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5705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栽培学教案.docx

小麦栽培学教案

小麦栽培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子粒品质

第四节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五节小麦栽培技术

第六节安徽省小麦生产小贴士

第一节概述

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一)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的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细粮作物);

碳水化合物60%~80%,蛋白质8%~15%

脂肪1.5%~2%,矿物质1.5%~2%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可以趁热贮藏,贮藏时间长,便于备战备荒

(二)小麦全身皆宝

麦麸是良好的精饲料;麦秸可以造纸、作为编织原料,建筑原料,新型砖的加工原料、多胃动物的饲料;麦皮可作无土培养的基质等。

(三)小麦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

1.在作物种植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2.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

3.易取得稳产

4.适于机械化栽培,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重要的轻工业加工原料

可以加工成各种商品、食品面粉、面条、方便面、面包、蛋糕等。

是酿造原料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2007年,世界小麦收获面积2.23亿hm2。

总产为6.106亿吨。

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

中国小麦播种面积22980075hm2(占世界的10.5%,第三位)。

总产10986.04万吨(世界第一)。

单产47806kg/hm2(在世界占中等水平)

世界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

1.选用良种

2.自然条件优越

3.畜牧业发达,土地肥沃

4.扩大灌溉面积

5.机械化程度高

三、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及种植区划

(一)我国小麦栽培历史悠久

(二)我国小麦种植区划

 

 

(三)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

1.生产基本情况

在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水稻、玉米而居第3位。

建国以来,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与1949年相比,2005年面积增加6.5%,单产增加558%,总产增加602.4%;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在1991年(3.09×107hm2),总产最高的年份在1997年(1.23×108吨).

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河南、山东、河北等省。

单产较高的有西藏(面积小)、山东、北京、河南、河北。

2.生产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不平衡

(2)种植区域曾经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减少

(3)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4)各地发展不平衡优质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2005年仍有10多个省单产低于3000kg/hm2。

3.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差很大,不同地区产量水平不平衡;

(2)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少,栽培技术不配套,产业化经营能力低;

(3)小麦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四)、安徽省小麦生产概况

1.安徽省每年播种小麦2739万-3200万亩,2005年以后,因为油菜机械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下降,江淮及沿江江南小麦的种植面积开始回升,逐渐增加。

但沿江江南更适于油菜。

2.小麦主推品种:

适于淮北麦区和沿淮、江淮麦区种植的半冬性品种主要包括皖麦52、皖麦50、烟农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38等,春性主推品种包括豫麦70(豫麦70-36)、偃展4110、郑麦9023、阜麦936等;适于江淮麦区种植的春性品种主要包括扬麦12、扬麦13、扬辐麦2号、皖麦33等。

3.淮北麦区及沿淮现在以种植半冬性品种为主;改变了过去半冬性、春性品种平分秋色的局面。

2008年,32个主产县,春性品种仅20.4%。

4.2008年秋播,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烟农19、皖麦52、皖麦50、偃展4110、泛麦5号、新麦18、豫麦70-36、周麦18等8个品种,共种植218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9%。

5.对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的要求提高。

安徽的过渡性气候特点,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旱灾、涝灾2~4年一遇。

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禾本科小麦族小麦属TriticumL.

小麦进化是近缘物种染色体重新组合,形成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过程。

现在广泛栽培的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是由野生种经过长期的演变进化而形成。

二、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生育期:

栽培学上,把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至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天数称做小麦的生育期或全生育期。

生产上为方便起见,把小麦播种至收获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天数亦称为生育期。

2.生育时期:

在小麦的整个生活周期内,其本身要经过一系列质上不同的发育阶段,同时,在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里依一定的顺序形成相应的器官,使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些主要特征的出现日期叫小麦的生育时期。

1.播种期2.出苗期3.三叶期4.分蘖始期5.越冬始期6.返青期7.起身期8.拔节期9.挑旗期10.抽穗期11.开花期12.灌浆始期13.成熟期14.收获期

(二)生育阶段

营养生长:

出苗至分蘖期,形成穗数的时期。

并进生长:

幼穗分化至抽穗,最终决定穗数、形成穗粒数的时期。

生殖生长三阶段:

抽穗至成熟,最终决定粒数和粒重的时期。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从萌发到结实,除了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养分和适宜的温度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保证其正常发育的其他条件。

在这些特定条件下,小麦植株内部在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这些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质变过程就叫小麦的阶段发育。

