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5743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 四下 教案合集.docx

品德与社会四下教案合集

课题1萝卜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要了解本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生产过程,对本地区各农时相应的农业劳动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

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

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二)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幅图画是播种。

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腮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

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粒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穴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生长,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

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叫做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也会随着长起来,并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尽管天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

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

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三)阅读课文,引导讨论。

1、学生阅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

(2)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3、师小结:

看到田野上丰厚的收获,自己一年的辛劳得到了回报,这么多的收成自己家是用不完的,所以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将剩余的部分卖。

有了收入,今后一年的生活就有了保证,因此农民的心情都是非常喜悦的。

(四)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教师引导学生讨沦:

1、学生独立阅读“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

2、讨论:

(1)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2)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

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

自己的

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3、总结:

农民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农民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得到收成,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

(五)家庭作业。

建议在家长的支持和指导下,种植少量的好种易活的蔬菜,从中体验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劳动的愉悦。

 

课题2从种植到收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自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标有公历、农历、节气的日历,中国政区图。

2、注意搜集与本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这是为什么呢?

二、解决问题讨论。

1、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

2、讨论:

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沦。

三、阅读虎子的话,讨论交流。

1、学生阅读虎子的话。

2、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谈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

4、小结:

一年致中美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适合农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到成熟的不同阶段,才有了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

四、教师讲解。

1、师:

我们祖先按照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

你们了解二十四节气吗?

2、学生阅读第二段课文和表格,了解内容。

3、小结:

二十四节气和我们平常使用的公历是有固定联系的。

公历是根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制定出来的,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公历的这种固定联系,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了不起。

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年的“大寒”这一节气之后,就到了我们盼望的春节了。

五、朗读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

六、家庭作业。

1、结合日历,了解二十四节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2、了解一种农作物的来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

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二、全班讨论。

1、阅读教科书第9页的课文。

2、讨论:

“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

(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3、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

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

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

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

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三、探究活动。

1、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

2、讨论:

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3、小结:

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四、阅读与总结。

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五、家庭作业。

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和水果中,哪些是本地出产的?

为什么本地区适合种植这些农作物。

 

课题3妞妞的困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了解:

每天食用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有没有残留农药,这些残留农药对人体有什么危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

2、教师收集一些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标志。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粮食、蔬菜、水果等。

课时,由于这些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许多农产品中都有残留农药。

对此,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也是妞妞的困惑。

(二)全班讨论。

1、学生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

2、教师提问学生:

“我们是普通的消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办?

3、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的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包装。

4、提问:

你在超市、商场见过这类农产品吗?

家长有没有买过这类农产品?

(帮助学生知道,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大然、无污染、公害标志的农产品。

(三)探究讨论。

1、齐读豆博士的话。

2、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办呢?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教师小结:

尽量使用天然的有机肥料,像河泥、塘泥、人畜粪便、炕动土等;遇到病虫害,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像利用大量的七星瓢虫消灭蚜虫,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这也叫做用“以虫吃虫”的方法进行防治。

(五)家庭作业。

1、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水果中,有没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

2、问—问爸爸、妈妈是否认识绿色农产品的标志。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2、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二、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了解当地饮食、菜肴、食物的构成等特点,知道这些食物、蔬菜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全班探究活动。

1、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图画,了解我们每天主要哪些食物。

2、全班交流。

(1)画面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物?

(餐桌上的食物真丰富啊!

有柿子椒、扁豆、西红柿、土豆、南瓜、黄瓜、萝卜、胡萝卜、葱、大蒜、茄子;鱼、肉、米饭、花卷、大饼、蛋糕、巧克力;葡萄、苹果等。

(2)我们厦门主要的食物有哪些?

你平常喜欢吃什么?

(3)我们这里主要出产哪些食物?

(地瓜、花生、甘蔗等)

(4)阅读豆博士的话,师小结:

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

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3、小组讨论。

(1)观察并阅读第3页乐乐和小文的话。

(2)分组讨论:

通过实例说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从哪儿来的?

(3)交流汇报。

(三)师总结:

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有的是种植出来的,有的是养殖或捕捞的,有的是家养的。

(四)家庭作业。

1、向家长了解自己一周的食物量。

2、具体了解这些食物的来源,记录下来。

附:

一周的食物量记录表

项目

周别

食物量

食物来源

粮食

蔬菜

肉蛋

水果

其他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一周的食物量记录表

项目

周别

食物量

食物来源

粮食

蔬菜

肉蛋

水果

其他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一周的食物量记录表

项目

周别

食物量

食物来源

粮食

蔬菜

肉蛋

水果

其他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课题1从传统到现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家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3、通过化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风、祟尚劳动,祟尚劳动者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革过程。

难点: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祟尚劳动和劳动者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

2、学生调查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农作物的生长不仅靠自然规律,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依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单农具。

这些都是人手的延伸,是人类的伟大创造。

(二)观察活动。

1、学生观察第12页的五幅插图。

2、探究:

“这些是什么农具?

