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573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docx

环境评价复习重点部分范文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的概念?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物体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环境系统定义为: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2、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的异同点?

环境因子指环境中对人类或人类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的表征因子.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物体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强调环境的基本物质组成,而环境因子则更强调对人的影响。

3、环境质量和环境价值的概念?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价值是指人类社会主体对环境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定性或定量描述。

第三章环境评价标准

1、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环境标准划分为: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及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2、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8/T14848—93)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污水综合排放标难》(GB8978—1996)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II级标准

3.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4.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5.我国环境标准的两种执行规定?

(56页)

凡是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标准化方法上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如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中的大部分标准均属强制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警戒性标准也是属于强制性标准,其余属推荐性标准。

6.环境标准制定的依据?

(1)以环境基准值作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2)以国家环境保护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法律依据;

(3)以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监测、评价和处理技术水平作为技术依据;

(4)以环境质量的目前状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的环境规划目标作为环境标准实施时间段的适时性的依据;

(5)以国家的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作为标准制定的经济合理性和社会适应性依据。

第五章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数学模型

1、污染物迁移扩散作用类型?

污染物迁移扩散作用:

推流迁移和分散作用。

分散作用可分为分子扩散、紊流扩散和弥散。

2、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迁移扩散基本微分方程式的物理意义及定解问题的建立?

第六章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1.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

2.可作为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

3.提高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

4.为专家评价法提供量化依据。

第七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监测因子确定的主要依据?

三个级别评价对应监测制度和监测布点原则和具体要求?

3.4  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

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3.5  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μm的颗粒物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7.3.1  监测因子 

7.3.1.1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7.3.1.2  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 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7.3.2  监测制度 

7.3.2.1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7.3.2.2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7.3.2.3  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

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小时质量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质量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质量浓度值。

日平均质量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 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7.3.2.4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质量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7.3.3  监测布点 7.3.3.1  监测点设置 

7.3.3.1.1  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7.3.3.1.2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

 

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7.3.3.1.3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参考7.3.3.1.2执行。

7.3.3.1.4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7.3.3.2.1  一级评价项目 

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

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7.3.3.2.2  二级评价项目 

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如需要进行2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

 

7.3.3.2.3  三级评价项目 

a)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2水污染源的分类?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的判定依据?

监测因子确定的主要原则?

取样断面和取样点如何确定?

DO、pH评价的方法?

单项水质标准指数法的评价方法?

3什么是环境噪声?

评价量都有哪些?

监测布点的原则?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评价量:

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昼夜等效声级,累计百分数等级,统计噪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航空)

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

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2.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3.编制出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4.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5.能够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功能:

判断、预测、选择、导向。

1、了解分类管理的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已于2008年8月15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环境敏感区的界定?

Ø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Ø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Ø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4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工作阶段划分?

(p219)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确定评价类别和评价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与审查;

3.建设单位与评价单位签订合同,开展环评工作;

4.编制与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5.在环境影响报告书预审时完成必要的水土保持方案;

6.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应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价单位。

工作阶段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和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他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出重点的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并编制评价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的编制阶段,主要为工作汇总、分析所得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依据(220页)

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和资源使用量及类型等);

2.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3.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第九章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

1、工程分析的作用及主要内容?

(论述)

作用:

1.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2.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物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3.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设

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物环节,污染源源强分析及核算,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补充措施与建议

2、什么是“三本帐”“两本账”?

(XX知道)

两本帐:

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三本帐:

现有污染物实际排放量A;

改、扩建或技改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B;

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C;

即(A+B-C=D,且D

第十章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技术

1、大气稳定度如何确定?

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的计算公式?

什么是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型及一维水质模型中关于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

3掌握噪声点源衰减模式和叠加模式的计算。

第十一章建设项目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方法及具体分级判据?

评价范围如何确定?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

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内容:

1.工程分析2.环境状况调查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4.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5.水资源调查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主要依据: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表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来划分,分为三个级别。

3固体废物的特点?

固废处理处置遵循的原则?

特点:

1.固体废弃物兼有废物和资源的双重性

2.固体废弃物是富集多种污染成分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

3.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停滞性大,扩散性小,污染不易被及时发现。

4.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固废处理处置遵循的原则:

1.有毒有害废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化后再处置。

2.无法无害化的有毒有害废物必须放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容器和设施内,处置系统应能防止雨水淋溶和地下水侵泡,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不致污染水体。

3.对于放射性废物,必须事先固化、包装、放置在具有一定工程屏障的实施中,处置系统应能防止雨水淋溶和地下水侵泡,并在放射性水平衰变到接近环境本底值以前能阻滞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使释入环境的放射性核素量达到人类可以接受的水平。

4.有毒有害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场必须经过预选和评价。

5.对一般的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废物顶部需覆盖、植被、保持长期稳定。

能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4环境噪声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评价等级和工作范围如何确定?

环境噪声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2.建设项目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3.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评价等级和工作范围如何确定:

5.2 评价等级划分 

5.2.1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

 

5.2.2  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5.2.3  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

 

5.2.4  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

 

5.2.5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第十二章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技术

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的一般方法都有哪些?

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综合指数法。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什么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基本内容有哪些?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基本内容:

1.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环境因子的筛选

3.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

4.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5.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

第十四章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判定依据?

第十八章其它类型环境影响评价

1、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有哪些?

了解清洁生产评价方法(p650)。

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

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

新闻发布、召开专家咨询或审查会、召开公众座谈会、公众意见调查、其他方法(计算机网络、设立专线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