)目标制定要恰当,紧扣主题,指导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活动对幼儿培养的定位、情感发展及教育的价值观等问题,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鉴定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

(三)目标制定要来源于课程标准,符合纲要精神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所以,我们制定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就要紧紧围绕纲要精神和美术教育的目标,制定合理,不要超越课程标准和孩子的能力所及。

1.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目标不要过大,过于空洞,哪节教学活动都能使用,无法操作,形同虚设。

比如,有的教学活动目标定为“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从目标中既看不出是什么领域的活动,也看不出具体课型是什么,哪个领域哪个活动中都能用,又都不能用,没有可操作性,更不用谈怎么完成了。

2.目标制定要把握好“度”,体现新经验

我们制定的目标不能过低,那样对孩子来讲没有挑战性。

也不能过高,孩子渴望

不可及,失去了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知孩子的经验基础,美术活动已经掌握了什

技能技巧,这次预定的目标是发展孩子什么新经验,哪些常规是已有的,哪些方面是

要新教授的。

新授的点不能太多,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一节活动能够完成。

比如教学活动印画“彩色服装”,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的目标为

尝试用两种不同的玩具材料对应颜色在衣服上印画,装饰彩色的衣服。

欣赏自己装饰的的彩色衣服,享受创作的快乐。

孩子对颜色的认知是已有经验,一一对应也已经有所接触,但玩具与颜色对应印画,二者的结合是新的知识经验,需要孩子能够明确对应关系。

另一个新经验是要在衣服上用两种图形印两种颜色装饰。

这对小班幼儿是一个挑战,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专注于件事情,会用一种玩具不交换的印起来,所以将它也作为一条新经验制定到目标之中,具体明确,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准备工作要细致,摆放合理,为活动服务

美术教育活动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既要有孩子经验基础的了解,又要有孩子操

的教具学具,人手一份,非常繁琐,所以一定要细致考虑,让它发挥好作用,为教学

动服务。

(1)考虑幼儿年龄阶段,准备教具要科学恰当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材料适宜简单,数量不要过多,不要复杂。

如印画“彩色

装”中,我们就给孩子准备两种玩具,两种颜色,而且保证每组幼儿人手一个玩具来

作,数量充足。

操作的玩具适宜印画,外形是多种多样,有镂空效果。

不能是实体玩具

印出来图案就是一个色块,不美观,也不能接触面太细,不易蘸上颜色,影响印画效果

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哪种材料合适,以保证印画效果。

(2)教学具分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我们要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基础,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具。

有的是从数量上提高

求,能力强的孩子多去制作完成几个。

比如折纸、泥工,都可以给孩子多一些纸或泥

在完成基本量的基础上继续制作。

有的是从质量上要求,多去添画、涂色,把作品完

的更美观。

还有的是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能力强的孩子去帮助稍弱的孩子共同完成作。

(3)准备充分,取放方便,不要让材料成为活动的干扰

准备充分一方面指数量充足,另一方面是指考虑细致,比如在玩色游戏的活动中

孩子服装的准备、色彩的摆放、擦手的物品都要准备好。

可以给孩子穿上兜兜褂、带

套袖,把颜色摆放在组的中央,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不要放到一边,以免孩子够不到

料或者颜色到处滴,成为活动的干扰。

可以给孩子准备擦手的毛巾、湿巾,便于随时

掉蘸在手上的颜料。

盛颜料的器皿一般是废物利用,快餐盒、元宵盒、果冻盒等,方

快捷,一具多用,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孩子们在色彩的世界里自由展现丰富多彩的图案

界。

(四)活动过程要有序,考虑周全,时间分配合理

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各环节的重点及

进性、衔接性。

事先考虑好时间分配,合理展开。

对于美术教学,教师的导入和示范

解时间约占30%,孩子的操作时间占50%,讲评环节最多占20%。

1.导入环节,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美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该以孩子操作绘制为主,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导入稍微多一点关联问题,时间就会浪费掉。

另外,导入的形式要吸引孩子,提问精练,不宜过多孩子来回答。

(1)抓住孩子心理,生动有趣,调动积极性

可以采用变魔术、猜谜语、说儿歌等孩子感兴趣的形式,也可以结合最近孩子学过的故事、歌曲或者熟悉的动画片,根据已有经验直接引出主题,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调动起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紧紧围绕活动,直入主题,不饶弯子

今天是什么活动主题,就要直接进入,切忌长篇大论的讲一个故事,只用其中一句话或者只为引出一个角色。

比如,印画“彩色服装”,一开始老师结合前面孩子学过的故事《小老鼠裁缝店》设计的的导入环节是“美丽的春天来了,人们都换上了好看的衣服,小老鼠裁缝店的小老鼠要设计更加漂亮的衣服了,可是他忘了全部设计上图案了,请小朋友来帮忙。

”前面几句话就没有用,春天,人们都和此主题没有关系。

就可以改为“小老鼠裁缝店又要开张了,今天小老鼠给大家设计了一套新衣服,请小朋友看衣服上的图案是用什么印出来的?