(一)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在适宜的光、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小麦萌动的胚或幼苗幼嫩的茎生长点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正常抽穗、结实,如果一直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则不能形成结实器官。

小麦这种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春化阶段或感温阶段。

1.冬性品种对低温要求严格(0-3℃)、所需时间长(35天以上)完成春化阶段。

未经春化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

2.半冬性品种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0-7℃,经15-35天)可通过春化阶段,未经春化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或抽穗不整齐。

3.春性品种对低温要求不严格(0-12℃)、所需时间短(5-15天)可通过春化阶段,未经春化的种子,春播能正常抽穗。

(二)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温、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其幼苗的茎生长点对每天的光照时数和光照持续日数的多少反应特别敏感,光照时数较少或光照持续日数不足,不能抽穗、结实;如果给予连续光照,则可加速抽穗、结实。

小麦的这种以光照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光照阶段或感光阶段。

1.反应敏感型品种对长日照反应敏感,多分布于我国北方

2.反应中等型品种分布于黄淮海区域

3.反应迟钝型品种对长日照反应不敏感,分布于我国南方

(三)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

1.阶段发育理论是品种的基本特性之一

冬性品种迟熟,耐寒抗冻,分蘖力强;春性品种早熟、不耐寒抗冻,分蘖力弱;半冬性品种介于两者间

2.阶段发育理论是引种的重要依据

引种跨度不能太大。

北种南引会导致迟熟,故应引用较早熟的品种;南种北引会导致提前发育,应引用较抗冻的晚熟品种方能成功。

3.阶段发育理论是确定合理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

(1)品种布局与农时安排

(2)播种期冬性、半冬性品种早播,春性品种迟播。

(3)播种量冬性半冬性分蘖力强,播种量可小,春性品种分蘖力弱,播种迟,应加大

(4)田间管理措施

(5)其它

四、小麦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

1.种子的形态与构造

1.1种子的形态特征

小麦的子实在植物学上称颖果,在生产上叫种子或子粒。

2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2.1萌发与出苗

2.2影响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因素

1.内因

(1)品种特性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发芽的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2)种子质量在生产上应选择高活力的种子。

2008年小麦收获的季节阴雨连绵,许多种子没能很充分的干燥,导致活力降低,种用品质下降。

2.外界环境条件

(1)水分最适为70%-80%。

(2)温度最适20℃,最低0-4℃,最高35-40℃。

(3)氧气要求氧气充足

(4)土壤含盐量与酸碱度

(5)播种深度半冬性品种以3-4cm为适宜,土壤墒情不好时应稍加深。

(6)其他

 

(二)根、茎、叶的生长

1根的生长

1.1根系的形成与分布

(1)根系的形成

a.初生根:

由主胚根以及接连出现的侧根所构成的根系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出现,通常就把它们合称作初生根(种子根)。

一般有3-5条种子根。

b.次生根:

分蘖期间,在分蘖节上所发生的粗壮发达、其上密布根毛与分枝、与地面呈锐角扩散的根叫次生根。

(2)根系的分布倾于垂直分布,入土较深,冬小麦可深达3m,春小麦也可达1.5~2m。

次生根入土浅,集中于20~30cm的耕层中。

根系在土壤中一方面纵向下扎,一方面横向扩展,成熟期单株根群常呈倒圆锥形或卵圆形,横向分布直径80~120cm。

1.2根系的功能

(1)初生根与次生根的功能期

(2)根系的生理机能

a.吸收功能

b.物质合成

c.物质运输与固定植株

d.分泌作用

e.信号传导

1.3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土壤湿度

(2)土壤温度

(3)土壤肥力与施肥

(4)播种期与种植密度

(5)土壤质地与深耕

2茎的生长

2.1茎的形成茎节一般为11~15节,少者8~10节,多者达17节以上。

茎节分地下节和地上节。

地下节3~8节,节间不伸长;地上4~6节,多数为5个伸长节间。

相邻2个节间有重叠的共伸期:

如第1节间快速伸长期正是第2节间缓慢伸长期,也是第3节间开始伸长期。

2.2茎的结构与功能

a.支持作用

b.输导作用

c.贮藏作用

d.光合成作用

2.3.茎秆性状与倒伏

抗倒力影响因素:

