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533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docx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13个景点导游词

湖南导游证考试13篇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毛泽东故居参观。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

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大家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故居,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面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形结构,这里的老百姓称它为“一担柴”。

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是毛泽东家里的!

西边四间茅草屋是邻居家的,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

大门顶端挂着的这块“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堂屋参观。

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

这个叫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便是“退堂屋”。

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

这里是厨房。

请大家看这口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砌成。

这口灶是在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老人的回忆复制的。

这里是火堂。

南方农家一般都有这间冬天架柴烧火取暖的房子,你们看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它是用来挂壶烧水的,当然也可用来煮饭菜,冬天全家团团围坐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

1921年春天,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

他邀弟妹们围炉烤火、拉家常。

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了这几年遭受的灾难。

毛泽东说,是的,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这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

后来在毛泽东的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英勇献身。

这一间是横屋。

横屋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

他所写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

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毛泽东父母卧室。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间房里。

墙上挂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

他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1920年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

应该说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是他的母亲文氏,他的母亲生于1867年,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

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的乡亲。

父母亲所具有的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

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还说:

“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陈旧的木床也是当年的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

墙上的这张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于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

当时的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呢在长沙读书。

因为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省城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也就是在这年的的10月,毛泽东的母亲去世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在毛泽东外婆家珍藏而幸存下来。

这里也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

当年的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

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特别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面来看书。

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

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刻苦攻读。

请大家抬头看,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在这间房的上方还有一个小阁楼,也就是在这个小阁楼上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

请大家跟我继续参观,这里呢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从6岁开始参加劳动。

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

所以说毛泽东还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

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

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毛泽东故居的参观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崀山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崀山观光旅游。

崀山位于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境内,它是继张家界后发现的又一颗璀璨的风景明珠。

相传舜帝南巡时途经新宁,看到这秀美的奇山秀水,驻足赞叹:

“此山良好,可谓崀山。

”崀山由此而得名。

大家知道,从地质地貌上来看,张家界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桂林属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在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内陆湖,由于地壳的变动,内陆湖底突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红色砂粒岩结构的丹霞地貌。

其丹霞地貌的形态和规模在全国同类地貌之中均达到了极限:

象我们将要看到的八角寨之高、天下第一巷之长、亚洲第一桥之险、红华赤壁之绝、将军石之峻,都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崀山风景区占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骆驼峰、八角寨、紫霞峒和扶夷江等五大景区。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牛鼻寨景区。

为什么叫牛鼻寨呢?

原来在东面那块大石的右侧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成对出现的“牛鼻孔”,当地老百姓称为牛鼻山,后来因为农民领袖雷再浩、李源发先后在这里聚众起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也在这里屯兵扎寨而改称为牛鼻寨。

眼前大家看到的“天下第一巷”几个大字是丹霞地貌命名者、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国达教授1993年来崀山时亲笔题写的。

天下第一巷最宽的地方也只有0、8米,最窄处仅0.3米。

置身在这天下第一巷,后不见来处,前无有尽头,只能看见头顶一线青天,绝壁对峙,鬼斧神工,大有“天光一线,人生如缝”的感觉,堪称天下一绝。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八角寨景区,八角寨景区是位于崀山最南端的湘桂边境,因为山顶有八座山峰相连,这八座山峰互为犄角,像一朵八角莲花而得名。

大家请看这个叫“天生桥”的景点,它被誉为是“亚洲第一桥”,它是丹霞地貌中很独特的自然景观。

整个桥呈半圆拱形,就象是人工砌筑,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登临八角寨要走1708个台阶,走过1708个台阶,来到这个平台,站在这里,我们现在可是一脚跨两省,一边是广西,一边是湖南。

现在我们进入了骆驼峰景区,骆驼峰景区是丹霞地貌地形中典型的象形景区。

大家请看正前方的骆驼峰,像不像是一只从沙漠远足来此的骆驼呢?

这可是世界上最长、最大、最重的骆驼了。

大家再看这边,有一座倒立的辣椒峰,它高180米,上周长约100米,下周长才40米,这通体赤红、分外夺目的辣椒正是我们湖南人热情的象征。

2002年9月,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徒手攀岩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活动就是在此举行的。

各位朋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有碧绿的青山、清澈的江水、低垂的翠柳的紫霞峒景区,它包括万景槽、玉泉山、象鼻石、乌云寨、刘华轩墓等景点,以幽为它的主要特色。

大家不要以为紫霞峒是一个洞,其实啊,紫霞峒并不是一个洞,峒者冲也,它是少数民族村和寨的意思。

传说有一位高僧云游至此,相中此地,每天早上起来,点燃香烛,迎着彩霞把袈裟铺在红瓦山上,然后打坐修炼,袈裟经阳光一照,是霞光万道,香火缭绕,故称“紫霞峒”。

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这里也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