”。

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观察图案,引出材料。

2.讲解示范,抓住重点,清晰到位

讲解示范语言要清晰简练,示范重点。

孩子已有技能和经验一带而过,新授的技能

验重点讲。

可以运用儿歌的形式,可以运用形象的语言,让孩子们一听就懂。

(1)出示示范作品,激发创作愿望

活动前,教师要事先制作作品范样,一是体验操作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要领,二

给子提供富有艺术性、代表性的作品。

但是作品不宜难度太大,稍高于孩子的实际水

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2)教师现场示范,有目的传授新的知识经验

根据情况教师现场示范作品,可以是示范重点步骤,可以是示范操作方法,可以

完过程示范,但要选准重点,有目的的给孩子传授新的技能技法,促进提高。

另外可以

准备几个范样,除新授的现场示范外,其它步骤直接拿出范样让孩子们看即可。

(3)清晰简练,便于操作记忆

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记忆的顺口溜、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记住操作要领

比印画“彩色服装”,老师就运用顺口溜给孩子进行示范“先挽小袖子,再选小玩具,

好同样色,轻轻蘸一蘸,印在轮廓里,衣服变漂亮。

”基本步骤完成,教师再指导孩

换色、组合,装饰的更加漂亮。

(4)要求明确,恰当提醒

简明扼要提出活动要求。

孩子操作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

操步骤是什么,绘画时应注意什么。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以免出现

注重细节的勾画,大的造型轮廓没有完成。

再就是要有常规要求,安静作画制作,运用

的材料物归原处,不乱丢杂物等。

3.巡回指导,目标明确,积极有效

活动中,教师巡回指导时要有目的地发现孩子的作品,哪些特色突出,值得大家借鉴,哪些存在共性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大家立即改进。

要有目的地发现问题,给予恰当适时指导,同时做好讲评作品的准备,想请谁讲,准备用哪幅作品重点讲解,分析优势与不足,引导大家进步。

4.作品讲评,评价到位,引领提升

美术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最后的作品评价,它既是对本次活动幼儿参与积极性、能力提高、技能掌握等方面的一个评判,更是对幼儿今后美术活动发展的一个有效指导。

所以这一环节不能少,更要讲究方法,富有针对性。

从评价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教师评、幼儿评。

先是幼儿评,教师从幼儿评价中可以发现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技能的掌握,把握评价的方向,为教师评积累第一手资料。

教师评是对活动的一次全面评价,是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的一次总结。

要以鼓励为主,把握好本次活动的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技能技巧的提高、良好品质的培养等几方面给幼儿客观性评价。

同时还要提出活动的希望,体现出评价的渐进性,为今后的活动奠定基础。

从评价形式说,可采用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

可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

然后请小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的创意。

这一过程一定要有,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然后教师再有重点的讲评两幅,发挥引领作用,为孩子们指出努力方向。

作品展示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全部作品张贴展览,幼儿去参观;可以是重点作品前面展示,其它作品小组间互相交流;也可以是将作品展览到区域中,随时观摩。

教师可以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

也可以对同伴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看幼儿是否能发现同伴的优势与不足,考验的是孩子的心理品质。

不管幼儿评价如何,教师首先要积极肯定幼儿的发言,表扬幼儿的自信与大胆参与。

其次再对评价进行分析,帮幼儿梳理思路,进行有效评价的引导。

从评价内容评,可以对作品的构思、创意、色彩搭配、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

但不要面面俱到,把握好本次活动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教师要紧扣主题进行针对性评价。

讲评作品在三幅左右为宜,切忌盲无目的的抓过几幅作品随便一说草草了事。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幼儿的优点,鼓励进步,表扬先进,给幼儿以正面示范,但建议和不足也要委婉的提出,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教师讲究评价的策略与艺术。

从评价的时间来说,有活动中的随机评价、有活动后的整体评价,还有活动结束后的延伸评价。

活动中的评价以指点和帮助为主,恰当点拨。

活动后的评价,要系统到位,目标指向性强,起好引领提高作用。

还可以将作品展览,以供幼儿更直接的参观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进行延续评价。

有效的活动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参与活动者深受其益,意犹未尽,提升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无效的活动评价或没有活动评价,会使活动虎头蛇尾,对幼儿美术素质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是不成功的活动。

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注重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精心准备、细心发现、用心评价,促进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应根据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原则。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是整个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1.审美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个性化原则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一般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完成美术教学目标,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育方法对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

美术教育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一般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等几类。

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及能力差异等灵活机动地选择运用各种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幼儿传递信息和指导幼儿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是美术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对话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幼儿传递信息,从而使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2)对话法

对话法,是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的一种方法。

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迦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例下呈现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说,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话法摒弃了传统的高支配低统整的灌输法,它使得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

在对话过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通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潜力将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幼儿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和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幼儿的观察等,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经验的方法。

这类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能体现美术学科活动以视觉为主的特点。

这类方法包括观察法和演示法。

(1)观察法

美术活动中无沦欣赏或创作都离不开观察。

启发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2)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当堂示范或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等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

演示法能直观、生动地把所要描绘的形象或要制作的物体展示在幼儿面前,使幼儿获得具体、形象、真实的感性认识。

3.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

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从而熟悉和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以幼儿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向高层次发展,把技能变为技巧。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特别是美术表现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与调节。

美术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实际练习。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让幼儿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

美术欣赏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探究法的主要特征是相关的美术技能不是直接教给幼儿,而是在相关范例的启发下,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解决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

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

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

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

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

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

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

”“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

”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

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

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

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

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

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

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

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

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

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

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

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

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

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

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四)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

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

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

……”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

’’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

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

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

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

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

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

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

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

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