”“是做什么用的?

”“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三)体验与交流。

根据调查成果交流:

本村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找几件小农具,让学生试验一下,与徒手进行劳动相比,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设计的巧妙之处,是怎样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教师加以辅助说明:

镰刀是农民进行收割劳动时的传统手工农具。

出头是农民们除草时使用的传统农具。

铁锹是传统的挖土工具。

镐是农家常用的刨土工具。

人们用耙子把天敌搂得平平整整,耙齿可以把土壤中的石头搂出来,耙顶可以把土块打碎。

(四)阅读讨论。

1、学生阅读和观察教科书第13页课文和插图。

2、思考:

这四幅插图反映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

3、讨论、交流,师归纳:

农业生产经历了使用简单的手工农具和使用蓄力耕作的阶段,而且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直到工业化以后,生产出来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多了,机器更多地代替了人力和蓄力,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教师总结:

“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

人类从双手采摘一筹莫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家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的力量,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六)家庭作业。

调查近年来本地区农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情况。

 

课题2劳动者的创造

一、教学目标:

1、道四川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和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祟尚劳动、祟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具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世界古老的水利工程。

难点:

感受劳动的自豪。

三、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

其实劳动者的创造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二)阅读讨论。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讨论:

“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意,或旱或涝,没有定数。

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靠天吃饭”。

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三)探究活动一。

1、学生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3、教师提示讲解。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他们有机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

(四)探究活动二。

1、学生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有关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渠道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3、教师提示讲解。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五)教师总结。

(总结、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六)家庭作业。

收集、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课题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人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4、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

5、形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确信我国农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我国农和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

2、难点:

形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学生收集、了解袁隆平院士。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现代农业中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情况,大量农机具进入农业生产以后,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

除此以外,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二、阅读与介绍。

(一)阅读袁隆平院士照片和文字。

1、阅读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初步了解袁隆平。

2、讨论:

你们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

3、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师补充:

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

4、进一步讨论:

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这说明了什么呢?

(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欣赏与阅读温室、无土栽培等照片、文字。

1、学生欣赏并阅读第16页上玻璃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文字。

2、讨论:

在严寒的冬季,你们吃过哪些新鲜可口的夏令蔬菜?

你们知道这些蔬菜是在哪里种植出来的?

你们知道无土栽培技术吗?

3、师补充介绍“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在定植以后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

由于无土栽培可人工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以取代土壤环境,有效防止土壤连作病害及土壤盐分积累造成的生理障碍,充分满足作物对矿质营养、水分、气体等环境条件的需要,栽培用的基本材料又可以循环利用,因此具有省水、省肥、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

(三)欣赏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

1、学生欣赏并阅读第17页上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

2、讨论:

你知道这些生产方式吗?

说一说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

3、师结合图片讲解:

由于消费量的极大增加,单靠在河湖、海洋中捕捞水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而且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形成威胁。

利用网箱养殖,人工投放饵料,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使产量极大地提高。

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由于适时提供充足的饲料、优良的饲养条件,为优良品种的禽类和牲畜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产量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

4、延伸性讨论:

“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四)老师总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优质农产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

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我国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二、阅读与讨论。

1、全班阅读第18页的课文。

2、理解:

(1)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九分之一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

(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

3、讨论交流:

中国的农产品满足了我们本国的需要,为什么还要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把我们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也从国外买进需要的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三、小组探究。

1、学生分小组读教科书上的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

2、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四、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边汇报,边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

2、老师引导学生了解。

(我国的稻米、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远销到日本、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还从北美洲购进小麦、柑橘,从南美洲进口小麦、可可、香蕉、咖啡,从大洋洲购进羊毛,从非洲购进咖啡,从欧洲进口牛皮、奶制品等。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

(如:

泰国香米,美国提子、柑橘,荷兰奶粉,澳洲羊毛等)

五、老师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伴随着人类悠久的历史,农业生产一直在不间断地发展着,是劳动者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是她们的创造不断地发展着农业,是科学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家庭作业。

调查活动——在家长的带领下,从商店、超市等地方了解有哪些进口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

 

课题1农业孕育着文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

二、教学准备:

1、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

2、搜集有关我国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