刚刚我们见识了崀山的伟岸,现在请大家再来感受一下扶夷江的温柔。

美丽的扶夷江碧流澄清,两岸奇峰异石就象一条飘带贯穿全景。

扶夷江与漓江同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猫儿山,因为新宁县古为“扶夷侯国”,故称扶夷江。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崀山六大绝景之一的将军石。

将军石原是一座山体,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形成了石柱,它高400米,周长40米,顶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见其独立天外的伟岸英姿。

岳麓书院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就是岳麓书院的前门了,请大家抬头看,有一块干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

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有一干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干年学府”之称。

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及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好,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文化气息吧。

从岳麓书院的这幅平面图上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

讲学、藏书和祭祀。

这里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

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常常

很早就爬起来跑到岳麓山上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栻就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

沿着中轴线我们来到了岳簏书院的大门,请大家抬头看一下,大门上”岳麓书院”这块匾,这是宋真宗御赐的,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上联”惟楚有才”是出自左传,下联”于斯为盛”是出自论语,那么这一幅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做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汇粹之地的历史史实。

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讲堂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所以又称”忠孝廉节堂”,讲堂内共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这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诚所撰写的。

毛泽东青年时曾入居学院的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大家再过来看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休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休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

最里面的这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那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

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朝时的一种称法。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薯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

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了二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而设的,当年二位汇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可见朱张两人当时名声之大,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当年他lll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这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

好了,我们今天的游览也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于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谢谢大家。

 

画景天成黄石寨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张家界,非常高兴能同大家一起游览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黄石寨。

人们常说“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可见黄石寨是整个张家界风景的精华,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这样评价黄石寨:

“五步称奇,七步叫绝,十步之外,目瞪口呆。

”关于黄石寨的名称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汉留侯张良曾在此山居住,为纪念师傅黄石公,修庙祭祀,取名黄石寨;另一种说法是从远处眺望,此山像一头威猛的雄狮,所以又称“黄狮寨”。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沿着这条“杉林幽径”来欣赏两旁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吧。

这是一排排陡峭而又曲折的石级,自古登黄石寨只有后山一条路,今天走的这条路,是十多年前人工开凿的。

大家请注意听,前面传来了阵阵歌声。

这是悦耳动听的土家山歌,前面便是土家姑娘的点歌台。

一个个衣着秀丽的土家姑娘正在载歌载舞地欢迎着各位来宾,她们优美的歌声是否会唤起您对土家民风的无限向往呢?

她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是否带给您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

此时此刻,您是否已经感悟到张家界“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真谛呢?

大家请看右边对面的山上,有一个约20米高的圆形石柱,上面还有一块长约3米、宽1.5米的石匣,石匣上有一个石盖,这石盖一半凌空,一半盖于匣上,周围环绕着五棵翠绿的松柏。

传说张良曾将黄石公的三卷天书藏于匣内,后因战事平息,张良又取出天书放置在其他地方,但他却忘记合上抽盖,至今留下一只半掩半开的石匣。

由于石匣内曾藏过天书,因而被人誉称为“天书宝匣”。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半山腰了,离“会当凌绝顶”的寨顶只差一半的路程了。

大家请看前方,两山相挤,中间仅有一条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里就是“南天门”。

大家请看这边,顺着我手指方向的便是“定海神针”。

它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似乎在用强硬的身躯支撑着整座大山。

“定海神针”与“金鞭岩”遥遥相对,形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天然壮景”。

那前面这座孤立的柱峰又是什么景点呢?

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达300余米,这就是张家界有名的“南天一柱”了,因为立在南天门下面而得名。

“南天一柱”是整个“武陵源”风景的特写,它拔地而起,上大下小。

在它身上有一种历经万年沧桑却仍然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整个“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缩影,也是“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的节徽和标志。

说起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大自然为何如此神奇?

根据科学论证:

3亿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约在1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500多米厚。

后来,经过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这里成为了陆地。

地面抬升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沙石被冲走,加上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地冲刷等综合作用,使武陵源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好了,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我们已经顺利登上黄石寨寨顶了。

我带大家到“摘星台”来看看吧。

站在这儿,使人油然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特别是到了晚上,有一种与星星近在咫尺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能将天上的星星给“摘下来”。

眼前的这个人工景点就是“六奇阁”。

“六奇”准确地说是指山奇、水奇、云奇、石奇、动物奇、植物奇。

这是公园内唯一的人造景观,它是采用大理石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高四层,是一座集民俗、书法、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特殊楼阁。

站在楼上,可以尽情饱览张家界的壮丽风光。

好了,我们的游览也要结束了,有机会欢迎大家再来黄石寨旅游,谢谢大家!