(1)株高及茎节间性状

(2)茎秆硬度及茎壁厚度

(3)茎的内部构造

(4)品种特性

(5)栽培条件

2.4.抗倒技术

1合理选用高产抗倒品种。

2适当深耕,精心整地。

3推广精少量高产栽培技术。

4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5科学灌水和排水防渍。

6化控防倒。

7捆扶倒伏麦株。

3叶的生长

3.1叶的形态结构

(1)叶的形态变态叶有盾片(内子叶)、外子叶(退化)、胚芽鞘(不完全叶)、分蘖鞘(不完全叶)和稃壳(变态叶)等。

普通叶(又叫真叶、绿叶、完全叶)由叶片(叶身)、叶鞘、叶耳、叶舌、叶枕5个部分组成。

3.2.叶的分化发生叶片建成历经分化、伸长和定型3过程。

叶片分化形成:

叶原基分化期、细胞分裂期,伸长期。

叶片伸长自叶顶端开始,先叶片伸长,后叶鞘伸长;在同一叶片上可看到2个生长过程:

当顶端进入伸长期时,叶基部仍在细胞分裂期。

主茎叶片数为11~15叶,少者8~10叶,多者17叶以上。

3.叶的功能及功能分组

(1)叶的功能期是指叶片从完全展开到衰老(变黄30%)所持续的日数。

一般为30~100d。

(2)叶的功能

①呼吸作用

②蒸腾作用

③吸收作用

④光合作用

3.3叶的功能分组

根据叶片出生早晚、着生部位及功能上的差异,把小麦叶片分为3组,即近根叶组、穗叶组、粒叶组。

(各叶组有何作用?

3.4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

(1)品种

(2)温度从出苗到越冬,主茎每长1片叶需积温65~80℃•d,返青后每长1片叶需积温85~100℃•d。

(3)光照

(4)栽培技术措施密度、氮肥水平及运筹

(三)分蘖及成穗

3.1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

4.分蘖有再生作用

3.2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

安徽省小麦分蘖节中节为5~9个,一般8个。

2.分蘖的发生顺序用O(或0,下同)表示主茎。

从O上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

胚芽鞘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

从一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1,Ⅱ2或Ⅲ1,Ⅲ2……表示。

由于每个一级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薄膜鞘状,称为蘖鞘,从中伸出的蘖叫鞘蘖,下脚注P,如CP,ⅠP,ⅡP……,属于二级分蘖。

从二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叫三级分蘖,用ⅠP-1,Ⅰ1-1,Ⅱ2-1……表示。

3.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当主茎出现第3叶(3/O)时,部分植株从胚芽鞘中发生C蘖

当4/O出现时,1/O叶叶腋里发生第1个一级分蘖Ⅰ

当5/O出现时,2/O叶腋里发生Ⅱ,同时Ⅰ蘖发生第2片叶

当6/O出现时,3/O叶腋里发生Ⅲ,同时Ⅰ蘖已达3叶龄,其蘖鞘伸出第1个二级分蘖ⅠP。

像主茎一样,每个分蘖在伸出3片叶时发生第1个次级分蘖,叶蘖关系也是(n-3)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片的出生时间的对应关系,即同伸关系(n-3)。

凡是和主茎某叶片同时长出的分蘖就称为主茎某叶的同伸蘖。

3.3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规律北方冬麦区,适播,出苗后15~20d开始分蘖;冬前达到分蘖第一盛期;越冬期出蘖速度缓慢或停滞;返青以后,分蘖继续发生,气温达10℃左右时出现第二盛期;起身~拔节期,达到高峰。

分蘖向两极分化:

