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4730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 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0世界现代经济解析版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10世界现代经济

【高考再现】

01.(2013年海南卷历史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02.(2013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03.(2013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选择D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04.(2013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05.(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06.(2013年上海卷)以下言论出自于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捷径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答案】D

07.(2013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08.(2013年四川卷)

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

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8分)

【解析】:

【考点剖析】

【热点考点重点】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工业化。

(4)苏联农业集体化。

(5)赫鲁晓夫改革。

(6)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世界经济大危机(原因、特点)。

(2)罗斯福新政(措施、影响)。

(3)二战后不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经济策略。

(4)福利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

(2)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从欧共体到欧盟、亚太经合组织。

(4)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考察趋势】

本部分内容以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都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经济政策,对苏联、美国以及世界影响深远,是常考不衰的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记忆】

1.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

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

主要表现:

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

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

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基础练习】

01.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答案】:

C

【解析】:

注意本表的时间范围,1925—1937年,斯大林领导苏联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斯大林推行的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1956年以后,排除D;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02.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0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04.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05.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

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06.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名校模拟】

0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之所以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02.普京曾说:

“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死胡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

03.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04.“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据此分析下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05.右图是一幅关于西方福利制度的漫画,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福利制度的过度保护,导致激励效应降低

B.社会福利规模的扩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C.福利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D.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06.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

这里“右转”的含义是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07.2011年9月,利比亚境内的战事趋缓贷利比亚重建任务艰巨,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0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

有的。

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钱乘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其“新”在哪里?

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

(4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

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

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分)

(2)问从材料中“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判断意图在于考查苏俄经济政策的转折: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第(3)问图一体现了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回答;图二体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结合苏联“一五”计划的背景来回答。

第(4)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经济政策的特点谈谈对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的认识。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与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