马王堆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马王堆汉墓呢是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离市中心大约有4千米。

1971年底,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才揭开了这座干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轪(dai)侯家族的墓地。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其中一号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女尸。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加上20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中的尸体以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

它的名字叫素纱禅衣,素纱呢是指没有染色的纱,禅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禅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啊。

那么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

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丝棉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大写的”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为”T”型帛画。

据考证这是出葬的时候,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弓魂升天”。

大家可以看到整幅画的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狱三个部分。

华盖以上是天上部分。

在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的神。

根据”山海经”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

在它右边绘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最大的太阳中绘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把它称为”金乌”,其实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人间部分是以华盖作屋顶,华盖以下是三个贴身的奴婢紧跟着轪侯夫人,两位炼丹的方士正向她献上长生不老的丹药。

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她的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

你们看,他们的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

画面的下部分就是地狱部分了,地狱里赤身裸体的地神——鲧(gun)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还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

纵观整幅图,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

它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

因此,”T”形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马王堆女尸。

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她的名字叫”辛追”。

辛追夫人出土时身高为⒈54米,体重为34.3公斤,她的血型为A型,我们可以看到辛追夫人的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她出土的时候皮肤湿润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上去还有油腻感。

大家看到这具尸体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的现象。

这是尸体的早期腐败现象。

但因为一号墓密封良好,尸体的腐败现象在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

这具女尸保存的年代之久、保存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当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蜡制模型躯壳的”尸蜡”,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炭鞣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经过对尸体解剖,推断辛追夫人是在吃过甜瓜后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猝死的可能性为最大。

她死亡的年龄大约为5O岁。

好了,我为大家就讲解到这了,谢谢大家!

炎帝陵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

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

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

神农氏的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得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

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的农具,并且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

”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

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本书称为神农本草经。

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又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

这是最后一大功绩”建屋造房,台榭而居”。

民房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栖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

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为五进。

第一进是午门,穿越午门我们可以看到迎面树立的这块高大汉白玉石碑,大家看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

大家再看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是行礼亭。

大家看行礼亭上方悬挂着一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

好了,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块大石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

”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副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

大殿门额上还悬挂一块横匾: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

这个主殿也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

你们看老祖宗他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草药。

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现在我们到的是第四进摹碑亭。

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

那么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

这后面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

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

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谢谢大家!

凤凰古城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凤凰古城做客。

凤凰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名胜古迹很多,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城内的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现在仍是风采依然;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唐代修建的黄丝桥古城至今都保存地非常完好。

凤凰不但风景秀美,而且人杰地灵。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人。

《边城》、《湘女萧萧》、《湘西剿匪记》等十多部影视剧也曾在这里拍摄。

好了,我们现在到的这个地方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和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的故居。

沈从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于清朝同治元年所建。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就诞生在这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1919年,沈先生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从文的艰苦生涯,创作了《边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不久就蜚声中国文坛,几乎与年长他20多岁的鲁迅先生齐名。

20世纪50年代之后,沈先生潜心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写出了惊世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与人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一致:

自然、厚朴、谦逊、勤奋、博大而凝重。

沈先生一生所创作的5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给后人研究旧中国和旧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里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先生的故居。

1870年7月23日熊希龄先生就出生在这间小平房里。

熊先生少年时期就具有忧国忧民之心,9岁的时候,他的私塾教师出了一副上联:

“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对出下联:

“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一时传为佳话。

熊先生成名后,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曾经创办《湘报》、时务学堂和常德西路师范学校,是湖南与谭嗣同齐名的维新派中坚。

后来,熊先生又出任东三省财政监

理官、热河都统,财政总长等职务,1913年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当时的这一任政府被舆论界称为“才子内阁”。

后来,因为熊先生反对袁世凯独裁,被袁世凯逼迫解散内阁,辞去了总理职务。

1937年12月5日,熊希龄先生病故于香港,享年67岁。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虹桥。

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康熙九年又经过加修,桥面上原有吊脚楼亭,l956年修公路的时候,原来的楼亭和两侧的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桥下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排百年历史的旧吊脚楼。

吊脚楼下是凤凰传统体育节目——赛龙舟的地方。

大家沿着当年官道,到达的就是沈从文的墓地。

达里看到的是黄永玉先生为纪念表叔沈从文而题写的铭文: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大家看到沈先生的墓地没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块原始状态的五色石矗立其间;这里没有雕栏玉砌的装饰物,只有一条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横贯其间,这象征着沈先生永远与普通民众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这条沱江里,一半就葬在这块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的这条沱江,发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他像陪伴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