晚生蘖、小蘖衰亡,变为无效蘖,而早生蘖、大蘖发育成穗,成为有效蘖。

2.分蘖成穗的一般情况春性品种适播时,单株分蘖数为3~8个(包括O),最后成穗数为1.5~2.5个;半冬性品种单株分蘖5~10个,单株成穗3~5个。

中高产田春性品种亩最高群体80~90万,个别超出100万,亩成穗30~40万;半冬性品种亩最高群体90~120万,个别超出130万,最后亩成穗35~50万。

3.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小麦单株产生分蘖多少的能力称为分蘖力。

(1)品种类型与种子质量

(2)栽培技术措施

a.播期

b.播种量与播种方式

c.覆土深度

d.土壤水分及通气条件

e.土壤肥力与施肥水平

f.整地质量

g.镇压、深中耕及培土

(3)气象条件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1)蘖级、蘖位

(2)分蘖发生早晚

(3)分蘖叶片数

(4)播期早晚

(5)群体大小

(6)单株营养面积

3.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与改革种植方式

(2)培肥地力

(3)培育冬前壮苗

(4)两极分化期间合理促控,氮肥后移

(四)穗构造与分化

4.1麦穗的形态与构造

麦穗属复穗状花序。

由穗轴、小穗、小花组成。

小穗互生排列于穗轴上。

顶端小穗着生在穗轴顶端。

小穗=穗轴+护颖+小花。

上位护颖与下位护颖。

护颖形态和颜色。

每小穗有3~9朵小花。

每朵小花由外稃和内稃。

芒是外稃稃壳的延伸物。

鳞片(浆片)。

每朵小花有雄蕊3枚,雌蕊1枚。

子房受精后发育成子粒。

穗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为10%~40%。

4.2穗的分化与形成

1.穗的分化形成过程小麦穗由茎生长锥分化形成。

幼穗分化进程可划分为8个时期。

O.茎叶原基分化期(未伸长期)

Ⅰ.生长锥伸长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3.3~3.4,半冬性品种4.4~5.0。

Ⅱ.单棱期[穗轴(节片)分化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3.6左右,半冬性品种5.5左右。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5.8,半冬性品种7.0~7.4。

a.二棱前期b.二棱中期c.二棱末期

Ⅳ.护颖原基分化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7.6~8.0,半冬性品种8.0~9.0。

Ⅴ.小花分化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8.0左右,半冬性品种10.0左右。

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当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9.0,半冬性品种10.0~13.0。

Ⅶ.药隔形成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10.0,半冬性品种13.0左右。

Ⅷ.四分体形成期春性、半冬性品种叶片均已全部抽出。

4.3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

1.小穗与小花退化的时间从小花原始体出现到四分体形成。

其退化高峰出现在开花前20d,即从药隔形成到四分体形成期间。

2.小穗与小花退化的位置晚形成的上位小花容易退化。

同一小穗上,上部小花退化多;同一穗子上,基部和顶部的小花退化多。

3.小花退化的原因

(1)小花退化是小麦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2)发育时间不足是小花退化的内在因素之一

(3)有机物质供应不足是小花退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4)不良环境条件

4.4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影响穗分化的因素

(1)光照

(2)温度

(3)土壤水分

(4)矿质营养

(5)有机营养

2.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2)改善田间光照条件,增加植株有机营养。

(五)子粒形成与灌浆

5.1抽穗、开花与受精

1.抽穗

2.开花

3.授粉与受精

4.开花和授粉受精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1)天气晴朗(光照良好)

(2)温度适中

(3)大气湿度适宜

(4)土壤水分适中

5.2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子粒成熟,历时30~40d,安徽一般经历35~37d。

子粒形成、灌浆和成熟过程

1.子粒形成过程受精后子房开始膨大,到“多半仁”时(约在受精后10~12d),子粒基本轮廓已经形成,这一期间称子粒形成期。

胚和胚乳迅速发育

子粒长、宽、厚及体积

子粒干物质积累及含水量

子粒外观颜色

2.子粒灌浆过程从“多半仁”开始,经“顶满仓”,到蜡熟前为止,历时18~22d。

(1)乳熟期(“多半仁”~“顶满仓”)历时12~18d左右。

(2)糊熟期(“顶满仓”~蜡熟前)又叫面团期或面筋期,历时3~4d。

3.子粒成熟过程子粒的成熟过程历时4~8d

(1)蜡熟期又叫黄熟期,历时3~7d。

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人工带秆收割的最适时期

(2)完熟期该期历时0.5~1d,联合收割机收割适期

(3)枯熟期该期历时很短

5.4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

1.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外界条件

(1)温度干热风:

14时温度高于30℃,大气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3~4ms-1.一般于5月20号前后。

(2)光照一是天气条件,二是群体大小

(3)大气相对湿度

(4)土壤水分

(5)土壤养分磷钾肥利于营养向籽粒的输送,要求后期氮肥适当,不早衰、不贪青。

(6)栽培技术措施后期进行适当的根外追肥,及时防治病虫;灌排及时。

第三节小麦产量构成及高产群体的培育

一、产量构成因素

1.小麦单位面积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粒重所构成。

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呈一定负相关。

同样的产量可通过较多的穗数和较少的穗粒数达到;也可通过较少的穗数及较多的穗粒数达到;可通过多粒、轻粒达到,也可通过少粒、重粒达到。

2.其中穗数是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在一定高产水平下,不能再大量的增加。

3.在高产的基础上要获得更高的产量,须通过提高穗粒数、粒重来获得。

二、高产群体的培育途径

1.以主茎穗为主适用于晚播麦田,播种量大,基本苗多,4.5×106~6×106/hm2。

拔节前应控制无效分蘖,防群体过大而倒伏。

2.以分蘖穗为主适用于早播及肥力水平较高、栽培条件较好的地块。

进行精量播种,基本苗较少,1.2×106~1.8×106/hm2,分蘖利用率高达50%以上,以小群体大个体获得高产。

在当前的生产条件有一定风险(为什么?

)。

3.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适用于中产麦田,基本苗适中,2×106~3×106/hm2。

总穗数中主茎穗及分蘖穗各50%。

当前生产上应用较广泛。

(为什么?

第四节专用小麦及分类

一、小麦籽粒品质指标

1)营养品质指标小麦子粒蛋白质稳定含氮17%。

(2)磨粉品质指标

(3)食品加工品质指标

①面筋含量

②沉降值

③降落值

④面团流变学特性

二、专用小麦及分类

(一)分类

专用小麦是指那些具有不同品质特性、专门用以制作某类或某种食品,或专门用作某种特定用途的小麦。

目前中国将专用小麦分为以下5类:

1、强筋小麦国标中的一等强筋小麦,适合制作面包、通心粉等。

2、准强筋小麦国标中的二等强筋小麦,适合制作优质面条、北方馒头。

3、中筋小麦筋力中等,适合制作种类繁多的食品,面条、北方馒头、饺子、包子、油条等。

4、准弱筋小麦筋力较弱的小麦,适于制作能否刀切馒头、发酵饼干及酿造啤酒。

5、弱筋小麦国标中的弱筋小麦,适合制作蛋糕、酥性饼干、酥饼等。

在分布上,强筋小麦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弱筋小麦分布于我国的南方。

(二)影响子粒品质的因素

1.温度

2.光照

3.土壤类型、质地和肥力水平

4.氮(施氮量和施氮时期)

5.磷、钾和硫

6.水分

7.其他

第五节小麦栽培技术

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与土壤耕作技术

(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土壤容重1.2gcm-3,孔隙度50%~55%,有机质含量在10gkg-1以上,土壤pH6.7~7,土壤的N,P,K营养元素丰富,且有效供肥能力强。

1.土层深厚,结构良好2.土壤养分含量丰富3.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适中4.土壤环境条件好

(二)麦田土壤耕作技术

1.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相结合

2.麦田整地技术

(1)整地的目的与标准“早”、“深”、“净”、“透”、“实”、“平”、“细”、“足”

二、小麦对营养元素的要求与合理施肥技术

(一)小麦对营养元素的要求

1.小麦的必要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1)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在1gkg-1以上)

a.Nd.Ca

b.Pe.Mg

c.Kf.S

(2)微量元素(含量在0.1gkg-1以下)

a.Fee.Cu

b.Mnf.Mo

c.Bg.Cl

d.Zn

2.小麦需肥规律

(1)小麦需肥量及吸收N,P,K的比例每生产100kg子粒,需(3.1±1.1)kgN,(1.1±0.3)kgP2O5,(3.2±0.6)kgK2O,三者的比例约为2.8:

1:

3.0

(2)小麦吸收N,P,K的阶段性变化

a.小麦吸收N,P,K的一般特点起身期以前麦苗较小,N,P,K吸收量较少;起身以后,植株迅速生长,养分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拔节至挑旗期小麦对N,P,K的吸收达到一生的高峰期:

其中,对N,P的吸收量在成熟期达最大值,对K的吸收到抽穗期达最大累积量,其后K的吸收出现负值。

b.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积累与分配

(二)麦田施肥技术

1.施肥原则

(1)施肥量的确定原则

产量为7500kghm-2时,每公顷需优质有机肥45000kg,标准N肥(含N21%)750kg,标准P肥(含P2O514%)600~750kg,缺K地块应施用K2O150~225kg。

有机肥,P肥,K肥,50%N肥底施,50%N肥于起身~拔节期追施。

(2)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

(3)底肥、追肥相结合的原则

2.施肥技术(施肥时期和方法)

(1)底肥有机肥,P肥,K肥,50%N肥底施,

(2)追肥50%N肥于拔节期前后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